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准备
阶段学习心得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修学习,使我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一、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
21
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贴近主题。
三、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
22
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淡得像杯水,就绝对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五、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问题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