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案(教学文件全) 下载本文

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本科课程教学文件

(2015-2016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撰写教师:马 永 方

2016年2月

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教学日历

(2015-2016学年 第一学期)

整理人:马永方 审定人:马永方

2015年8月

教 学 日 历

课程名称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 48 学分数3

任课教师 马永方 授课对象 社工14级 学年 2015-2016 学期 第一学期 周 次 日 期 讲 课 章 节 提 要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周 8.31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第四节 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4学时 2015年 7 月 25 日订

实验、课堂练习、实习、其他 执 行 情 况 学时数 内 容 提 要 学时数 记 录 第一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第二周 学时) 9.7 2学时 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9.14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利第四周 思想 9.21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 2学时 4学时 第三周 1

第五周 第三节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 10.5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4学时 第思想的影响 六10.12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概念 周 第二节 早期的(旧)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第七10.19 周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学时 4学时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理论体系及其演变 第八10.26 周 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2学时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五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九周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11.2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三节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第四节 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 第六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4学时 第十周 11.9 济的社会福利观 4学时 2学时 第一节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第三节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第十11.16 观的分析 4学时 一第七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周 想 6 学时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2

第十11.23 二周 第二节 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2学时 第三节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节 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第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理论发展十11.30 4学时 三新赶势 4学时 周 第一节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第十四周 第二节 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2.7 第三节 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九章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6第十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4学时 12.14 五利思想 周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 第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十12.21 2学时 六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 周 (说明:A4纸打印) 2学时 学时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3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 3 开课学期: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绪论 4学时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难点)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重点) 第四节 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 (重点) 第一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难点)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重点)

4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难点)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 (重点) 第三节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 (重点)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4学时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重点)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难点) 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重点)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五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4学时

第一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重点)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三节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重点) 第四节 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

第六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 4学时 (重点) 第一节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第三节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 (难点) 第七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 (重点)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节 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第三节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5

第四节 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第八章 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 第一节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重点) 第九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 第一节 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 第三节 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 第十章 女性主义福利思想 2学时 第一节 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 (难点)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 (重点) 第四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6

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福利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主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福利思想;三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福利思想。本课程要求学生,按照这三个脉络来把握中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

本门课程采用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钱宁主编、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比较权威,本课程还参考了其他作者的教材。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侧重讲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及运行趋向。

(二)课堂讨论——确定有意义的课题后,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做典型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三)习题作业:

1、结合课堂讲授,布置相应的课后复习思考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收交,借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强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研读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著述,并就相关理论和政策,结合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运行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提出问题、探求对策。

3、撰写课堂讨论发言稿,要求观点明晰、分析具体。 4、写一至两篇小论文,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以闭卷笔试方式考核,结合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案例讨论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1.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本课程应尽可能引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本课程可以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自学有关内容,从而为其它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例讨论为辅。 讲义

绪 论

7

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1.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

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

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3.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

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4. 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

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详见P3) 二:社会福利制度:

1. 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

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1)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

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2)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 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

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 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1. 社会福利的特征:

(1) 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2) 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3) 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 (4) 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2. 社会福利体系:

(1) 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

(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与服务。

其他的社会福利 (2)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体系 (3)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障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4)公司(单位)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的

凝聚力和忠诚。

(5)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

8

灾等。

(2) 狭义的社会福利:由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构成的社会安全体系。

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价值观问题:

基本对立: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福利需要上 :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

社会物品分配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

个人主义福利观:它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集体主义: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而,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二:中国古代福利思想:

1.民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民本主义的福利思想是建立在君主制的“王道”和“德政”意识的基础上。 3.以德治国原则的多重含义: (1)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

(2)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推行“仁政”、“德政”,行政要以“德”为本,宽厚仁慈,如此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以“德”为本就是“民为本”的民本主义;

(3)对被统治者即人民实行道德教化,要让人民按照“德”的规范严格规定自己的言行; 具体的说,在中国古代,福利不被视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不被视为社会控制集团或社会全体的责任,而曾经长期被看做超社会的神灵给予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某一社会个体的赐予。人们被动等待着这种“福利”,中国传统思想里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福利概念。 三: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和宗教福利观:

第一、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幸福和把思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思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现实社会的封建制是同构的。 第二、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认为“天恩不夺走人性而只会使人性完善”,即人性的需要和价值不应因有了较高的真理和价值(天国理想)而丧失其意义。

第三、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在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这种倾向将人与上帝、世俗与天国联系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托马斯肯定世俗幸福。 第四、托马斯重新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和社会的动物”的论断,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人不仅需要自然本性的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备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拯救灵魂,承担宗教的义务。所以,对于人法来说,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必须把义务看作是高于权利的东西,以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幸福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无上福祉。

9

四: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1) 规定每个教区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 (2) 教区主办;

(3) 规定有工作能力这必须参加工作,设贫民习艺所; (4) 禁止无家可归者或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救贫所; (5) 规定人们有救济其贫穷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 分类进行,将贫民分为不同的类别:体力健全者;不能工作者(老、病、残人士)、

儿童(领养或寄养)

(7) 救济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人士在辖区注满三年的人。 新《济贫法》:

(1) 明确济贫的责任在社区和教会,以加强对济贫对象的管理;

(2) 对济贫的方法做了修订,取消院外救济,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关进济贫院或贫

民习艺所。

(3) 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

制和失去政治权利,特别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一: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质的飞跃:

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法案,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社会福利由资本主义早期的慈善救济阶级过渡到了现代的制度福利阶级。 1.制度化福利的特点:

第一、它把济贫时代那种临时性的和不确定的福利供应变为经常的和稳定的制度;

第二、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公民,而不是那些被特别区分出来的社群; 第三、福利保障具有全面性,国家必须负担起保障全体国民基本生活,以免人民陷于匮乏的责任;

第四、受保障者无须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从而避免带给受助者社会烙印和歧视;

第五、社会福利的制度化使过去施舍式的慈善救助发展成公民应得的法定权利。 2.制度化福利的发展:

(1)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

(3)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

(4)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质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一)人道主义思想:

1.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性的道德学说,它鼓吹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把同情和合作精神当作实现这种社会道德目标的主要依据,强调人士平等的、自主的个人,人有权利得到社会平等的关心和尊重

2. 把福利当做是同情、宽容和善行,不能消除社会不平等,限制了社会福利的功能。在

10

阶级社会里,人道主义甚至成为深化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更为巧妙的手段。 (二)公民权利的观念:

1. 公民权利观念的确立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变革。它把社会福利从一般的道德要求,提升到了政治道德的高度,使福利脱离了慈善救济的人道关怀的局限性,变成人人拥有的经济与社会权利。

2. 公民权利: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三)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1.理论上:在对公民进行普遍的福利赋权的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国家或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保护公民的福利权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认为这样就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它并没有把人放到社会福利的主体位置上来认识公民权利的福利观,而仅仅是从消极的保护的角度看待社会福利的制度与事实,结果是公民权利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片面化和表面化了。

2.实践上:把社会福利的责任看作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首先是使福利国家的制度变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庞大的福利支出使福利国家的财政常常出现赤字,一旦政府财政收入发生问题,就会产生财政危机,引起整个过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其次,企业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也需要通过不断增加税收来支持,而过重的税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最后,培养了一些等待“免费午餐”的意识,由于在一些福利国家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人们的工作动机就受到影响,一些人因此降低了工作动机,片面地把享受福利待遇当作个人的权利而不承担福利的责任,于是产生了一些专靠福利救助为生的体健者,造成福利制度的异化。 (四)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1)新自由主义:否定公民权利的福利观和福利国家制度、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

(2)新保守主义:主张应该更多地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福利功能、恢复传统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3)新社会民主主义:试图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对立、主张混合福利制度的所谓“第三条道路”。

(4)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坚持福利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靠市场调节来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一)问题:

(1) 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 (2) 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

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3) 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

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二)理论特点: (1)意识形态性。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11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福利思想是对社会福利想象的哲学表达?

3,为什么说社会福利思想中基本的对立是个人主义福利观和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4,怎样理解学习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 失业问题 (2) 贫困问题

(3) 童工和女工问题 (4) 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5) 住房问题

二:18、10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一)经济斗争:初期为消极怠工、破坏机器等,后来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等 (二)政治斗争:

(1) 改良主义:争取普选而开展大规模的斗争。如:宪章运动 (2) 革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 (一)英国: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2)1934年新《济贫法》

(3)1870——1914年的保险立法和措施:1905年《失业工人法》、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 (二)德国:

1.德国是第一个推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2.法令:1883年《疾病保险法》(第一部)、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3.社会安全与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 (1) 社会保险

12

(2) 社会救济 (3) 社会照顾

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 (一)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

托马斯·莫尔,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乌托邦》 莫尔的《乌托邦》中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描述: (1) 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

(2) 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加劳动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 (3) 要以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

(4) 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 (5)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

(6) 要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二: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特马索·康帕内拉,意大利人,代表作:《太阳城》

1. 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家庭是实现公有制社会的前提。实行公妻制度。 2. 重视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和技术,也包括道德。 3. 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和平等分配生活必须品这三个基

本原则之上的。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梅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梅叶,法国人,代表作:《遗书》 1. 理想社会是公有制社会; 2. 公社是社会基层组织;

3. 暴力革命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二)摩莱里的理性制度社会福利思想: 摩莱里,法国人,代表作:《巴齐里阿达》、《自然法典》(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理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凡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即非理性。和理性制度相适应的是公有制,和

非理性制度相适应的是私有制。

2. 理想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平均消费个人消费品。每个公民都有劳动权和生活权,每个公

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尽劳动义务,在政治上实行法治的民主。对未来教育统一规定。以说服教育建立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幸福社会。 (三)马布利的平等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马布利,法国人,代表作:《马布利全集》 1.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2. 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3. 社会改革纲领:

(1) 改革税制,征收直接土地税,废除对穷人的一切间接税;

(2) 制定土地法,重新分配土地,限制土地占有数量,不允许公民占有超过限额的土地; (3) 禁止经商

13

(4) 取消公务员的特殊报酬

(5) 限制私有财产,限制和取消财产继承权; (6) 制定“取缔豪华法”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圣西门“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 圣西门,法国人。代表思想:实业制度

1. 实业制度的宗旨:使一切人得到最大的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的安宁。在实业制度中提

出了“劳动权”和“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 2. 在实业制度下,必须坚持的原则:(1)尽可能完全平等的原则,不承认各种特权;(2)择

优任用原则,选择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国家大事;(3)一切人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原则,以消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压迫;(4)按能力计报酬,按功效定能力。 3. 在实业制度下,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协作制”。 局限:(1)圣西门在实业制度中保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的利润;(2)圣门否定阶级斗争,寄希望于学者、艺术家和实业家,乃至法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企图通过他们进行改良来实现社会平等和最大多数人的福利。 (二)傅利叶的“和谐制度论”

傅利叶,法国人,代表作:《全世界和谐》、《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 1. 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时期。

2. 和谐制度:以普遍的协作为特征来组织生产、生活,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条件下的无

政府状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使人们摆脱贫困、痛苦、灾难和不幸,充分满足自己的情欲,得到最大的幸福,从而实现普遍的和谐。 3. 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一种生产——消费合作组织:法郎吉

4. 实行混合多种分配方式,全部收入分为三部分:劳动收入、资本收入、才能收入。 总的来说:傅利叶主张全社会进行有组织的协作生产,劳动是人们的乐生需要,人人自由劳动,消除城乡差别和脑、体劳动差别,实行按比例分配原则,重视教育和男女平等。 局限:保留了富人的种种特权 (三)欧文的空想共产主义福利思想:

欧文,英国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理想社会是“劳动公社”

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城乡对立,消灭雇佣劳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倡社会协作,人人平等。

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

14

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威廉·配第经济学理论中的福利思想:

贡献:在政治经济学上第一个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以最低工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分配理论;国家的所有租税就应该由土地和劳动收入来负担的租税理论;最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社会财富的理论。

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

(1) 把清除阻碍经济自由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当作自己的使命;

(2) 区分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经济学关心的是个人幸福,而道德哲学关心的是人类幸福。 (3) 自由的经济能满足个人的幸福,

(4) 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来说明人都是“经济人”或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 (二)亚当·斯密的福利思想:

1,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的方法。

2.守夜人式的政府(最小政府):除了必要的干预,国家应该讲自己的作用降到最低。所谓必要干预指的是国家只能充当维护基本的生活秩序,保证经济的自由的作用。

3.最小政府职能:(1)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犯;(2)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3)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 4.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只能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比如,控制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依法管制利息;制定公正的规则并充当自由竞争的裁判员等;国家也应该推行强制教育,保证经济自由竞争所需的知识与人才。 社会福利措施:

(1) 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

持续; (2) 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

工资,使劳动者能分享到经济繁荣的成果。 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一)大卫·李嘉图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出发点,核心的问题,就是反对国家干预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竞争的作用,用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生产性劳动,以增加资本积累,增进国家财富。积极的经济政策和福利政策应该是增加收入,而不是靠节约,减少支出来增加财富。国家的职能应该在积极保护私有财产,革新政治和发展教育方面。严格限制政府规模。

(二)马尔萨斯:

15

从人口学的角度论证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贫困和社会福利的思想。

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了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了失业和贫困。

四:西斯蒙第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一)西斯蒙第的贡献:

主要贡献: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财富”当作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主张要通过研究收入的分配来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迅速增加与劳动者阶级通过工作收入得到的生活资料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西斯蒙蒂的社会福利思想:

(1) 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避免这种人口过剩,要

阻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2) 直接鼓吹经济干预主义,提倡国家运用行政干预的杠杆,反对放任自由的经济。 (3) 主张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以此来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A:主张缩短劳动时间,保证工人有充分的休息 B:取缔童工,增加工人收入

C:不应该按最低工资率,而应该满足劳动者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一定储备应付可能问题。 D:实行强制性劳动保险

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变革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和18世纪法国革命的哲学家。

功利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一种行为的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恶则是指它能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边沁的功力主义在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一方面,它秉承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传统,重视公民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个人在谋求个人利益方面的主动精神,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建立“守夜人式的政府”来保障个人自由、私有制和人们的生活安全;另一方面,他把谋求人类幸福当做功利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 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主要包括功利主义原则、福利最大化原理和立法改革思想。他把功利主义概括为不是使个人幸福而是使社会幸福达到“最好的境界”,即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利益。 (一)功利主义原则:

边沁认为在人的一切可能的事态中,人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快乐,所谓最大程度的快乐是指超过痛苦的事态;凡是最大程度的使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态,就是最善和最幸福的事态;而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事态,在道德上是最善的,在法律上就是人的权利,而在政治上

16

就是进步和优势的。功利主义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社会思想。

而功利原则就是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了个人或是社会的幸福,并且这种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此外边沁还认为,与功利相违背的其他道德原则,如禁欲主义、同情与反感、神圣原则等。 (二)最大幸福原理:

简单的乐与苦:指那些由直接的感官快乐或痛苦组成的。 复杂的快乐与痛苦:指各种简单的快乐与痛苦的集合。

社会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 (三)立法改革思想:

趋乐避苦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立法的原则。 (1) 公益是立法的基础

(2) 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的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

全 (3) 通过法律确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 法律不能繁琐(法律太多,义务也多)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穆勒对功利主义的贡献:

穆勒和边沁一样,自由主义理想,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比边沁宽广。他和边沁都认为,人应该争取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但边沁以为自利为基础来肯定这一点,而他则把这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感情,即与其同胞和睦相处的愿望上。

关于个人价值观的公式:个性=人的价值=创造性=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与丧失快乐。 精神快乐比感官快乐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后者是转瞬即逝的。 (二)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政府:

(1) 政府应该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建立起来的;

(2) 政府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是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贡献,是否促进

社会道德品质的改善等方面有所作为; (3) 一份好政府应该是按代议制方式组织起来的,政府的最高权力或主权不是属于政府自

己,而是社会整体或社会集体; 对于政府的经济职能来说,它只应该在有限范围内干预经济活动。而当出现这样三种情况时,政府不应当干涉经济:

(1)所要办的事由个人来办比政府要好,政府就不应该插手。

17

(2)有一些事情虽然看起来政府办比个人办要好,但实际上还是应该由个人来办,如巨型组织犹如一个严密的政机构,但通过个人自愿出资的联合组织来管理,就比政府管理的更好;社会福利事业也是如此,个人办比政府办要更有效率。

(3)使政府权力不必要时不要增加,否则会造成社会对政府的依赖;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和官僚机构重叠会窒息社会,阻碍社会进步。

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近代西方关于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基础两种不同的看法: (1) 商品的价值是由内化于其中的劳动决定的;

(2) 强调效用,即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价值之谜:有的物品具有很大的效用,其交换价值却很小,即价格很低,而另一些物品效用很小,交换价值却很高。(如水与钻石) (二)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 效用:针对消费者 效益:针对生产者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消费一定物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给消费者带来的总的使用价值。

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某物品(或服务)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量所增加的心理满足程度。 门格尔思想:

经济物品:供给少于需求;非经济物品:供给大于需求 物品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等级:

18

第一级、也是最低一级物品具有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能力,等级越高的物品越是间接满足人的需求。

最不迫切的满足决定该商品的价值。 维塞尔思想:

总收益和总效用之间的矛盾:生产投入达到某一点之前,总收益和总效用都是在增加的,但是,在达到这一点以后,就会出现总效用继续上升而总效益却开始下降的情况。 庞巴维克:边际效用决定的价值具有两重含义: 主观价值:物品与人的福利的关系 客观价值:(1)物品满足人的需求的客观能力,不同的物品只能满足人的某种或某些需求。 (2)物品的交换能力,这是交换中的客观价值。 杰文斯:

效用随四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强度、历时、确定性与否、远近性 瓦尔拉斯:

创立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

(三)边际效用分析中的人性问题: 马歇尔:

承认主观感受或效用是不可衡量的。

边际购买:人们为了满足欲望愿意支付的价格。(边际购买上的效用即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表现为边际需求价格。

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人拥有的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为再买此物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 (一)财富分配中的福利问题:

杰文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要研究国民财富怎样才能使穷人的数目尽可能地减少和使劳动者获得适当的报酬;另一方面是研究怎样才能使财富作最好的消费。

工人是否提供劳动的决策取决于三个因素:工作的净痛苦、工作量、获得的效用量 维塞尔:

私人企业家追求交换价值最大化;

现实经济中交换价值并不仅仅依赖于效用,也依赖于购买力。 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由消费能力最弱的人决定的。

他的理论一方面包含了价格在稀缺资源的配置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应该根据需求而不能根据购买力进行生产或供给的思想。

马歇尔:在垄断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政府实施垄断比私人企业实施垄断能给社会到来更多的福利。

(二)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

消费者剩余:指的是一个人愿意得到而不愿放弃某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决不能超过或很少接近于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故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总是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这种超额的满足即为消费者剩余。 (三)政府的福利责任:

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1、政府的税收或补贴与社会福利

(1) 成本递增,给予免税或补贴只能引起社会福利的减少,而照常收税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2) 成本递减补贴将会增加社会福利。

19

2、政府所有或经营垄断行业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将能够通过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社会福利。(但政府经营也要受总成本的约束)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福利: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社会福利: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 效用(或功用):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它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

(一)福利的经济学内涵:(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最大化:这是个人主管效用的总和,它是由个人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决定的,个人消费满足程度越大,正效用也越大;与此同时,个人工作越努力,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越多,也就越可能获得更多的金钱和物质。 (二)效用的内涵和测量:

20

效用的基本内涵:人(消费者)从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

基数效用理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定的赋值来进行比较。

序数效用理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人们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测量并显示。但是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

(三)消费者剩余: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二)社会选择: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它是

政治过程(如投票、选举)的结果。

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社会福利最大化: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

帕累托改进:指这样一种情形: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

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一)特点:

(1) 这次危机在程度上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

(2) 这次危机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仅影响到工农业和商业,而且波及金融市场、资本市

场和货币流通等领域;

(3)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他别长;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改变:

21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一)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学理论

(1)重商主义

(2)古典政治经济学 (3)新古典经济学 (二)“萨伊定律”的破产

萨伊定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因此,不会产生全面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摩擦性失业:暂时的技术或结构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低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三)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新古典经济学家倡导“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在经济大危机面前完全失灵。 (四)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微观经济学无法论证在不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积极地国家干预政策,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大规模失业。 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凯恩斯:英国人,代表作:《印度的通货与财政》,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就业一般理论:

非自愿性失业: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虽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 充分就业均衡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特例,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现实的经济生活之所以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二)有效需求理论:

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是由三大心理规律所致。 (三)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根本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市场不稳定是常态,仅仅依靠私营经济和自我调节不能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可能避免和克服经济危机。因此,必须扩大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经济危机病因:有效需求不足 (四)政府干预理论

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有效需求: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在新增加的每一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得出的结论:

(1) 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相对来说会越来越不足,因而消费品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就

22

会受到阻碍。

(2) 随着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会造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这时如果不相应的

增加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那么有效需求总量就会降低。

(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家在进行新的投资时,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这笔投资所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影响因素:(1)投资者的心理因素;(2)利息率 (三)流动偏好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越越大,市场利息率越低,而利息率受流动偏好规律支配。 流动偏好: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产生动机: (1) 交易动机 (2) 谨慎动机 (3) 投机动机

利息的高低与人们的流动偏好成反比

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中,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是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乘数效应:投资可以引发投资,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取得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反之亦然,初始投资的缩减可以最终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 二: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 (一)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

克服经济危机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财政政策,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消费,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最终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二)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弥补财政政策) (三)降低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1) 力主消费支出,甚至是奢侈性的消费支出。

(2) 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3) 降低利息率,消灭“食利阶层”;

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经济学的三本经典著作:凯恩斯《通论》、亚当·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 一: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

(三)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社会福利价值取向; 二: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现为一英美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23

(一)罗斯福关于社会保障的设计:(凯恩斯理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充分体现) (1) 在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方面,罗斯福认为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2) 自社会保险方面,罗斯福强调它应该是自给的;

(3) 应该把消极的社会救助与积极的社会救助结合起来,在失业保险中,把消极的失业救

济与积极的以工代赈结合起来;

(二)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对美国影响最深,使美国形成了有限保障的保障型社会福利体系。 美国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

(2) 政府对社会保障的干预较少,承担的责任有限,政府负担较轻; (3) 保障待遇比较低,仅以维持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为限度 (4) 保障制度的设计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

受影响相对较少的英国、瑞典等国建立起了重公平,高保障的福利国家。

凯恩斯主义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的理念,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要。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国家制度。这种制度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24

贝弗里奇报告地位: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依据。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贝弗里奇与《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 贝弗里奇,生于印度,牛津大学毕业。 三个发展社会保障的指导性原则:

(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约束。 (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陈社会五恶,是

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3)提出他对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即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

有赖于政府与个人的合作。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政治基础:

1、贫困成为英国首要社会问题: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力下降,社会问题逐渐突出,社会贫富不均。

2、社会政治的变化:英国两党轮流执政,保守党的张伯伦主张国家救济失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承担责任想法加强

3、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亚当斯密自由经济思想受到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将国家干预主义进一步理论化。 二: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贝弗里奇认为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提高国家的效率、减少浪费、降低人民的不满情绪、增进个人福利。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1) 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种福利政策之间缺乏联系,一个政策只处理一种社

会问题,而不考虑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是社会保障措施彼此没有衔接。

(2) 社会保障覆盖人口范围太小,社会保障内容不完善,不能对全体国民提供有效的社会

保障服务。

(3) 社会保险标准太低,不一致,并且保障的时间太短,社会保障管理混乱,机构杂乱,

浪费极大。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人们基本需求的匮乏;对那些因失业、疾病、意外变故而使他们收入中断的国民提供生活保障,对因年老而退休的国民,因抚养人的去世而使受抚养人生活失去依靠的国民,以及因生育、死亡和婚姻变故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或增加额外负担的国民,深灰保障制度必须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

(1)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

部分。

(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

现。

2.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的国民分类:

25

(1)雇员:指签订合约的受雇者

(2)其他收入者:雇主、训练师、所有独立工作者 (3)家庭主妇

(4)其他处于工作年龄而没有收入的人 (5)低于工作年龄的人

(6)超过工作年龄退休的人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善社会保险的目标,预防赚钱能力的丧失或降低; 提出改革社会保险的三个方向:

A扩大覆盖范围,把那些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的人包括进来;

B扩大社会保险的目标,把那些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的项目包括进来; C提高社会保险的赔付标准;

(2)调节家庭收入。对儿童给予补贴(有收入时也补贴) 贝弗里奇报告的评价:

(1) 它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体制的构想,以取代那些零散的,分立的社会保险

项目;

(2) 它提出了一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种风险包括在

社会保险之中;

(3) 提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最低保障线的设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生活在这个水平线之上; 三: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 (一)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1) 保险给付一律平等的原则; (2) 缴纳保险费一律平等的原则; (3) 统一管理的原则;

(4) 保险给付要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的原则; (5) 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原则; (6) 社会保险的分类原则; (二)国民补助:

国民补助是用来满足所有那些没有被包括在社会保险之中的国民需求,它与申请者是否交纳保险费无关,而是随个人需求情况及政府财政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它用来满足那些略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需求,使它看起来必须低于社会保险赔付。 国民补助的对象:

(1) 不能满足缴纳社会保险保费条件的人。如:残疾人,没有工作的人 (2) 不能满足社会保险赔付条件的人。如:行为不良被解雇的人 (3) 有除了饥饿、照顾及其他需求以外的非正常需求的人; (4) 那些有不适合社会保险赔付需求的人 在进行国民补助时要进行资产调查。 (三)自愿保险:

自愿保险是由国家组织的对国民的生存收入提供基本保障基础上,为人们获取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提供的服务。 范围:

(1) 通过增加强制保险的数目,使保险赔付高于贫困线以抵御一般风险;

(2) 人们所面对的风险和需求常常并不包括在强制保险之中,而资源保险则要处理这些风

26

险和需求。

(四)《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战后在英国掀起实施吧“贝弗里奇报告”的高潮。战后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事实上是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构造起来的。 贝弗里奇报告存在问题:

(1) 设计所需经费过于庞大,造成的福利成本相当可观,而且,从长期发展的情况看,要

充分实现国民领取保险给付的权利,则会使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产生巨大问题。

(2) 他所确定的以过去缴费为基础领取保险给付的原则,与他所主张的以人们需要为基础

的充分给付原则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矛盾。

第二节: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一)蒂特马斯其人:

理查德·M.蒂特马斯,英国人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家,他既是英国和欧美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与福利理论的奠基人,也是经验型社会福利政策研究的开山鼻祖,他的思想与理论体系达到了福利哲学的层次。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

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提倡以民主渐进的方式改良社会和精英主义倾向。

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平等、自由、博爱、平等之子的民主参与、平等,博爱后代的人文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自由与平等是两个相互依赖的观念。

费边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个人主义自由概念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 (1) 自有意味着关注平等,自由取决于降低不平等的状况;

(2) 自由观念与工作状况密切相关,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相辅相成; (3) 自由是政府行动的结果,而不是政府不行动或无为而治的结果。 二: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

(一)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需求”可以被看成是“社会性的”和“个人性的”。这二者相辅相成,并成为决定个人与整体持续存在的要素。在概念上把二者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对另一个的影响贯穿于所有社会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二)寻求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

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当个人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时,社会就会尽可能的满足其需求。

满足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机制包括:社会服务、财政福利、职业福利 (三)对自由放任主义的批评:

自由放任主义者将个人和社会简化了,人仅仅被看成是“经济人”,社会则被简化成单纯的经济活动,然而,事实上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 (四)看重国家福利的作用:

国家福利体系是对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对人们的福利的破坏和纠正,是把市场所削弱了的对人的社会责任和人们对社会的义务感重新恢复起来。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 三: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所承担的责任:

1. 公共福利:指对处于依赖状态的人们的集体干预。(依赖状态:天然的依赖:儿童、高龄

老人、儿童抚养者和身心残障人士;人为制造的:工伤、疾病、先天性障碍、失业、强制

27

性退休等。)

2. 财政福利:在分别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直接支付现金以满足应该由集体负责的特殊

需求。

3. 职业福利:指以职业为基础的货币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提供。 (二)社会福利制度所承担的责任: (1)社会服务具有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

(2)社会服务体系的第二个作用是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

(3)蒂特马斯强调在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代,社会服务更应该承担起对那下在变迁中“去福利”问题进行补偿。

(4)社会福利最主要的目标还在于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祉 (5)蒂特马斯强调社会服务支出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

(6)蒂特马斯所设计的社会福利最后一个功能是社会福利体系能够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四:蒂特马斯的贡献:

(1)以社会行政为主题的广泛观点,对社会政策的学科化起了重大作用

(2)对社会科学中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利他主义行为的意义

(3)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为社会福利研究的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4)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费边社的价值观念和立场,阐释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社会福利研究中的核心价值,将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思想体系统化和理论化。

特别指出的是,蒂特马斯在承认政治、经济和制度性因素对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影响之外,蒂特马斯的重要贡献是提醒人们注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生于伦敦,《英国社会学杂志》主要创刊人,代表作:《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1、民事权利(市民权):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支配自己所必须拥有的权利。

2、政治权利:指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员,或者是这样

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政治权利的作用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拥有了选举权。 3、社会权利: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的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

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社会权利是实现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前提。

(二)公民权利的历史演变:

(1)古代:身份决定权利,公民权利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

(2)18世纪:公民的权利的三个部分才开始,分成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整的公民权利只能在自由民主的福利国家中实现,因为在自由民主社会里,人民才是平等的

三: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

(1)含义:(1)福利不止为穷人,为了社会福利

28

(2)社会保险是国家公民权利责任关系的一部分

(3)福利领受不止是一种象征,而是行使公民权利的主要步骤

(2)作用:1、推动了全民福利制度的建立,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直接道德根据

2、公民应享有福利权利,不必付出尊严——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有义务建立

过去恩赐,现在的权利。

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

一:福利国家与国家的功能: 福利国家功能:

对内维护秩序:指的是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之不受 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并制止由于私人纠纷导致的公民间的暴力冲突;同时,还要镇压社会成员对国家意志表现出的超过允许限度的反抗。

对外保障国家安全:防御敌对国家的攻击以及为了国家利益而组织的对外战争。 国家功能实现的关键要素:

(1)强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

(2)权力:对内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统治力量;

(3)权威:国家行使这些力量的合法因素,或政治责任;

建构国家要面对五种危机:认同性、合法性、渗透性、参与性、分配性 二:福利国家与社会需求:

福利国家的核心概念是人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公民权利理念之下,由国家为公民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就可以使公民拥有“去商品化”的地位以及对抗市场的力量。 福利国家类型:

(1) 自由福利国家:以资产调查式的救助、有限的普遍性转移或有限的社会保险规划为主。

主要针对市场竞争中失败或没有能力竞争的人。在保障的同时鼓励从私人部门通过契约获取福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市场威胁。

(2) 组合福利国家:实行强制保险,并且实施严格的资产审查。

(3) 社会民主体制:追求最大程度的福利国家,提高给付水平,甚至到中产阶级水平。福

利考虑的不是需求或工作表现,而是公民的资格或是否拥有该国长期居住权。实行均一给付原则。

福利国家的三个指标:

(1) 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 (2) 社会开支的增长; (3) 公民权利的扩大; 三:福利国家危机:

(1) 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

(2) 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

(3) 失业危机;前两个危机导致失业危机,失业危机加强前两个危机; (4)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危机;

29

第七章:新自由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再度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它秉承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以个人自由或权利为核心概念,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的哲学——社会价值观,形成一股强劲的思想运动和政治思潮。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一) 自由主义诸形态

对于自由和平等两个目标在自由主义价值体系中的顺序与地位的分歧造成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两种不同的偏重,因而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两种对立的理论取向:

(1) 消极的自由:强调个人自由和选择的绝对性,自由应该定义为消极的和受法律保障的,

禁止对死人领域特别是私人财产的干预,以避免个人受专横的压迫,个人可以做法律和社会规范没有明令禁止的任何事。消极的自由强调保护个人自由比追求社会平等更重要。

(2) 积极的自由:反对社会不平等,主张社会正义。只有平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

能使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催生了功利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的含义:

不同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复兴的自由主义之意,包含着经济学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政治学上的新自由主义。前者是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而进行攻击的现代自由放任主义。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是相辅相成的。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步攀升 (二)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经济全球化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

(四)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经济发展速度变缓,福利支出巨大。(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原

因:(1)失业率增加,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的费用增加;(2)人口老龄化;(3)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家庭增加,家庭补贴的增加。

三: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首要性;新自由主义者大都坚

持消极的自由观。个人主义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以对个人理性思考能力的信任为基础的。

(二)反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

功利主义否定先于法律权利的自然权利,以结果和效益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追求“最大幸福”的观点后演变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上海了个人权利,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个人的权利和社会效益相比,权利第一位。

(三)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坚持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的唯一坚实的基础。个

人在先天能力,后天努力和个人动机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为改变市场分配反而会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30

(四)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自由主义一方面承认国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家是用

来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国家必须受限制,不能威胁个人自由。国家是“必要的恶”。新自由主义赞同自由主义但又有不同见解,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不是靠国家,而是依靠市民社会。

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念: (一)生平与学术: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正宗传人,死于英国,不只是经济学家,是一位把社会作为整体研

究的社会理论家。 代表作: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1960年《自由秩序理论》(《自由宪章》)1973,1976,1979先后出版的《法律、立法和自由》。 (二)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

有限度的保障:大家都能获得的,不是什么特权,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即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也是在市场体系外对市场体系的补充。

绝对的保障:在自由社会里,这种绝对的保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也不应该把它当作特权给予任何人。这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相对于其人或集团的地位的保障。

(三)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

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非强制性:政府不能在强制实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正当规则”以外,再采用强制性手段来干涉个人自由。

(2)利用竞争机制:有些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获得提供这些服务的排他性权利。

(3)尽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反对社会福利的提供导致更多的收入再分配。 二: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考研重点)

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不可替代论:

菲利普斯曲线:当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不会引发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再要降低失业率就会引发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替代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1)失业是由劳动供给与需求的所有实际条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工人受教育情况,市场中的竞争等】(2)只有出现名义需求的意外变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一种替代关系。【P246——P245】

(二)负所得税的主张:

1.贫困成因:弗里德曼认为由于失业导致的贫困,说到底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由于政府的执业许可证限制了对一些职业位置的自由竞争,导致一些人呢不能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2.负所得税:(解决由于政府干预和福利措施不当造成的政府依赖的一种过渡性措施) 划定一条收入线,收入高于这条线的人,高出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税;低于这条线的人,差额部分按一定比例从政府得到补贴。根据这个标准,对一个家庭有两个

31

衡量标准:一个是收支平衡的收入标准,在这条线以上的人需要交税,在这条线以下的人得到政府补贴,正在这个收入点上的人既不必交税,也不会得到补贴;另一个标准时确保最低收入标准,即纳税后或从政府得到补贴后实际收入的最低标准。 3.实行负所得税可以达到的福利目标: (1)它可以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

(2)它将贫穷的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来对待。

(3)它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 (三)教育凭单计划:

1.家长为孩子教育缴纳税金的同时得到一张教育凭单,家长可以拿着这张教育凭单为孩子选择任何一所政府批准的公立或私立的学校;各种学校,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可以接收持有教育凭单的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费自筹资金。

2.弗里德曼教育直接付费的凭单计划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越富裕,分配越平均。(这显然与其自由竞争主张相悖)

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一)作为交换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市场中选票形如经济市场中的钞票;市场经济是一种博弈经济;在政治市场中无

彻底的利他主义。

(二)自愿交换关系与非自愿交换关系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自愿交换行为和关系

政治学:研究人们之间的非自愿的行为和关系,即包括权力的行使或强制关系。

(三)用交换科学的观点研究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作为交换科学的经济学的观点专门研究政治过程和政府制度的学科。

对政治应用交换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的观点,不仅仅是从交换的角度考察政治领域中人的行为和关系,而且提倡在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在政治活动领域创造更多的交换关系,契约关系,减少强制性的权利使用。

(四)用“经济人”的动机推动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的代理人也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由于政治领域中的行为也是交换行为,才能设计出相应的制度和规则,不仅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制约以权谋私的代理人,而且还可以利用这样的经纪人的动机去推进公共利益。

二:公正的比赛规则:

(一)公正规则及其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公正规则:在参赛者的特殊地位受确认前和在比赛开始前经参赛者同意的规则。如果

参赛者同意,那么他就是公正的,而不是因为规则公正而使参赛者同意,也就是说,同意限定公正,同意不包括某种客观决定的公正。

选择、运气、努力和出身决定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有权利要求得到的份额。(比赛不公

正的唯一因素是出身。)

(二)对出发点的不平等的修正:

32

1.两点强调:(1)如果个人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天赋,那么天赋高的肯定能比天赋差的得

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个人得到的市场份额还受其他因素影响,结果可能天赋差的得到更多市场份额,那么,人们在比赛开始时就较少关注天赋的不平等了。(2)由于有价值的东西的多样性,人们实际上不可能参加所有的比赛,所以,出发地的平等只是使人们之间不存在起点上的重大差别。 2. 减少出发地位上不平等的公正规则: (1)征收财产转让税 (2)政府出资办教育 三:舍弃福利国家:

1. 从其公正的比赛规则可以看出布坎南反对事后的再分配。

2. 巨额的净负债:福利国家对公民福利权的保护,使得福利的积累不断增加。这些新积累的权利就构成了政府无法偿清的负债。

3. 布坎南提出运用维克赛尔概念一致检验的标准构想改革福利国家的建议。所谓的概念一致检验是说,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改变现状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个人获利,至少是不受损,从而使每个人都同意进行改革;这就既证实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给出了改革的方法,也就是实现了概念一致。

4. 布坎南在社会福利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的自由主义原则:市场化、个人自由选择、有关人员一致同意。

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二人均坚持国家应该尽可能的保障个人的广泛和平等的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优先于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益。但是罗尔斯坚持的是一种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而诺齐克坚持的是极端的自由主义。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罗尔斯,美国人,代表作:《正义论》 (一)正义论的基本前提:

1.罗尔斯所说的正义论是正义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决定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的划分方式的问题。为处理这种正义问题,他首先探讨的是规定和指导着社会的基本结构的首要原则。(社会基本结构是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各种重要制度的复合体。)其次,探讨的是关于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的划分方式的原则,而不是关于处理社会基本结构的所有重要问题的原则。

2.正义论的前提是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推进所有参加者的利益的合作体系。人们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合作体系,表明这些个人是自由的和平等的。综上所述,自由的,平等的、自利的、理性的和具有正义感或正义的欲望与能力的个人的假设,也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前提。

(二)公平的正义及其形成的前提条件:

1.公平的正义:公平和正义是自由而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自由而平等

的人会一致赞同公正是他们应当遵循的原则。

2.无知之幕:在其覆盖下,所有参与者都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的

阶级地位,社会出身,也没有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情况,

33

连种族、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也一无所知。

3.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被选择的。这可以保证任何人在原则的选择中都不

会因为自然的机遇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正义的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协议或契约的结果。

(三)自由的原则和差别的原则: 1.正义论:(1)对原初状态的解释;(2)在原初状态中人们可能选择出的公正的分配

原则的阐述。

2.(1)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最广泛的自由,而且大家拥有的自由应

该是相等的,每个人拥有的自由要与其他人拥有的同样的自由能够相容。

(2)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一是这种不平等应该对

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二是这种不平等是依附于地位和职务,这些地位和职务应该是向所有人开放。这个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内容:公平机会原则和差别原则。

3.两个优先原则:

(1)自由的优先原则:自由先被满足;自由相对于社会经济利益的绝对重要性。 (2)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原则:正义优先于效率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总和的

原则;公平的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即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安排只有在能够使所有人都受益的情况下才是可以接受的。

(四)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1.产别原则具有强力的平均主义观念,即分配的不均是为了增进所有人的利益,任何

人都只有在能够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特别是境况最差者的利益的前提下,才被允许占有较多的利益,否则就该采取平均主义。

2.补偿原则: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为每个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

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这些人身上,以减少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

3.差别原则更重视那些天赋较高和出身较有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使之能够改善不利者

的状况来达到补偿原则的某些目的。差别原则既不否认差别的存在,也不是去消除差别,而是要找出一种制度安排使那些偶然因素来为最不幸者谋利。

4.自由相当于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对应于第二个正义原则中的实质性的机会平等和

第一个正义原则中的平等;博爱相应于差别原则。

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福利观:

诺齐克,美国人,代表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一)关于个人权利的理论: 1.个人权利不可侵犯:

(1)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所有者,只有自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由此引出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自由的权利。

(2)个人的财产权也同样是不可侵犯的,个人对自己拥有的财产权和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的权利同样重要。

2.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一种道德上的边际约束。(边际约束:不是要最大限度的增进权利的总和,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权利的侵害。) 3.肯定的权利和否定的权利:

(1)肯定的权利:保存下去的权利。并不完全排除肯定的权利,条件是只有在人们资源缔结了契约,一方承担了给予的义务的情况下,另一方才可以获得肯定的权利。

(2)否定的权利:指不受干涉,不受伤害的权利。通常情况下个人拥有的只是否定的权

34

利。

4.权利作为自由主义的边际约束,不仅仅是禁止为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也禁止家长式的干预,即使是为了增进某一个人的而强迫他做某些事也是对这个人的权利的侵犯。

5.相对于其他价值而言,权利处于优先的位置。 (二)拥有的正义论:

1.经济资源在人们之间的分布状况是否正义并不依赖于分配过程,而在于拥有什么和如何拥有。因而,要考察的问题是拥有的过程是否正义,即考察一个人是否有权利拥有他所拥有的东西。

2.三个处理拥有的正义问题的原则: (1)一个人在符合有关获取的正义原则的条件下获得的东西,则他有权利拥有这些东西。 (2)一个人在符合有转让的正义原则的条件下获得的东西,则他有权利拥有这些东西。(核心:当且仅当一种转让是自愿的,它才是正当的。)

(3)除了重复运用上面两条原则外,没有人有权利拥有任何东西。(矫正原则) (三)诺奇克的社会福利观:

1.在论证最低限度国家才是正义的之中体现了其社会福利观。

2.最低限度国家:只承担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较少功能的国家。 3.论证内容:

(1)针对无政府主义的任何形式的国家都是违反道德原则的,都是不正义的观点,论证了最低限度国家是可以不违反任何道德原则的。(主要从交换角度谈及国家形成和最低限度国家)

(2)任何超出最低限度国家职能的国家都会侵犯个人的自然权利,都是不正义的。 4.进一步论证如果政府作用扩大到承担分配公正的职责,就会损害个人权利。 5.反对社会福利存在,主张将社会福利变为基于同情的和怜悯的自愿慈善活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教 案

35

课程名称:

(中文):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英文):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

教材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编 者:钱宁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 授课时间: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14级社会工作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马永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案

一、学科性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36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注意吸收近年来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领域的最新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序教学内容 号 1 绪论 2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4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5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6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7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 8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9 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0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1 女性主义福利思想 12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学时 4 4 6 4 4 4 4 6 4 4 2 2 五、考核方式:

平时考勤占30%: 期末考试占70%。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福利思想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板书教学。 教学内容: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1.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

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

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3.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

37

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4. 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

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详见P3) 二:社会福利制度:

1. 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

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1) 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

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2) 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 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

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 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1. 社会福利的特征:

(1) 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2) 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3) 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 (4) 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2. 社会福利体系:

(1) 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

(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与服务。

其他的社会福利 (2)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体系 (3)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障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4)公司(单位)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的

凝聚力和忠诚。

(5)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

灾等。

(2) 狭义的社会福利:由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构成的社会安全体系。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价值观问题:

基本对立: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福利需要上 :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

社会物品分配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

38

个人主义福利观:它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集体主义: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而,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二:中国古代福利思想:

1.民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民本主义的福利思想是建立在君主制的“王道”和“德政”意识的基础上。 3.以德治国原则的多重含义: (1)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

(2)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推行“仁政”、“德政”,行政要以“德”为本,宽厚仁慈,如此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以“德”为本就是“民为本”的民本主义;

(3)对被统治者即人民实行道德教化,要让人民按照“德”的规范严格规定自己的言行; 具体的说,在中国古代,福利不被视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不被视为社会控制集团或社会全体的责任,而曾经长期被看做超社会的神灵给予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某一社会个体的赐予。人们被动等待着这种“福利”,中国传统思想里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福利概念。 三: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思想和宗教福利观:

第一、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幸福和把思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思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现实社会的封建制是同构的。 第二、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认为“天恩不夺走人性而只会使人性完善”,即人性的需要和价值不应因有了较高的真理和价值(天国理想)而丧失其意义。

第三、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在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这种倾向将人与上帝、世俗与天国联系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托马斯肯定世俗幸福。 第四、托马斯重新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和社会的动物”的论断,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人不仅需要自然本性的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备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拯救灵魂,承担宗教的义务。所以,对于人法来说,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必须把义务看作是高于权利的东西,以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幸福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无上福祉。 四: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1) 规定每个教区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 (2) 教区主办;

(3) 规定有工作能力这必须参加工作,设贫民习艺所; (4) 禁止无家可归者或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救贫所; (5) 规定人们有救济其贫穷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 分类进行,将贫民分为不同的类别:体力健全者;不能工作者(老、病、残人士)、

儿童(领养或寄养)

(7) 救济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人士在辖区注满三年的人。

39

新《济贫法》:

(1) 明确济贫的责任在社区和教会,以加强对济贫对象的管理;

(2) 对济贫的方法做了修订,取消院外救济,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关进济贫院或贫

民习艺所。

(3) 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

制和失去政治权利,特别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一: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质的飞跃:

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法案,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社会福利由资本主义早期的慈善救济阶级过渡到了现代的制度福利阶级。 1.制度化福利的特点:

第一、它把济贫时代那种临时性的和不确定的福利供应变为经常的和稳定的制度;

第二、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公民,而不是那些被特别区分出来的社群; 第三、福利保障具有全面性,国家必须负担起保障全体国民基本生活,以免人民陷于匮乏的责任;

第四、受保障者无须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从而避免带给受助者社会烙印和歧视;

第五、社会福利的制度化使过去施舍式的慈善救助发展成公民应得的法定权利。 2.制度化福利的发展:

(1)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

(3)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

(4)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质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一) 人道主义思想:

1.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性的道德学说,它鼓吹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把同情和合作精神当作实现这种社会道德目标的主要依据,强调人士平等的、自主的个人,人有权利得到社会平等的关心和尊重

2. 把福利当做是同情、宽容和善行,不能消除社会不平等,限制了社会福利的功能。在阶级社会里,人道主义甚至成为深化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更为巧妙的手段。 (二) 公民权利的观念:

1. 公民权利观念的确立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变革。它把社会福利从一般的道德要求,提升到了政治道德的高度,使福利脱离了慈善救济的人道关怀的局限性,变成人人拥有的经济与社会权利。

2. 公民权利: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三)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1.理论上:在对公民进行普遍的福利赋权的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国家或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保护公民的福利权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认为这样就实现了以人

40

为本的目标。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它并没有把人放到社会福利的主体位置上来认识公民权利的福利观,而仅仅是从消极的保护的角度看待社会福利的制度与事实,结果是公民权利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片面化和表面化了。

2.实践上:把社会福利的责任看作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首先是使福利国家的制度变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庞大的福利支出使福利国家的财政常常出现赤字,一旦政府财政收入发生问题,就会产生财政危机,引起整个过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其次,企业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也需要通过不断增加税收来支持,而过重的税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最后,培养了一些等待“免费午餐”的意识,由于在一些福利国家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人们的工作动机就受到影响,一些人因此降低了工作动机,片面地把享受福利待遇当作个人的权利而不承担福利的责任,于是产生了一些专靠福利救助为生的体健者,造成福利制度的异化。 (四)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1)新自由主义:否定公民权利的福利观和福利国家制度、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

(2)新保守主义:主张应该更多地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福利功能、恢复传统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3)新社会民主主义:试图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对立、主张混合福利制度的所谓“第三条道路”。

(4)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坚持福利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靠市场调节来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一)问题: £¨1£? 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 £¨2£? 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3£? 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二)理论特点: (1)意识形态性。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 2, 怎样理解社会福利思想是对社会福利想象的哲学表达? 3, 为什么说社会福利思想中基本的对立是个人主义福利观和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4, 怎样理解学习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

41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兴起背景。 教学重点: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难点: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 工业革命

(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 失业问题 (2) 贫困问题

(3) 童工和女工问题 (4) 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5) 住房问题

二:18、10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一) 经济斗争:初期为消极怠工、破坏机器等,后来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等 (二) 政治斗争:

(1) 改良主义:争取普选而开展大规模的斗争。如:宪章运动 (2) 革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 (一) 英国: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2)1934年新《济贫法》

(3)1870——1914年的保险立法和措施:1905年《失业工人法》、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 (二)德国:

1.德国是第一个推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2.法令:1883年《疾病保险法》(第一部)、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3.社会安全与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 (1) 社会保险 (2) 社会救济 (3) 社会照顾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 (一)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

托马斯·莫尔,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乌托邦》

42

莫尔的《乌托邦》中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描述: (1) 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

(2) 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加劳动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 (3) 要以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

(4) 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 (5)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

(6) 要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二: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特马索·康帕内拉,意大利人,代表作:《太阳城》

1. 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家庭是实现公有制社会的前提。实行公妻制度。 2. 重视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和技术,也包括道德。

3. 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和平等分配生活必须品这三个基本原则之上的。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梅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梅叶,法国人,代表作:《遗书》 1. 理想社会是公有制社会; 2. 公社是社会基层组织;

3. 暴力革命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二) 摩莱里的理性制度社会福利思想: 摩莱里,法国人,代表作:《巴齐里阿达》、《自然法典》(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理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凡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即非理性。和理性制度相适应的是公有制,和

非理性制度相适应的是私有制。

2. 理想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平均消费个人消费品。每个公民都有劳动权和生活权,每个公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尽劳动义务,在政治上实行法治的民主。对未来教育统一规定。以说服教育建立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幸福社会。 (三) 马布利的平等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马布利,法国人,代表作:《马布利全集》 1.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2. 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3. 社会改革纲领:

(1) 改革税制,征收直接土地税,废除对穷人的一切间接税;

(2) 制定土地法,重新分配土地,限制土地占有数量,不允许公民占有超过限额的土地; (3) 禁止经商

(4) 取消公务员的特殊报酬

(5) 限制私有财产,限制和取消财产继承权; (6) 制定“取缔豪华法”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圣西门“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 圣西门,法国人。代表思想:实业制度

1. 实业制度的宗旨:使一切人得到最大的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的安宁。在实业制度中提

出了“劳动权”和“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 2. 在实业制度下,必须坚持的原则:(1)尽可能完全平等的原则,不承认各种特权;(2)择

43

优任用原则,选择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国家大事;(3)一切人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原则,以消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压迫;(4)按能力计报酬,按功效定能力。 3. 在实业制度下,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协作制”。 局限:(1)圣西门在实业制度中保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的利润;(2)圣门否定阶级斗

争,寄希望于学者、艺术家和实业家,乃至法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企图通过他们进行改良来实现社会平等和最大多数人的福利。 (二) 傅利叶的“和谐制度论”

傅利叶,法国人,代表作:《全世界和谐》、《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 1. 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时期。

2. 和谐制度:以普遍的协作为特征来组织生产、生活,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条件下的无政府状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使人们摆脱贫困、痛苦、灾难和不幸,充分满足自己的情欲,得到最大的幸福,从而实现普遍的和谐。

3. 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一种生产——消费合作组织:法郎吉

4. 实行混合多种分配方式,全部收入分为三部分:劳动收入、资本收入、才能收入。 总的来说:傅利叶主张全社会进行有组织的协作生产,劳动是人们的乐生需要,人人自由劳动,消除城乡差别和脑、体劳动差别,实行按比例分配原则,重视教育和男女平等。 局限:保留了富人的种种特权

(三) 欧文的空想共产主义福利思想:

欧文,英国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理想社会是“劳动公社”

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城乡对立,消灭雇佣劳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倡社会协作,人人平等。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威廉·配第经济学理论中的福利思想:

贡献:在政治经济学上第一个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以最低工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分配理论;国家的所有租税就应该由土地和劳动收入来负担的租税理论;最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社会财富的理论。

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

(1) 把清除阻碍经济自由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当作自己的使命;

44

(2) 区分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经济学关心的是个人幸福,而道德哲学关心的是人类幸福。 (3) 自由的经济能满足个人的幸福,

(4) 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来说明人都是“经济人”或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 (二) 亚当·斯密的福利思想:

1, 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的方法。

2.守夜人式的政府(最小政府):除了必要的干预,国家应该讲自己的作用降到最低。所谓必要干预指的是国家只能充当维护基本的生活秩序,保证经济的自由的作用。

3.最小政府职能:(1)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犯;(2)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3)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 4.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只能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比如,控制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依法管制利息;制定公正的规则并充当自由竞争的裁判员等;国家也应该推行强制教育,保证经济自由竞争所需的知识与人才。 社会福利措施:

(1) 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

持续; (2) 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分享到经济繁荣的成果。 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一)大卫·李嘉图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出发点,核心的问题,就是反对国家干预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竞争的作用,用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生产性劳动,以增加资本积累,增进国家财富。积极的经济政策和福利政策应该是增加收入,而不是靠节约,减少支出来增加财富。国家的职能应该在积极保护私有财产,革新政治和发展教育方面。严格限制政府规模。

(二)马尔萨斯:

从人口学的角度论证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贫困和社会福利的思想。

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了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了失业和贫困。

四:西斯蒙第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一) 西斯蒙第的贡献:

主要贡献: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财富”当作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主张要通过研究收入的分配来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迅速增加与劳动者阶级通过工作收入得到的生活资料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 西斯蒙蒂的社会福利思想:

45

(1) 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避免这种人口过剩,要阻

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2) 直接鼓吹经济干预主义,提倡国家运用行政干预的杠杆,反对放任自由的经济。 (3) 主张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以此来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A:主张缩短劳动时间,保证工人有充分的休息 B:取缔童工,增加工人收入

C:不应该按最低工资率,而应该满足劳动者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一定储备应付可能问题。 D:实行强制性劳动保险

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变革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和18世纪法国革命的哲学家。

功利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一种行为的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恶则是指它能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边沁的功力主义在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一方面,它秉承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传统,重视公民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个人在谋求个人利益方面的主动精神,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建立“守夜人式的政府”来保障个人自由、私有制和人们的生活安全;另一方面,他把谋求人类幸福当做功利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 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主要包括功利主义原则、福利最大化原理和立法改革思想。他把功利主义概括为不是使个人幸福而是使社会幸福达到“最好的境界”,即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利益。 (一)功利主义原则:

边沁认为在人的一切可能的事态中,人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快乐,所谓最大程度的快乐是指超过痛苦的事态;凡是最大程度的使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态,就是最善和最幸福的事态;而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事态,在道德上是最善的,在法律上就是人的权利,而在政治上就是进步和优势的。功利主义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社会思想。

而功利原则就是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了个人或是社会的幸福,并且这种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此外边沁还认为,与功利相违背的其他道德原则,如禁欲主义、同情与反感、神圣原则等。 (二)最大幸福原理:

简单的乐与苦:指那些由直接的感官快乐或痛苦组成的。 复杂的快乐与痛苦:指各种简单的快乐与痛苦的集合。

社会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 (三) 立法改革思想:

趋乐避苦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立法的原则。

46

(1) 公益是立法的基础

(2) 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的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全

(3) 通过法律确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 法律不能繁琐(法律太多,义务也多)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 穆勒对功利主义的贡献:

穆勒和边沁一样,自由主义理想,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比边沁宽广。他和边沁都认为,人应该争取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但边沁以为自利为基础来肯定这一点,而他则把这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感情,即与其同胞和睦相处的愿望上。

关于个人价值观的公式:个性=人的价值=创造性=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与丧失快乐。 精神快乐比感官快乐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后者是转瞬即逝的。 (二) 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政府:

(1) 政府应该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建立起来的;

(2) 政府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是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贡献,是否促进社会道德品质的改善等方面有所作为;

(3) 一份好政府应该是按代议制方式组织起来的,政府的最高权力或主权不是属于政府自己,而是社会整体或社会集体;

对于政府的经济职能来说,它只应该在有限范围内干预经济活动。而当出现这样三种情况时,政府不应当干涉经济:

(1)所要办的事由个人来办比政府要好,政府就不应该插手。

(2)有一些事情虽然看起来政府办比个人办要好,但实际上还是应该由个人来办,如巨型组织犹如一个严密的政机构,但通过个人自愿出资的联合组织来管理,就比政府管理的更好;社会福利事业也是如此,个人办比政府办要更有效率。

(3)使政府权力不必要时不要增加,否则会造成社会对政府的依赖;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和官僚机构重叠会窒息社会,阻碍社会进步。 思考题:

1,如何分析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哪些? 3,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大致内容? 4,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什么? 5, 马克思怎样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47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教学重点: 德国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 教学难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板书教学。

教学内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近代西方关于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基础两种不同的看法: (1) 商品的价值是由内化于其中的劳动决定的;

(2) 强调效用,即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价值之谜:有的物品具有很大的效用,其交换价值却很小,即价格很低,而另一些物品效用很小,交换价值却很高。(如水与钻石) (二)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 效用:针对消费者 效益:针对生产者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消费一定物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给消费者带来的总的使用价值。

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某物品(或服务)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量所增加的心理满足程度。 门格尔思想:

经济物品:供给少于需求;非经济物品:供给大于需求 物品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等级:

第一级、也是最低一级物品具有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能力,等级越高的物品越是间接满足人的需求。

最不迫切的满足决定该商品的价值。 维塞尔思想:

总收益和总效用之间的矛盾:生产投入达到某一点之前,总收益和总效用都是在增加的,但是,在达到这一点以后,就会出现总效用继续上升而总效益却开始下降的情况。 庞巴维克:边际效用决定的价值具有两重含义: 主观价值:物品与人的福利的关系 客观价值:(1)物品满足人的需求的客观能力,不同的物品只能满足人的某种或某些需求。 (2)物品的交换能力,这是交换中的客观价值。 杰文斯:

效用随四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强度、历时、确定性与否、远近性 瓦尔拉斯:

创立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

(三)边际效用分析中的人性问题: 马歇尔:

承认主观感受或效用是不可衡量的。

边际购买:人们为了满足欲望愿意支付的价格。(边际购买上的效用即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