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全部内容doc

21

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典型例子。

辨证唯物论肯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穷的,联系的方式是丰富多采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参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数体现了近代数学中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其观点已经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运用参数法解题已经比较普遍。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 Ⅰ、再现性题组: 1. 设2

x=3

y=5

z>1,则2x、3y、5z从小到大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

??x??2?2t2. (理)直线?上与点A(-2,3)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y?3?2t (文)若k<-1,则圆锥曲线x

2-ky

2=1的离心率是_________。

3. 点Z的虚轴上移动,则复数C=z

2+1+2i在复平面上对应的轨迹图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互相垂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6、4、3,则其体积为______。

5. 设函数f(x)对任意的x、y∈R,都有f(x+y)=f(x)+f(y),且当x>0时,f(x)<0,则f(x)的R上是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x26. 椭圆

16+

y24=1上的点到直线x+2y-

2=0的最大距离是_____。

A. 3 B. 【简解】1小题:设2

11 C. 10 D. 22

x=3

y=5

z=t,分别取2、3、5为底的对数,解出x、y、z,再用“比较法”比较2x、3y、5z,得出3y<2x<5z;

2小题:(理)A(-2,3)为t=0时,所求点为t=±

2时,即(-4,5)或(0,1);(文)已知曲线为椭圆,a=1,c=1?1,所以e=-k1kk2?k;

3小题:设z=bi,则C=1-b

2+2i,所以图像为:从(1,2)出发平行于x轴向右的射线;

4小题:设三条侧棱x、y、z,则

111xy=6、yz=4、xz=3,所以xyz=24,体积为4。 2225小题:f(0)=0,f(0)=f(x)+f(-x),所以f(x)是奇函数,答案:减;

6小题:设x=4sinα、y=2cosα,再求d=

|4sin??4cos??2|的最大值,选C。

52+b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实数a、b、c满足a+b+c=1,求a

2+c

2的最小值。

【分析】由a+b+c=1 想到“均值换元法”,于是引入了新的参数,即设a=求。

111222+t1,b=+t2,c=+t3,代入a+b+c可333111+t1,b=+t2,c=+t,其中t1+t2+t3=0, 333311112222222∴ a+b+c=(+t1)+(+t2)+(+t3)=+(t+t+t)+t

333331231122+t2+t3≥

31222所以a+b+c的最小值是。

3【解】由a+b+c=1,设a=

2+t22+t32=

1+t312 21

22

【注】由“均值换元法”引入了三个参数,却将代数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化,是本题此种解法的一个技巧。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利用均值不等式和“配方法”进行求解,解法是:a即a

2+b

2+c

2=(a+b+c)

2-2(ab+bc+ac)≥1-2(a

2+b

2+c

2),

2+b

2+c

2≥

1。 3+

两种解法都要求代数变形的技巧性强,多次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代数变形能力。

例2.

x2椭圆

162y242=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OP2kOQ=-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 , 4 ①.求证:|OP|+|OQ|

?x?4cosθ【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y?2sinθ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

(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1、θ2为P、Q两点,先计算kOP2kOQ得

2+|OQ|

2,并运用“参数法”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

?x?4cosθ+=1,设?,P(4cosθ1,2sinθ

y?2sinθ?12sin?12sin?2则kOP2kOQ==-,整理得到: ?

44cos?14cos?2x2【解】由

16y241),Q(4cosθ2,2sinθ2),

cosθ1 cosθ2+sinθ1 sinθ2=0,即cos(θ1-θ2)=0。 ∴ |OP|

2+|OQ|

2=16cos

2θ1+4sin

2θ1+16cos

2θ2+4sin

2θ2=8+12(cos

2θ1+cos

2θ2)=20+6(cos2θ1+cos2θ2)

=20+12cos(θ1+θ2)cos(θ1-θ2)=20,

即|OP|

2+|OQ|

2等于定值20。

?xM?2(cos?1?cos?2)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

y?sin??sin?12?Mx22所以有()+y=2+2(cosθ1 cosθ2+sinθ1 sinθ2)=2,

2x2y2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1。

82【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

2+b

2=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

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1+ cosθ2)sinθ2)

2+(sinθ1+

2,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

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

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两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

14k,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

?x2?4y2?16?0422,消y得(1+4k)x=16,即|xP|=; ?2y?kx1?4k??x2?4y2?16?012|8k|?,消y得(1+)x=16,即|x|=?12Q4ky??x1?4k2?4k?

22

23

所以|OP|

2+|OQ|

2=(

1?k2?

2+|OQ|

41?4k22)

2+(

1?|8k|1?16k21?4k2)

2

20?80k2=

1?4k2=20。即|OP|等于定值20。

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

1?kAB2?|xA-xB|求|OP|和|OQ|的长。

S

例3.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β,相邻两侧面的夹角为α,求证:cosα=-cos

2β。

【分析】要证明cosα=-cos利用有关定理求解。

2β,考虑求出α、β的余弦,则在α和β所在的三角形中

E D C 【解】连AC、BD交于O,连SO;取BC中点F,连SF、OF;作BE⊥SC于E,连DE。则∠SFO=β,∠DEB=α。

设BC=a (为参数), 则SF=

OFcosβ=

a2cosβ,

O F A B

SC=

SF2?FC2=

(aa)2?()22cosβ2

a1?cos2β

2cosβSF2BCa2又 ∵BE==?

SC2cosβ=

1a1?cos2?2cos?=

a1?cos?2

a22??2a22222BE?BD1?cos?在△DEB中,由余弦定理有:cosα==

2BE2a22?1?cos2?所以cosα=-cos

=-cos

2β。

2β。

【注】 设参数a而不求参数a,只是利用其作为中间变量辅助计算,这也是在参数法中参数可以起的一个作用,即设参数辅助解决有关问题。 Ⅲ、巩固性题组:

1. 已知复数z满足|z|≤1,则复数z+2i在复平面上表示的点的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 2. 函数y=x+2+

1?4x?x2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_。

2θ与x轴两个交点距离的最大值为

3. 抛物线y=x

2-10xcosθ+25+3sinθ-25sin

_____

A. 5 B. 10 C. 2

3 D. 3

4. 过点M(0,1)作直线L,使它与两已知直线L1:x-3y+10=0及L2:2x+y-8=0所截得的线段被点P平分,求直线L方程。 5. 求半径为R的球的内接圆锥的最大体积。

a2cosx)sinx,x∈[0,2π),求使f(x)≤1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22(a2?1)3+lg2(a2?1)+lg2a=0有模为1的虚根,求实数a的值及方程的根。

7. 若关于x的方程2x+xlg

a2?12a8a36. f(x)=(1-

23

24

28. 给定的抛物线y=2px (p>0),证明:在x轴的正向上一定存在一点M,使得对于抛物线的任意一条过点M的弦PQ,有

1|MP|2+

1|MQ|2为定值。

七、反证法

与前面所讲的方法不同,反证法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Ⅰ、再现性题组:

1. 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

A.至多一个实根 B.至少一个实根 C.一个实根 D.无实根 2. 已知a<0,-1

A. a>ab> ab

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

2 B. ab

2>ab>a C. ab>a> ab

2 D. ab> ab

2>a

3. 已知α∩β=l,a α,b 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

A. a、b都与l相交 B. 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 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D. a、b都与l相交 4.

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97年全国理) A. 150种 B. 147种 C. 144种 D. 141种

【简解】1小题:从结论入手,假设四个选择项逐一成立,导出其中三个与特例矛盾,选A; 2小题:采用“特殊值法”,取a=-1、b=-0.5,选D; 3小题:从逐一假设选择项成立着手分析,选B;

4小题:分析清楚结论的几种情况,列式是:C10-C634-3-6,选D。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如图,设SA、SB是圆锥SO的两条母线,O是底面圆心,C是SB上一点。求证:AC与平面SOB不垂直。

【分析】结论是“不垂直”,呈“否定性”,考虑使用反证法,即假设“垂直”后再导出矛盾后,再肯定“不垂直”。

【证明】 假设AC⊥平面SOB,

∵ 直线SO在平面SOB内, ∴ AC⊥SO, ∵ SO⊥底面圆O, ∴ SO⊥AB,

∴ SO⊥平面SAB, ∴平面SAB∥底面圆O,

A O B S

C 44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