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全册好(有期末复习计划) 下载本文

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认数3、分米和毫米 4、加法 5、认识方向 6、减法 7、认识角 8、乘法9、统计10、期末复习,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9名学生,男生30名,女生19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4、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式题,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臵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

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五、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课件、直尺、圆片、小棒、计数器、米尺、铅丝、卡纸、表格、学具。

六、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

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七、课时安排

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或教学内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我们去植树 2、认数 认识整百数 认识几百几十 认识几百几十几 练习二 比较数的大小★ 3、分米和毫米 4、加法 认识分米和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不进位加 进位加 课时数 2 2 1 1 1 1 1 2 1 1 1 2 连加 加法估算 练习三 5、认识方向 认识方向 认识路线图 测定方向 6、减法 不退位减★ 退位减 练习四 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练习五 隔位退位减 练习六 复习 期中测试 7、认识角 认识角★ 认识直角 8、乘法 不进位乘 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练习七 进位乘★ 练习八 复习 9、统计 统计 你能跳多远 10、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1 1 2 1 1 1 1 2 1 2 2 2 2 2 6 1 1 2 1 1 3 2 2 2 1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第5~6页的练习一。

此外,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植树”,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8÷5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思考:因为5与3乘最接近18且小于18,所以计算18÷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

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的第3、4题,第7页练习一的第10、11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多少个?20箱水果,每次运8箱,要运多少次?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我们去植树”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

教材设计的场景画面中信息量很大,而且解答有些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提出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合理选择信息。组织活动时,一要指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理解场景图呈现信息的思路。知道画面的左半部分主要是有关各班栽树棵数的信息,而画面的右半部分主要是关于各班怎样栽的信息。二要鼓励学生看图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又能想到些什么,要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等等。三要注意对第9页中三组问题的比较。这三组问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组问题可以直接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第二组问题强调的是对计算结果的进一步思考;第三组问题突出了对积是36的乘法算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0枝铅笔,学生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

1、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我一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①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师生共同在表格中纪录结果。

②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5 2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3 3 1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试一试

谈话:你能把表(2)中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涌出发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2(枝) 10÷6=1……4(枝)

解决问题:豆豆一组有3人,那么他会选哪一种分铅笔的方法呢?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二、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1—3 三、总结揭题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教学调整☆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游戏: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怎样列式?(板书:7÷3=)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1个。)

剩下的1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7个桃,每盘放3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1个”。

如果是17个桃、27个桃、37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3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7÷3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3 7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三得六,6比7小,商3;三三得九,9比7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三得六,2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又小于7,所以商2。 想法四: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商2。

提问:7的下面改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1”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1个,这个1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老师有18枝铅笔,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 (2)提问:怎么列式?怎样计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评价。(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7÷3、18÷5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少是几?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4(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 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2、揭示老师猜旗的秘密。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了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了么?如果有兴趣,课后自己也猜一猜。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7 9×6 21÷33×4 24÷8 12÷2 35÷7 4×76×9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是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概念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

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计算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一第3题

请学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反馈时说说错误的原因。 3、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口答商是几,分组计算检验。 4、练习一第6题

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反馈后,请学生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除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一的第7——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2×8 63÷97×956÷836÷4 28÷74×6 6×5 12÷635÷5 3×9 2、口答

15里面最多()个4。53里面最多()个7。 44里面最多()个8。33里面最多()个6。

3、请学生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地求出来? 4、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明板演。

(1)63÷9 、67÷9 (2)40÷8 、47÷8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①反馈时说说计算过程。

②提问: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道题可以分成几类?

2、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3、练习一第8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4、练习一第9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11、12、13题

学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板演,反馈时说说各自的理由,注意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不同。 2、练习一第14题

(1)了解题意:结合小猴的话观察左图,知道一共有27个小方块;再理解小兔的想法,想一想,如果每8个小方块搭成一个立方体,可以搭多少个?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一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重点是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并在整理中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认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先安排教整百数,再教几百几十,最后教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该要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学习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使学生准确、直观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 23 65 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 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 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的数,从63数到100。 2)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口答。

100里面有多少个十? 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认识几百几千) 二.教学几百几十数的认、读、写 1.出示例题图。

1)指名学生完整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

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写数时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十位上写0占位。(板书:450)

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320、750、480、990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370。指名学生说370的组成。

2)一十一十的数 ,从370数到430,数到390时,问:十位上再拨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390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390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 3)学生继续数。生边拨珠边数,再数一遍。 4)问:一十一十的数,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

生独立完成,反馈。指名说说是怎样想到990后面是1000的? 5)把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2)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

3)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学生计算并说出思路。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百几十,你能说说怎么读写吗?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4 5 0 百 十 个

300+20 20+300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样写呢?(指名生说)

有几个百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都没有,怎么办?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什么规律。 2)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几 四百五十三

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 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7~19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练习。(板书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 问:一百里有几个十?

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问:一千里有几个百?

2)一个一个的数,从487数到503。 3)一十一十的数,从260数到320。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1)同桌交换练习。

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303、30、33、330

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在组中的上、下两个数,在读数时有什么不同?在写数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完成第5题。

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1.口算

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 2.完成第6题。 五.综合练习

1.完成第7、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完成第9题。

1)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指名提问,其他人回答。 六.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

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大小:67和57 23和32 9和10 指名比较,说说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数位相同,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个位上大的数就大,一位数总比两位数小。 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36、288、52、1000、998

3.揭题:今天我们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图意。

2)问:你认为哪种树多?为什么? 所以,比哪种树多就是比哪个数大。

3)那么,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小结:312和285都是三位数,在比较大小时可以先从百位比起,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也可以把312看作300多,285看成200多,所以312比285大,用大于号连接这两个书。(板书:312>28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生自读题目。

问:这个问题,实际就是让我们比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比? (生讨论)

2)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小结:两个数都是两百多,就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哪个数大,那么那个数就大。(板书:279<28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

问:803和308为什么不相等?999为什么比1000小? 2.完成第2题。 1)生独立完成。

2)小组活动:一人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 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比603少很多是什么意思?

2)学生在合适的一栏打勾。指名说说选择的理由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图,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问:差不多是什么意思?题目要找和多少差不多的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说说理由。

3)问:你觉得445米和700米相比,怎样? 引导学生说出:445米比700米近得多。 问:那么,950米比700米怎样呢? 引导说出:950米比700米远得多。

4)问:通过比较,你觉得“远得多、近得多、差不多”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出与700米相比,远一些的距离吗?近一些的呢?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想一想:能不能用“快一些、快得多”的语言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呢?

小结:其实“远得多、近得多、少得多、快一些、慢一些”等等都是相对与某一个数来说的,不是绝对的。 四.全课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怎样比大小吗?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312>285 279<285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练习三第1~9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

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二.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323 769 561 936

问:他们分别是几百多?323比500要怎么样?比100呢?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

207○307 657○269 900○1000 2) 分别请学生说说比较大小时的思考过程。

3) 指名说:你觉得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要如何比较呢?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第1题。

第(1)题:你是怎样想的?(三位数中最小的,必须每一位尽量小那就是0,但是最高位不能是0那就是1了,所以是100。三位数中最大的,必须每一位尽量大那就是9,所以是999。)

第(2)题:十位都是5的三位数,该怎样比大小呢?(先比最高位的百位,哪个数的百位大那个数就大,如果一样大,就比个位,哪个数的个位大那个数就大)还要比十位吗?为什么?(不用了,因为都是5,一样大了)

第(3)题:百位都是5的三位数,该怎样比大小呢?(直接比十位,哪个数的十位大那个数就大,如果一样大,就比个位,哪个数的个位大那个数就大)为什么不先比百位了?(因为都是5,一眼就看出一样大了,不用比了。)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读题。

(2)问:要知道女生多还是男生多,必须怎么办?(比教634和643的大小) (3)学生互相说说比大小的具体想法。 3.完成第3题。

(1)提示学生:先要写出数,再比大小 (2)反馈答案。

4.完成第4题。出示数轴,生填完整。

1)观察数轴,问:你发现了这两条数轴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问: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还是小?

5.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齐读题,让学生明白其实是把每个仓库的袋数比大小。 理解什么叫“差不多”。 7.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够买”,进一步理解“贵得多”的意思。 8.完成第8题。

(1)问:多一些是什么意思?多得多呢? (2)学生说说答案,及思考的过程。 9.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反馈说一说自己填写的方法和策略。

3)想一想:如何能一个不少的按规律来写呢?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和写,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认数)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问: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要求:你能不能说一句话,其中出现一个一千以内的数呢? (同桌互说,师再指名说)

3)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学知识。 2.口答下面各题。

1)千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2)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多少?

3.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 720 702 1)学生口答。

2)问:他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3)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如果这个数中间或末尾出现0,该怎样读? 4.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 ) 一千写作( )

四百六十写作( ) 七百零三写作( )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的。

3)指名说说应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6.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第3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核对,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第4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书,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在课前收集的信息,交流。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口算下面各题

1)300+200 600-400 1000-200 2)400+20 570-70 620-600 学生开火车口算。

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复习第6题。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独立完成复习第5题。增长知识。

读一读图下的话,并写出横线上的数,笔画一下。 3.完成复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话看懂图意。注意:理解“比……高”的含义是“比……多”。 2)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8~14题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

1)学生们找规律独立填写。2)小组交流: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填写的。 3)学生们从头到尾把每列数都读一读。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924○810 1000○999 876○875

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思路。 3.完成复习第9题。

1)请学生拿出8、4、5的数字卡片,老师出示854。

问:你能拼出比它小的数吗?你能用“大于、小于”来说说这些数的关系吗? 2)请同学们拿出其他的数字卡片模仿练习。(同桌互练)

三.估计能力的练习 1.完成复习第10题。 1)读出这些数。

2)请学生把这些数按要求排列起来 2.完成复习第11题。

1)出示这一组数,请学生读一读。

2)问: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吗? 3)练习:圈出接近400的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圈出这几个数。

小结:这些数有的比400多,有的比400少,但都与400相差不多,比较接近。 3.完成复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看题目并独立思考。

2)请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用比划的方式,初步渗透倍数的思想 4.完成复习第13题。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各种信息。2)学生思考。3)组织交流:为什么这样推理? 5.完成复习第14题。

1)鼓励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三位数,学生练习。 2)汇报核对。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教材编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结合测量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课本26页例题,27-28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汇报结果: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请一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课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1、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2、在(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 床长2( ) 大米宽2( ) 黄瓜长2( ) 3、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4、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课本2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60厘米=( )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 )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 )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

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4) 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 )分米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加法

单元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和估算(和在1000以内)。在教学时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九课时

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 法的过程。

2.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写过日记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

大家想看吗? (出示小黑板)

2.同学们,你们看了小黑板,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指名提问题,教师整理)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解决这些问

题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指名列式:143+126)

问: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指名说)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

1)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2)问: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4.教学验算方法。

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 (板书: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臵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臵再计算一遍,

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

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3)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 3)汇报。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43+126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验算: 1 2 6 + 1 4 3 2 6 9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例题,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33朵红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比……多”、“比……少”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说说谁多谁少? 二、新授

1.情境引入: 同学们摆花片,做游戏,小英(中间的女孩)摆了11个红花片,小华(左边的男孩)想比红红多摆3个,你觉得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 (1)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排一排。

(2)提问:你觉得小华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你是怎样摆的?如果用算式,应怎样表示?(板书:11+3=14(个))

(3)根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来算呢? 说说算式中11、3、14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要求出小华应摆几个红花片,只要把与小英摆的同样多的朵数加上比小英多摆的3个,就可以求出小华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 (4)拍手游戏,巩固:

①老师拍2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3下,学生拍多少下? ②老师拍6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2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2.出示例题:小平也和他们一起玩摆花片的游戏,小平想摆的花片比小英摆的少3个。

(1)提问:你觉得小平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为什么?分小组讨论,可以用摆学具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2)汇报小组活动的情况:

提问:可以怎样用算式表示?[板书:11—3=8(个)] 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小结: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只要从小英摆的红花片中去掉比小平多的部分,就是小平摆的个数,也就是求比11少3的是几,用减法算。

3.小结:刚才我们帮助小华和小平算出了他们各摆了多少个红花片。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拍手游戏,巩固:

(1)老师拍5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2下,学生拍多少下? (2)老师拍9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6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完整地口述图意。 提问:谁走的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解决的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3)提醒,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一般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看题后,口述题意。

学生列式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竖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35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不进位加竖式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能正确地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口算。并用“比……多(少)”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23+15 64+35 100-70 76-26 56-9 96 - 53 62+26 50+30 1.完成练习四第2、3题。 (1)请学生完整叙述题目。

(2)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解答。 2、完成练习四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贵22元”是什么意思?“至少要带几十元”又是什么意思?

(2)学生估计,如果有学生通过口算说出要带68元,要引导他进行估计。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学生讨论,提醒注意“最多”、“最少”。 (2)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解决问题练习

1.补充:(1)少先队员种了36棵杨树,种的梧桐树比杨树多20棵,种了多少棵梧桐树?

(2)少先队员种了56棵梧桐树。种的杨树比梧桐树少36棵,种了多少棵杨树? ①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②请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出示:(1)动物园有孔雀16只,黄莺比孔雀多3只?

(2)学校书法小组有38人,美术组比书法组少6人,________? ①请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说说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②学生解答。 五、全课总结

在解答这类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谁多谁少,理解清楚之后,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六、作业 练习四第1题。

第四课时 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

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小结: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 5 7 6 3 3 4 +2 4 3 +6 4 6 +5 6 9 2 0 8 7 1 2 8 9 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 2 0 8 85+126= 2 1 1

8 5 8 5 +1 4 3 + 1 2 6 2 0 8 2 1 1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连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 6+7+3 9+8+2 6+5+3 9+7+3 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 3 9

5 5 7 5 8 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 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 8 5 1 4 3 + 1 2 6

3 5 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 7 8 1 9 4 + 2 3 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 3 2 7 9 5 8 6 3 1 6 4 0 2 1 1 7 +1 2 5 +3 1 1 +2 0 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 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 5 1 4 3 + 1 2 6

3 5 4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 401 608 597 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 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 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 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 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3)生独立计算。 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 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六(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吗?今天我们邀请茄子先生和豆荚老师去逛公园,愿意吗?与他们同行,我们要做好准备,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信心吗?出发吧!看,遇到什么了?要先回答出门上的问题才能进去呢。(出示黑板:画有一扇门,门里写着:说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204 598 499 305)

二.笔算加法的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谈话:公园里有美丽的蝴蝶,它们在快乐的飞来飞去,各飞到哪一朵花上呢? 1)生独立完成练习。 2)指名汇报:每只蝴蝶应飞到哪朵花上? 1.练习六第3题。

这时有一只小鸟飞来请教我们:这些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多少?能帮我用竖式计算吗?谁来帮帮它?

1)先估算大约是几百。说说怎样估计的? 2)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2.练习六第4题

公园里还来了许多的小朋友,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分别又有多少人呢? 1)学生自读题目,理解题意。 2)问:“合计”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4.练习六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师小结:花坛每边268厘米,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怎么想的?(3个268相加。) 3)学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三.作业

练习六第1题,用竖式计算连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复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43-44页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

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笔算、估算以及三位数的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进行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复习第1题。 1)出示口算题。

60+90 80-40 50+60 70+80 40+70 90+30 60+70 50+90 2)生独立计算。3)汇报核对。4)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第2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3.复习第3题

1)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连一连。 2)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说。 3)汇报。说说要注意什么?

4)小结:在估算时,我们要把这些加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结果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4.复习第4题 1)指名说图意。

2)生独立计算。汇报。 5.复习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问:“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3)生独立完成,要求:先估计一下,三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再算一算你估计得对不对。 三.课堂小结

第十课时 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43-44页复习第6-10题

教学目标:1.在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找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6.复习第6题 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 552+175 346+213 452+275 346+313 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复习第7题

1)学生自读题目。2)问:要求“下午用电缆多少米?”怎么想?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生独立计算。 2.复习第8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汇报。 3.复习第9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3)汇报。说说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了哪些条件。 4.复习第10题

1)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确定位臵

教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 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 汽车站 超 市 火车站 学 校 少年宫 公 园 电影院 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臵)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3)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4)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6)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 ) ( )

( ) ( )

( )

3)生自己填写。4)指名汇报并核对。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臵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 桃 梨 山楂 水库 葡萄 苹果 橘子 樱桃

2)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

2.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的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南山公园平面图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

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浏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这是南山公园平面图,看图向我们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并同时标上箭头))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 二、试一试

1. 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

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你能说出她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2. 你最喜欢这个公园里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 还有一位小朋友,她是怎么游览公园的呢?

(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

你能说出她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同桌互说后汇报。

你最喜欢这个公园里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 学校 桃园 小红家 大桥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 经过大桥、桃园和学校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汇报。 2、想想做做2

(1) 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你能说出不同的路线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

还有不同的路线吗?同桌互说后汇报。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生提问,并生请生回答。 3、想想做做3。

1)这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你能看出行车的路线吗?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生汇报。

2)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路公共汽车呢?

3)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一中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4、想想做做4

星期天,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或同学到公园去玩,可以先找到“公园景点游览路线图”或“公园景点示意图”,确定好路线,再游玩。

看一下这张公园景点示意图,确定一下你游玩的路线,告诉同桌,看看他能不能听懂你的路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测定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来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进行方位测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教学准备:4人一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指南针,一张记录单;自制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图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看动物园示意图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一玩,好吗?

走进动物园,我们来到了喷泉所在的位臵。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臵,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图如下:

大门

老虎馆 狮子馆 喷泉 孔雀馆 熊猫馆

指南针“上 北下南”

鸽子馆 河马馆 猴子馆

2、师: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臵,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对,你能根据指南针所指的方向说一说每个馆在喷泉的哪一面吗?可以借助你做的方向板。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3、师:鸽子馆在喷泉的西南面,那么喷泉在鸽子馆的哪一面?

能不能象这样说一说其他馆呢? 4、师:有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课本上的图辨认方向

1、师:小明参观完动物园后,想让小动物去参观他们的学校,于是他们把小动物们带到了自己的学校(出示书上的图)

2、师:同样,要想知道校园里每个设施的位臵,先得看什么?

仔细观察这个指南针(放大指南针)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

对,小明用指南针测得的北面不是在正上方了,所以大家在测定方向时,不要总是想着“上北下南”,而要根据指南针所指的实际方向来观察。

3、师:可以借助你的方向板说说每个设施各在小明的哪一面,请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学生讨论) (叙述汇报)

4、师:谁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 二、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在教室里辨认方向

1、师:请小朋友们用手指一指北面是哪一面?拿出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把方

向板在桌子上放好。

师:再仔细的观察一下,你的八个面分别坐的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 (学生活动)(汇报)

(二)在校园里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想不想到教室外,到我们的校园里去测定方向?

师:好,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先商量好你们准备在哪个位臵测?四个人怎么

分工?怎么测?(学生商量、讨论)(学生汇报)

2、学生到自己选定的位臵测量。

下面每一小组可以找一块地方测定方向。5分钟后回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减法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在计算方面以三位数的减法为重点,有笔算、估算、口算及减法的验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放在两步计算的问题上,由于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复杂,学生需要较多时间才能掌握和巩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又是首次教学,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也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本单元教材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分四部分交叉编排,使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九课时

第一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 提问:怎样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335-123= 2.探索335-123的算法。

1)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4)小结: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