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及思考题部分答案…… 下载本文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P26-27、P29)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实用性。

答:(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1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里?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9、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答:1.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3.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11、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现实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答: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

2

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13、运用所学原理谈谈人如何超越自我?

答:人只有在不断发展自我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三是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人格”联合体形态这三个阶段,表明人的发展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性体现的是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理想性。

超越自我,首先要“知不足”。我们常常说,人无完人。就是说,人总要受到各种局限,有主体自身方面的,客观条件方面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社会时代方面的,等等。人要经常“知足”,又要经常“不知足”,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知不足”。“知足”难,“不知足”也难,“知不足”更难。既要勇于知不足,又要善于知不足。“知不足”,是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的。现实中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用自身的优势,比他人的不足。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全面认识自己更难。不能全面认识自我,就难以做到“知不足”,就会陶然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中,给自我铸就固步自封的“外壳”。要知己不足,必下功夫,冷静、全面客观地分析自我,研究自我。“知不足”,就会有求发展、求进步、求完善的内在动力。然而,若只是停留在“不知足”,那也只是进步发展的愿望,难以真正超越自我。只有“知不足”,才有可能真正超越自我,实现进步、发展。因为,只有“知不足”,才能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具体弱点、不足、缺点、错误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才能主动寻求超越自我的理想目标,找准自我发展的参照系,才能突破自我狭隘眼界,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4、论述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答: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战略,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一,发展生产力应以维护人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打破原来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在人工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趋利避害”的胜过原始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建立新的平衡。 自然条件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效益。而人类开发自然的规模和速度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损害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就需要在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与协调,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适当的“尺度”,既使自然环境始终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条件,又使生产力能高速发展而不损害自然环境。这就要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维护生态潜力,把经济增长限制在环境生态允许的限度内,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同时增长生态潜力。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改善全民的生活条件与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注重内涵式的利用自然力。自然力是社会生产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或大或小的可能性。人类所能控制和利用自然力愈多,生产力发展也就愈迅速。而在社会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对于利用自然力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过去,我们对自然力主要采用外延式扩大利用,导致了人们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严重局面要求我们对自然力应采取内涵式利用,提高对自然力的利用效率,由一次利用变为重复利用,由低效利用变为高效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

第三,发展生产力,要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和对立,主要是由经济建设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引起的。这样以牺牲环境效益来获得经济效益,其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降低了经济效益。为此,我们要坚持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生态效益的统一,把全国性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这是联合国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醒目口号,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理解和接受,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取向。坚持生态持续性与经济持续性的统一,建立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是我们当前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15、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3

答: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如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 互联网的交际性; 互联网的传播性。

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惯。

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

基于种种网络的各种特点,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互联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网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动摇自己的心智,身心健康,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导致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的不再少数。这样的大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的茫然,从而投身网络不愿面对现实。

大学生是每年输入社会的有生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对以后的家庭,社会大学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的体现一个的价值,懂得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体会的重中之重。 16、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答: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