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 下载本文

世界自然地理

总论

重点:海陆分布特点;两大高山系

1、研究对象:各大洲和各大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2、研究内容:各大洲和各大洋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整体性和差异性

3、各大洲面积大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4、海陆分布的特点 ★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北半球高纬度陆地多,南半球高纬度海洋多。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5。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56°—65°S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2)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3)某些大陆东部边缘有岛弧存在。

形成了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海沟。这种情况在亚欧大陆东缘最为典型。最令人注目的是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特点,这一大陆的突出部分能和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起来,仿佛原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5、陆地地形结构

陆地最高点:8844.43m (这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的现测高度) 陆地最低点:西南亚约旦河谷尽头的死海海面为-392m

(1)山地:所占面积不大,山地一般分布于大陆边缘(美洲最典型) 两大高山带: ★看图

①环太平洋带,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它包括纵贯北美和南美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沿岸及东亚岛弧上的山脉。 ②略成东西向的横贯欧亚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北缘:它的西部是由阿尔卑斯山

1

脉及其分支(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等)组成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北缘的阿特拉斯山脉。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陆地上最高峻、最宏伟的年轻山脉几乎都集中于此。它们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地球上约95%的地震和大多数活火山也分布在这里。古生代加里东和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由于年代已久,历经风化剥蚀,与上述两大高山带相比,山势大为逊色。

(2)平原:陆地上平原面积最广,一般分布于大陆中部

中部是平原,两侧是高山,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北美和南美大陆)山地东西向,南北是平原(亚欧大陆)

(3)高原:分布无明显特点,大部分位于较古老的地盾之上。

亚洲

重点:地理位置;轮廓;各大洲之间分界线、重要海峡;区划、区划图;地形、与其他大洲进行对比;平原、高原、山脉大致位置;气候特点、注意对比;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带;气候形成因素;东亚季风;河网分布基本特点、哪起源、哪汇入;植物、土壤、苔原地带动物群;自然地理区划、各大区、北亚大区、中亚、东亚、南亚;三种地形类型。 第一节 概述

一、地理位置(四至 图。)

亚洲北部约达 81°N,南部达 11°3′S,南北所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公里,辽阔的空间范围,增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空间条件。 ①亚洲大陆最北点为切柳斯金角(77°43′N),岛屿上最北点在北地群岛上。大陆最南点为皮艾角( 1°17′N),岛屿上最南点在罗地岛。

②亚洲大陆最东点为迭日涅夫角( 169°40′W),最西点为巴巴角( 26°3′E)。 二、面积和轮廓 ★ 图。

(1)面积:4400万km2,世界最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

(2)内陆广阔、大陆主体略呈梯形的大陆轮廓把波斯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乌拉尔

2

山脉北端拜达腊茨湾、西伯利亚东北部科累马河口和我国珠江口,用直线相连接,则略成一个梯形,亚洲大陆在此梯形之内的躯干部分,约占全洲总面积3/4。 三、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重要海峡 图 ★

陆地完整,海域复杂:主体占75.7%;半岛多海峡多:

①亚洲半岛的总面积:933万km2,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半岛总面积的62.2%,占洲总面积的21.2%(阿拉伯岛面积是世界最大的半岛,东南亚的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②边缘海:拥有世界上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1.1万km2);世界最大的边缘海:大洋洲的珊瑚海(479.1万km2)

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 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图) ★ ③海岸线曲折,在各洲中仅次于欧洲 五、亚洲区划图 (图)

第二节 地形(与其他大洲类比,平原,高原,山脉大致位置) 一、地形基本特征 ★

1、地势最高的大陆(基岩海拔高)

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950m,高原和山地分布很广,约占全洲面积的 3/4,,平原占1/4,具有面积最大的高高原:230~250万km2,最高最大,高于海拔8000米的山峰有19座。 2、地势起伏极端,地形类型复杂:

亚洲地势不但最高,而且起伏高差极大。一方面亚洲具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脉和高峰;另一方面也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洼地,如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地沟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以地中海海面为基准,死海水面为-392米。亚洲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平洋接触的海底部分,也表现出起伏极端,一方面弧形列岛多由较高的年轻褶皱山地构成,但其外侧则伴生有极深的海沟。 3、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图

亚洲地形结构,中南部高耸,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亚洲山脉结构,可分三条山带:

①第一条山带位于连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东西隆起带,大

3

致以帕米尔山结和亚美尼亚山结为枢纽,向东西两侧伸延出一系列高大山脉。 ②第二条山带位于亚洲中东部,夹持于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与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和北东的山脉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群,也有呈近东西向展布的。

③第三条山带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

4、大陆东缘有独特的岛弧带

亚洲大陆濒太平洋边缘,自北而南具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例如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等,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图) 1、构造地形的地质背景:六个区域:

(1)北亚大陆区:西超额尔齐斯河,南至中蒙边境,东至白令海是一个大板块,即西伯利亚板块。

(2)中轴大陆区:介于南亚陆间区与北亚陆间区之间,其主体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

(3)南亚大陆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4)北亚陆间区 :(5)南亚陆间区 (6)环太平洋区

三、地形类型的区域组合: ★ 图(了解在什么地方 不考文字)

1、以平原为主的北部:北部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

2、以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本区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3、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本区位于亚洲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间,东达太平洋岸,西至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占全洲的1/2。如:小亚细亚高原、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 第一列: 喜马拉雅山系

4

第二列: 昆仑山系 第三列: 天山山系 第四列: 阿尔泰山系

4、以华夏向山地和平原为主的东部: 5、海岸类型及其组合

①太平洋型海岸这种海岸被一系列深海沟所围绕,具有极复杂的海岸线外形,这里有很多岛弧和边缘海,形成大陆东缘的“双重”海岸。

②北冰洋型海岸这里海岸地形的发育过程与大陆的升降运动相联系。

③印度洋型海岸这种海岸主要是由板块拉伸形成的,所以也叫拖曳海岸,它的基本特征是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和斜交,高原、丘陵或平原邻接海岸,由于断层作用,沿海有较陡的崖壁,海岸线比较平直。第四纪由于张裂而形成的红海海岸,是印度洋海岸特征的缩影。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点: ★

(一)大陆性强烈(亚洲的大陆性世界最强):亚洲陆地面积巨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中心部分与最近的海岸距离超过2500km,而且大陆轮廓完整,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又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距大西洋很远,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影响很小。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的地区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有广大的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陆同纬度地区气候比较,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它具体表现为这些地区多属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的大陆度均在50%以上。 1、气温(气温年较差愈大,气候的大陆性愈强)。

最低气温:-71℃(东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除南极洲外居各大陆第一。 最高气温:60℃(伊朗卡伦河下游),约旦河谷温度54℃,巴基斯坦印度河下游达杜温度可达55℃,新疆吐鲁番49.6℃。 非洲绝对高温达63℃,亚洲仅次于非洲,居第二位

年较差:106.7℃(上扬斯克,低温-70℃,高温36.7℃),居世界第一,平均年较差:我国49.4℃,西安28℃,新疆阜康-42.6-41.6℃。

5

2、降水(年降水量愈来愈小,年较差愈来愈大,反映气候的大陆性愈来愈强) 极多值:印度乞拉朋齐降水世界第一,年降水量极端值可达26461. 2mm,年平均降水量11500mm (西安市年降水量580~600mm)

极少值:吐鲁番托克逊:年降水0.5mm。(世界降水量最少处:南美洲阿里卡为零)。亚洲干旱区的面积达1/3。

(二)季风性气候典型 ★ 图(夏季,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暖热多雨;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凉冷干燥,是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亚洲的季风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著称)

★界线: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念青唐古拉山—印度河平原—卡奇湾—线以东地区即亚洲季风分布区。(东南沿海岛屿除外)。

由海陆热力差异叠加了行星风系的影响,变化多端,灾害性天气多:台风、炎热、水灾、干旱等。

(三)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 图 (亚洲从北冰洋岸到努沙登加拉群岛,从太平洋西岸到地中海之滨,除大陆西岸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南极洲与格陵兰岛的冰原气候外,世界上所有主要类型的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1)冰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岛屿) (2)苔原气候(亚洲北部,北冰洋沿岸)

(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南部横贯西伯利亚带状分布 (4)温带季风气候区(东亚,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以东) (5)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亚) (6)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7)温带干旱气候区

(8)地中海气候区(西南亚地中海沿岸) (9)亚热带干旱区 (10)热带干旱区

(11)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和南亚) (12)雨林气候

(13)山地气候(青藏高原)

6

二、气候形成因素 ★

(一)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的作用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的主体,它南北所跨的纬度和东西所跨的经度,在各大洲中均属最广,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有很大差异,这是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因素,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廊,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另方面又由于冬夏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在亚洲,海陆分布是形成大气活动中心及其季节变化的决定因素之一,因而海陆热力差异是导致近地面季风形成的首要原因,它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东亚温带地区。至于南亚的夏季风,一方面是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西南气流,另方面又处于行星风系形成的赤道西风北移经过的地方,是二者的叠加。亚洲西接欧陆,远离大西洋,西南接北非,以致温带海洋性气候缺乏,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广大。受大陆轮廓的影响,赤道带局限于巽他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热带以阿拉伯、印度和中南三大半岛为主。大陆主体则以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候最占优势,分布最广。

海:亚洲与四大洋相连,受其影响,形成了沿边的气候类型。

陆:亚洲具有最长的陆地边界线,亚洲中西部是欧亚、非大陆的中部,气候干旱。

(二)大气环流的作用 图

对亚洲气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有四个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是:冬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或称蒙古高压)和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冷湿的阿留申低压;夏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印度热低压(或称塔尔热低压或伊朗热低压)和在太平洋上形成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 上述四个大气活动中心的盛衰消长及其位置的季节变化,是形成亚洲气候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例如亚洲的季风气候就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三种类型

东亚季风特点:冬季风比夏季风强 (冬季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高温湿润多雨)影响的地区:我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

南亚季风特点: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7

影响地区: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

(三)地形的影响

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对季风气候有加强影响,使东亚冬季风来势猛,夏季风来势慢、弱: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下垫面,对亚洲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山地的走向对气流的运行有加强及阻碍作用例如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和大巴山阻挡冬季风的侵袭,故冬季温暖,大部分树木冬不落叶,而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则受冬季风侵袭,寒冷干燥,大部分树木都要落叶;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邛崃山、大雪山等的连线,与东南季风的方向直交或斜交,阻挡东南季风向内地深入,因而成为亚洲潮湿的东南部与干燥的西北部的分界;印度东北部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多雨地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对冬季风的南下有所加强,使全国冬季气温普遍下降,但对夏季风的登陆,起着阻滞作用,使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丰富而集中,但广大的西北内陆则显著干旱。

青藏高原对加强季风气候也有作用: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地形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也很明显,亚洲很多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也呈垂直变化,

8

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天气和气候,也影响了高原四周广大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首先由于青藏高原对气流的阻挡、绕流和爬越等机械作用,使大气环流受到了影响,冬季半年当西风带移到青藏高原的纬度时,它的下部被高原阻挡,在高原西侧分裂成南北两支,绕高原南北两侧东流,形成了东亚地区突出的两支西风急流。在高原东侧,大致 110°E是两支西风的汇合点。在分支点以东和汇合点以西,各有一个风力很小、风向多变的“死水区”。青藏高原东面的东亚大陆,特别是四川盆地,就处于这个死水区。向东越过死水区,两支西风急流汇合,日本南部所以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西风急流,就是由于高原东侧地区气流汇合作用的影响。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逾越青藏高原进入甘新一带,因而甘新一带气候很干旱。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特征 ★(起源于哪,汇入于哪 ) (一)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亚洲陆地辽阔,许多河源远离海洋,长河众多,湖群散布,由于亚洲地形中高周低,水系多从中部向四边流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呈不匀称辐射状。拥有五大流域:北冰洋流域,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大西洋流域,内陆流域(居世界第一)

(二)内流区面积广大 图 :

亚洲的内流区面积1770万km2 ,包括无流区在内,占亚洲面积的1/3以上,在各大洲内流区占本洲面积的比例中仅小于大洋洲(60%),与非洲相同。亚洲内陆流域广大,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结果,同时与第四纪地质史也有密切联系。 二、外流水系水文特征 分水岭:

(1)北冰洋流域(占亚洲面积的27%):楚科奇山脉—朱格朱尔山脉—斯塔诺夫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萨彦岭—哈萨克丘陵—乌拉尔山脉。

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下游河水补给主要靠春雪融化,但亦受夏季融冰和降雨所补充。)、叶尼塞河(它发源于萨彦岭注入喀拉海,有两种汛水——融雪汛水和降雨汛水,它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和勒拿河(于西伯利亚

9

东部,由于位置偏东,地势偏高,故多流经常年冰冻地带,主要靠冰雪融化供给水源。)

(2)太平洋流域(占22.2%)

楚科奇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黄河北边—青海湖南—横断山脉向东—萨尔温江和澜沧江向东—马来半岛。

亚洲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很多,主要有黑龙江(处于亚寒带和温带季风区,径流补给主要来源于夏季季风降雨,但春季融雪水也占有一定比重,故其径流年变化具有双峰型特点。)、黄河(黄河干流水量集中于夏秋季,兰州以上又以夏季水量最多)、长江(亚洲第一长河,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区,水量居世界第四位,长江干流径流的季节分配,以夏季所占比重最大,冬季最小)、珠江(珠江流域大部分位于热带季风地区,水量非常丰富,年径流的变率比北

方河流小得多)和湄公河(是中南半岛上最大河流,夏季水位最高)等。北太平洋与亚洲的相关位置是东西并列,所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大都是从西向东流,大致与纬向一致

(3)印度洋流域:(占17.5%)

唐古拉山脉向西—冈底斯山脉向西—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南缘—扎格罗斯山脉—亚美尼亚高原—两河流域的上游—苏伊士运河。

亚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分两个系统: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 有印度河(以夏季季风雨水补给为主,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辅)、恒河(夏季季风降雨供给,一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是夏汛)、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一为发源于

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共同河口注入波斯湾。这两条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整个水系的水源补给靠春季融化雪水和高原上春季降雨,以及大西洋气旋带来的冬季降雨。两河上游每年 5月达到最高水位)。

(4)大西洋流域:(占2.4%,也叫地中海流域)

亚美尼亚高原向北—高加索山脉(主要包括土耳其半岛)。

亚洲注入地中海和黑海的河流都不长。地中海系统的河流,在冬季降雨季节水量丰富,属于由降雨供给的地中海型河流,冬季河流涨水是主要特点。

10

(5)内流区:(占30.9%)

亚洲内陆流域中较大河流有注入里海的恩巴河、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中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水源就由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河水每年有两次汛期,一在春季4—5月积雪融化形成第一次涨水;一在夏季 6—7月冰川融水,且夏季涨水大于春季)和锡尔河(积雪和冰川供给),流入巴尔喀什湖的伊犁河(积雪和冰川供给)。亚洲大部分内陆河发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是其主要水源,每当春夏融冰 化雪之际,即为此等河流涨水期。

四、湖泊的地理分布与成因类型

1、 湖泊的类型:构造(断陷、火山),降水(泻湖、沙漠湖),气温(冻融、冰川)

2、分布规律:(5个区)

(1)北亚区:大部分与气候的变化有关

位于西伯利亚北部,湖泊面积不大,但数量很多,成因复杂。 (2)中亚区:海迹湖,沙漠湖。 包括中亚和蒙古高原上的湖群。

前者多为大型的海迹湖,例如里海、咸海;后者都是构造湖,例如库苏泊和乌布苏诺尔湖

(3)青藏高原湖区:与冰川活动有关,大部分为冰蚀湖和冰渍湖。

(4)季风区:大部分是古代的河道和海湾形成;洞庭湖,太湖,洞里萨湖(柬甫寨)

(5)西亚区:干旱的沙漠湖为主,还有构造湖也多(亚美尼亚高原)。 包括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的湖泊,主要是构造湖,如雷札耶湖等。

第五节 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一、植被与土壤的分布特征 ★

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如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

11

化土,它们受泛北极植物区系自然历史因素制约,只有较短的历史。,发育历史悠久、种类复杂的类型分布在南部。如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它们受古热带植物区系自然历史因素制约,发育都很古老,特别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迄今还保存着第三纪的风化壳和古土壤。

2、从亚欧大陆整体看,植被士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尤其在大陆中部偏北的平坦地区和从北亚经亚洲东部至东南亚一带,纬向地带性表现最明显,这种纬向地带性变化,既反映热量变化,也反映干湿变化,如森林的南北演替,主要由热量变化引起的,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演替,主要由干湿变化引起的。 3、受到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植被士壤的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递变。例如在秦岭-淮河以北,东亚中纬地带,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土壤

乃随之发生有规律的递变,经向地带性比较明显,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 原、草原、半荒漠、荒漠。

4、亚洲中部多山脉和高原,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结构。

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扰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构。

二、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 (一)寒带苔原-- 冰沼土带 (二)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棕色森林土带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和红壤带 (五)热带雨林--砖红壤带

(六)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带 (七)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 (八)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九)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 荒漠土带 (十) 植被-- 土壤带的垂直分布

三、动物的分布

12

1、苔原地带动物群 ★(分布于北亚苔原带,动物少且特殊):北极狐、白熊、驯鹿、海豹、北极燕鸥(注意记苔原地带动物群,其他地带了解一下)

2、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带,以耐寒、适应性强的动物为主):松鼠、松鸡、棕熊、紫貂、驼鹿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动物群:华南虎、白鳍豚、扬子鳄、大鲵、绿头鸭、短尾猴、猕猴、天鹅

4、热带稀树草原地带动物群(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内部的稀树草原区,以地栖的啮齿类和有蹄类为主):印度黑羚、刺猬、驼羚、鼹鼠、鬣狗、豚鹿 5、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以群居啮齿类和有蹄类最多,猛禽和小型食肉兽较多):黄羊、狼、田鼠、百灵、云雀、旱獭、野马

6、温带和亚热带荒漠动物群(啮齿类、有蹄类、爬行类多 ):瞪羚、黄鼠、蜥蜴 7、山地动物群(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种类组成也发生变化。不同的垂直带具有不同的代表种):胡兀鹫、大熊猫、雪鸡、牦牛、金丝猴、藏羚羊、雪豹、高山鼠兔

第六节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三种地形类型) 一、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亚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不等于均一性,在整体之中还包括着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在由于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而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一致性中,还存在着由于某些要素的影响而互相区别、同中有异的差异性。例如北亚在同一纬向自然带中包括着经向差异,东亚在同一经向自然带中包括着纬向差异。

1、亚洲由于具有广大空间,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这就使亚洲首先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齐全的纬向自然带。

2、亚洲由于构造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汇聚,内陆距海遥远,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纬向自然带的分布,有显著干扰和破坏

二、亚洲自然地理大区的主要特征(6个自然大区,21个自然地理副区) 重点北亚大区、中亚大区、东亚大区、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 图

13

(一)北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偏北的位置和广大的面积: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广大地区。 2、极端大陆性的冷湿气候

3、广泛分布的永久冻结现象:高纬的位置、广大的面积、以及围绕 北亚的水体的不对称影响,使北亚具有剧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和广阔的永冻 现象,在永冻范围内,地形、水文、植被等均受永冻层分布的影响。

4、北流的长大水系:北亚河流主要属北冰洋水系,自南向北流,起着一股暖流作用。

5、耐寒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这里具有耐寒的植被和特征显明的动物界,纬向自然带特别典型,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均为世界性地带。

(二)中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中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的中部,包括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内蒙古新疆高原和青藏高原。) 1、距海遥远深居内陆

2、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方面多为被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因此受到海洋影响不大 3、广大的内陆流域 :著名的内陆湖泊很多 4、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 (三)东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 1、中低纬大陆东缘且沿经线方向延伸

2、地壳变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大陆东缘有典型的岛弧– 海沟体系 3、典型的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文特征

4、植物区系具古老性,植物种类丰富,以亚热带森林到寒温带森林为主,南、北方型植物混生

(四)南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南亚次大陆 2、三种地形类型

3、年分三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4、三大河流系统 5、三种主要的植被类型

14

(五)西南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图 1、三洲五海之地 2、高原为主的地形

3、热带、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4、内陆流域广大 5、荒漠、半荒漠景观

(六)东南亚大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及其意义 :本区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都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会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从而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

2、两大构造地形单元 :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

3、两种气候类型 :在气候上东南亚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大巽他群岛等属于海洋性的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而中南半岛则属于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 4、半岛水系和岛屿水系

5、种类丰富的自然植物和动物界 :东南亚的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

欧洲

重点:位置;海峡、岛屿、半岛、平原、山地的分布;重要大区;主要地形;斯坎迪亚维纳 附近有峡湾;气候、海洋性气候;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区;河流汇入哪个湾;湖泊;动物界的特点;区划、大的区划、北欧大区、南欧大区 第一节 概述 一、位置 ★图

1、海陆位置:本区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连亚洲。

15

2、经纬度位置(从纬度位置看,欧洲全部位于中高纬度,它的躯干部分主要在中 纬度。它没有 35°N以南的低纬地区。欧洲是世界有人定居的各大洲中距离赤道最远的一洲。):

最东——乌拉尔东麓(66°10′E)

最西——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罗卡角(9°34′W) 最北——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北部诺尔辰角(71°08′N) 最南——伊比利亚半岛南部马罗基角(35°N) 二、欧洲大陆轮廓和海岸线 ★(图、分布)

大陆轮廓破碎,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海峡、内海和海湾

海岸线十分曲折,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面积不大,因此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强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半岛和岛屿的总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1/3,此外还有许多深入大陆的内海和海湾。 三、欧洲有44个国家和地区 (图 重要大区)

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第二节 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

1、平原面积广大,山地所占面积甚少

这与山地和高原占优势的亚洲形成鲜明对比。欧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畔,东迄乌拉尔山,北自北冰洋沿岸,南抵黑海之滨,绵延数千里,从不间断,形成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平原。平原面积所占比重之大,在世界各大洲中首屈一指。与此相联系,欧洲山地所占面积甚小,高山更少。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勃朗峰高仅 4807m,远逊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这样,就使欧洲成了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大洲之一,它的平均高度只有 300m,还不及亚洲平均高度的 1/3。 2、地形中间低,四周高

3、冰川地貌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影响 图

由于大陆冰川的作用,欧洲的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南半部的许多山地中,冰川地貌的分布也相当广泛。所以,冰川地貌广布也是欧洲地形的一个特点。

16

(1)冰川中心:斯堪的纳维亚、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 (2)阿尔卑斯四次冰期:干兹、明德、里斯和武木 (3)冰川影响:

近冰川中心区—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侵蚀); 远冰川中心区:终渍丘、鼓丘、蛇形丘、冰渍阜等冰碛—冰水地貌(堆积)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 (一)前寒武纪陆台构造

东欧和北欧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中欧平原东部,在地质构造上属前寒武纪古陆台。这是欧洲最古老的部分,素有“原始欧罗巴”之称。欧洲陆台的大部分位于东欧,因此通常称为东欧陆台。在现今东欧陆台范围内,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相当强烈。 (二)加里东褶皱构造

欧洲加里东褶皱构造的面积不大,它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加里东地槽开始产生于晚元古代,由于不断拉张扩大,到寒武纪末达到最大宽度,这就是所谓原始大西洋。原始大西洋位于欧洲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它的西北面是北美陆台,东南面是欧洲陆台。由于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原始大西洋封闭了,广阔的海洋被带状的山脉所取代,欧洲陆台和北美陆台就以这一新的褶皱山脉为纽带,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三)海西褶皱构造

欧洲的海西构造主要分布在西部,包括不列颠群岛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以及法国、比利时、德国、波兰和捷克这一广大地区。欧洲西部的海西地槽几乎与加里东地槽产生在同一时期。不过,在加里东地槽发育时期海西地槽的规模一直很小,仿佛是原始大西洋的一个分支。加里东褶皱带形成以后,一个横贯在欧洲和北美南部的海西地槽才真正形成,这就是古特提斯洋,或称原始古地中海。 (四)阿尔卑斯褶皱构造

这是欧洲最新的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分布在中欧南部和南欧。西部有比利牛斯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中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东部有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山脉。 四、地形区

(一)北欧台地-山地区

17

范围: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芬兰和冰岛 (二)东欧-中欧平原区

范围:西起大西洋,东到乌拉尔山,北至北冰洋海岸,南抵黑海之滨,略似一个以乌拉尔山脉为底边的三角形,以涅曼河和普鲁特河为界。 (三)中欧-西欧断块山地和盆地区

范围:中欧平原与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包括不列颠群岛、海西法兰西和中欧块状山地三部分。 (四)中欧-南欧新褶皱山地和平原区

范围:中欧的南部和南欧,包括阿尔卑斯、喀尔巴阡、比利牛斯、亚平宁、和巴尔干等褶皱山脉,以及分布在这些山脉之间的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和波河平原等)

第三节 气 候

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 ★

欧洲大陆位于36—71°N之间,远离赤道,距北回归线也相当遥远,它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也仅见于大陆北部边缘地带和北冰洋的各个岛屿上,所占面积不大。所以,欧洲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海洋性气候显著

欧洲没有月均温高于30℃的高温区,亦很少出现月均温低于-20℃严寒区 冬季主要表现为经向地带性、夏季则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

欧洲除北部和东部外,降水普遍较多,且降水较多区呈楔状向伸向东欧,直抵乌拉尔山脉

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欧洲北部: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海洋性气候显著(北起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南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西起不列颠群岛,向东一直扩展到易北河下游,莱茵河中游和阿尔卑斯山脉西麓)

欧洲南部:亚热带夏干气候(从伊比利亚半岛到黑海沿岸这一范围广阔的区域)

18

二、气候形成的原因 ★ (一)地理因素

1.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度—70度之间,位于温带地区,而它以南欧为底边的略呈三角形的水平轮廓,缩小了寒冷的北冰洋影响的范围,因而大大增加了温带气候所占面积的比重。

2.海陆位置:欧洲位于大陆西岸,西临大西洋,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这就决定了大西洋在欧洲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奠定了基础。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各地距海近。

3.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温和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4.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它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温。三角形的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它使北大西洋暖流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远远伸向东北,使远在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结冰,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5大气环流: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多,风向有利于风从海洋处向陆地

对欧洲的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气压系统有三,即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亚洲的蒙古高压(或称西伯利亚高压)。

总之,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形结构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创造了 前提条件,而洋流、水平轮廓等因素,又促进和加深了海洋对欧洲气候的影 响。因此,欧洲不但拥有世界各大洲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 候,而且直到大陆内部的乌拉尔山麓的气候仍能感受到海洋的影响。这样, 就使欧洲成了世界上干旱和半干旱区面积最小的一洲。

三、气候区★(重点) 图

(一)极地冰原气候区: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

(二)极地苔原气候区(极地长寒气候区):包括冰岛和欧洲大陆的北部边缘。这里全年气温较低,景观上属苔

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冬季气温西部高于东部

19

(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包括北欧的绝大部分和东欧平原的北部。这里纬度高,冬季漫长,但很少严寒,夏季短促且凉爽。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包括不列颠群岛,荷、比、卢、法等国和中欧的西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比斯开湾沿岸地区。这里全年的气压形势都是南高北低,吹偏西风,受大西洋气团影响很深。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是本区气候的特征。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两个气候类型。中欧东部和东欧中部属于前者,东欧南部属于后者。 (六)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区):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的西部和南部,以及散布在地中海中的各个岛屿。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河流域湖泊 一、河流 (一)一般特征:

1、河网密度大:大欧洲平原面积辽阔,气候比较湿润,因此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其中许多河流由于河间地的高度不大,分水岭一般不高,因此河与河之间往往开凿了运河,互相沟通。

2、水量丰富:欧洲由于夏季气温一般不高,蒸发量也不大,所以为河流提供充足的水量。 3、通航里程长

(二)补给类型和水文状况

1、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西欧(最高水位出现在冬季,夏季水位稍低)、中欧(春季由于流域内积雪融化并有春雨,所以流量最大,夏季由于气温高,蒸发损耗的水较多,河流径流相应减少)和南欧型(由于地中海地区为冬雨型气候,河流水位以冬春为最高,夏季降水少,河流主要依赖地下水补给,水位甚低)) 2、雪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北欧的大部分和东欧)

3、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高山上) (三)主要河流 图 什么河流汇入什么海

20

欧洲河流众多,其中以伏尔加河长度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其次为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和莱茵河等。 二、湖泊 ★ (一)北欧湖区

范围: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芬兰等地区;类型:冰川构造湖 大多数都位于因断裂或断层而形成的构造洼地中,这些构造洼地在冰期时曾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在冰期后储水成湖。也有些湖泊位于纯粹由冰川刨蚀作用而形成在湖盆中。多数湖泊都与河流有联系,起着调节河水的作用。较大的湖泊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维纳恩湖,维特恩湖,塞马湖,伊曼德腊湖等。

(二)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

范围:东欧平原西北部和中欧平原北部;类型:冰渍湖(其成因与武木冰期的冰川沉积有关。)。苏联的瓦尔代,波兰的马祖里和波莫瑞等地区均以湖泊众多著称。 (三)阿尔卑斯山地湖区

由于阿尔卑斯山地在第四纪时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活动中心,因此这里的许多湖泊在成因上也都与冰川有关。

范围:阿尔卑斯地区;类型:高山冰斗湖(面积小,数量多)和山前地带的冰碛湖(面积较大,如日内瓦湖,博登湖,马乔列湖,科摩湖和加尔达湖) 总之,在欧洲的湖泊中,以冰川成因的湖泊数量最多,所占面积也最大 第五节 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一、植物界特点:

1、种类较少。高等植物种类少,仅6000种。 2、欧洲针叶林占优势。 3、森林资源丰富。 4、分布以纬向分布为主。 二、植物界形成原因:

1、气候因素:温带,使种类少,针叶林多,纬向分布,景观简单,均一。 2、冰川因素,冰川避难所少。

3、地形因素:影响分布,呈纬向分布。

21

4、面积较小,种类少。 三、动物界特点:★

1、种类少。无脊椎动物20000种,鸟类580种,爬行、两栖类110种,野生哺乳动物120种。 2、缺乏大型特有动物。

3、欧洲动物的乡土性弱(特有动物少,冰期以后,亚洲的苔原动物和针叶林动物从北方渗入欧洲,草原动物从南方渗入。此外,欧洲动物组成与非洲也有联系。)。 二、成因: 1、气候:

2、冰川:欧洲动物组成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很大,被冰川覆盖的欧洲北半 部,原有动物大部分被灭绝,只有一少部分以南方为避难地而保存下来。 3、面积小: 4、动物区系简单:

第六节 欧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和区划 一、欧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 ★

1、欧洲的地形以平原面积广大著称,山地不多,高山更少;在气候上,海洋的影响很明显,即或是在东欧,海洋的影响也可随处感受到,因此全洲湿润区面积很大,干燥区面积极小。地形和气候的单一性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单一性和规律性奠定了基础。

2、欧洲气温的分布,虽然冬季时东西差异很明显,但是生长期的温度分布却反映了纬向地带性特点,热量与水分对比关系的分布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性,湿润系数由北向南(特别是向东南)逐渐减小,因此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显而易见。 3、受到自北而南变化的气候和东西部地形差异的影响,景观的经向分异也十分明显,可以把欧洲分为东部欧洲和西部欧洲两个大区;东部欧洲面积广大,地域完整性强,而且主要是平原,气候属于温和的大陆性,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很突出;西部欧洲水平轮廓破碎,地形复杂,气候的海洋性较浓,以森林景观为主,但在森林景观内部仍表现出地带性差异;北部以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为主,西部和中部以温带阔叶林景观为主,南部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为主。 4、欧洲自然区划分为5个大区,14个副区。

22

二、欧洲的自然区划 ★

(一)东欧大区 (1)东欧平原区——地带性明显

北到巴伦支海和白海,南抵黑海和里海,东到乌拉尔山脉,西迄波罗的海东岸和克尔巴阡山东麓; (2)乌拉尔山地区 (二)北欧大区 (1)芬诺斯堪的亚区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芬兰和卡累利阿

①、地质构造和西高东低的地貌类型:芬诺斯堪的亚大部分属于波罗的地盾,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斯塔万格—北角一线以西的边缘地带属下古生代的加里东构造。第三纪时发生抬升,西部成为高原型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部主要是丘陵或平原。第四纪时,芬诺斯堪的亚是欧洲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冰蚀地貌为主的冰川地貌是芬诺斯堪的亚的典型地貌类型。 ②、冰川作用与“年轻”的景观: 表现在:

1)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很微弱,各种冰川地貌仍完好如初;

2)湖泊众多,这里每一地区的湖泊都数以万计,湖群,特别是小湖湖群,往往是与地貌发育的幼年期相联系的;

3)河流滩多流急,河谷不明显,许多平原河流既没有分水岭,也没有一定的流域范围;

4)年轻的植被和土壤。

③自西向北气候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由于常年在大西洋气团影响下,气候属海洋性,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以东地区,气候向大陆性过渡 (2)冰岛区

①年轻的地质构造: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火山岩,其中以玄武岩分布最广。此外还有安山岩、流纹岩等。组成冰岛的玄武岩有第三纪的,更新世的,也有近代的,根据最近对冰岛玄武岩的年龄测定,其年龄下限为 2000万年,即属于早中新世

23

晚期。

②火山活动、冰川作用与地貌类型:

冰岛的火山活动,无论是在第三纪,还是在现代,都是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不宽的地带。冰岛的地形绝大部分是台地,在熔岩台地上散布着一些火山锥。冰岛曾经多次遭受冰川的袭击。现今冰岛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斗冰川。 ③北大西洋暖流与冰岛低压对气候的影响

冰岛的天气是多变的,忽儿风和日丽,忽儿狂风怒作;雨雪霏霏。这与它地处冰岛低压中心附近,气旋频率很大有关。气旋给冰岛带来丰沛的降水。全岛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都是既能下雨,也能下雪。

(三)西欧大区 (本区位于欧洲中腰地带的西部,包括不列颠群岛,孚日山脉和

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法国和从比利时到易北河的北海低地三部分) (1) 不列颠群岛区

①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苏格兰高原-中央低地;奔宁山脉;坎布里亚山脉;东南波状平原(构造盆地);爱尔兰盆地地形

②浓厚的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小,降水丰富均匀,云量大日照少 ③沼泽泥炭地和草甸面积大

(2)法兰西平原-丘陵区(本区占有法国的大部分)

①、海西法兰西,地形平原占优势:中央高原、诺曼底-布列塔尼丘陵;巴黎盆地和阿坤廷平原

②、西部海洋性气候;东部地区与中欧的过渡性气候相近,南部具有地中海气候 ③、典型的西欧阔叶林,主要在阿坤廷平原、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 (3)北海低地区

西临北海,南接莱茵高地,东部以汉堡-不伦瑞克一线与波德平原相接 ①地台结构和海相沉积,平原地表形态 ②里斯冰期大陆冰川的影响

③地势低平:沿岸沙丘带-滨海低地带-砂质平原带-黄土带

(四)、中欧大区 (1)波德平原区

24

①西起易北河,东抵布格河,以奥得河为界东高西低

②自北向南:沿岸沙丘带-底碛平原-终碛丘陵带(日德兰丘陵-麦克伦堡丘陵-波莫瑞丘陵-马祖里丘陵)-中央广谷带(波兰中部低地)-南部黄土带 (2)中欧海西山地区

中等高度的古老山地,山不成脉,山间盆地相间:孚日山、黑林山、莱茵高地、图林根山、捷克高原及周围山地,以及施瓦本-弗兰康盆地,图林根盆地和上莱茵低地

(3)阿尔卑斯区

阿尔卑斯山脉、巴伐利亚高原、侏罗山脉、波河平原 山势高俊;冰川地貌发育;山岭多隘口;东西地形差距 (4)喀尔巴阡区

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

①喀尔巴阡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比:高度不同;岩石组成不同;断层发育不同 ②多瑙河中游平原(匈牙利平原):西高东低 ③多瑙河下游平原

(五)南欧大区 ★(南欧包括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及地中海中的一些岛屿。)

1、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燥度从北向南逐渐加强,年降水量北部比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原因:冬夏气压的变化和风带的移动) 2、本区属于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一部分,中生代石灰岩和其他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以中等高度的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

3、由于陆地的水平轮廓破碎和平原面积小,南欧没有大河,,但水力资源丰富; 4、硬叶常绿林是本区的地带性植被。由于人类开发本地的历史悠久,森林大部遭到破坏,而代之以不同类型的灌丛,其中以马基群落分布最广。 (1)伊比利亚半岛区

①海西古地块——梅塞塔高原:中央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莫雷纳山脉为界,东部是伊比利山脉,边缘地区分布着新褶皱山脉; ②三种气候和土壤、植被类型:大西洋型;地中海型和大陆型。 (2)亚平宁半岛区

25

①形成于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亚平宁山脉是本区的主体; ②典型地中海型气候,但海洋性强 (3)巴尔干半岛区

①以萨瓦河-多瑙河下游,以及锡利斯特拉到黑海一线作为与中欧的分界 ②东西两侧是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和巴尔干山脉,内部是前寒武纪古老地块—马其顿-罗多彼地块

③北部和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和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非洲

重点:位置;大陆轮廓;地形基本特征(★);气候特点;气候形成因素;撒哈拉的形成、索马里为何干燥;地形对于非洲地区的影响;陆地水、辐聚、辐散中心;四大河流;尼罗河;动物区系。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一、位置 ★ 图

1、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在亚洲的西南和欧洲的南面; 2、经纬度位置:

最东点:哈丰角( 51°24′E) 最西点:佛得角(17°33′W); 最南点:厄加勒斯角(34°51′S) 最北点:阿比亚德角(37°20′N) 二、大陆轮廓和海岸线 ★ 图

1、非洲大陆的轮廓由一个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个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 2、非洲大陆海岸比较平直,半岛和海湾很少;非洲海岸线性非常强烈,整个大陆呈现完整的块状,与亚洲和欧洲形成鲜明对比。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地理意义: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在气候上绝大部分处于热带,一小部分属亚热带。大陆北宽南狭,东北信风带的面积远大于亚洲和北美洲,而非洲的东北方又和亚洲紧邻,中间仅隔不宽的红海,因而非洲的东北信风特别干燥;加以非洲缺少半岛与海湾,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风吹拂,因此,非洲气候具有干热的总特征。干热气候区的范围超过其他各洲。土壤的发育,植

26

被的演替,动物区系的发展,无不反映出这种气候特点。非洲大陆轮廓简单,缺少天然良港,这对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第二节 古老高原大陆 一、地形基本特征 ★ 图

1、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除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外,整个非洲大陆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为750m,略低于亚洲大陆,但高原面积之广,则冠于各洲。

东南高,西北低,界线:宽扎河口——米通巴山脉——巴腊卡河口,东南高非洲(1000m以上)西北为低非洲(500米以下)。

2、断裂地形广泛发育——东非大裂谷:发育于最古老大陆上的新构造带 3、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只有两条褶皱山脉:一是大陆南端的开普山脉,一是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

褶皱山脉少的原因是非洲古陆的历史久远,古造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山脉早已夷平。古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只能使刚硬的地台发生断裂,而不能使其形成褶皱;也就是只能造成块状山地,而不能造成线状褶皱山脉。

二、古老大陆的发展过程 特点:

(1)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前寒武纪形成的陆地面积占非洲面积的96%;25亿年前形成8个陆核(特朗斯瓦、罗德西亚、赞比亚、多多马-尼扬萨、开赛、加蓬-喀麦隆、塞拉利昂-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

(2)构造运动较少:寒武纪以后的运动较少,有海西运动和阿尔卑斯运动。 (3)是建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东非大裂谷提供了大陆漂移的最新证据。 三、主要构造地形区:阿特拉斯山脉:北非高原,上、下几内亚高原 ,刚果盆地,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

27

1、干旱的大陆:非洲的干燥气候区约占全洲面积 1/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广大的沙漠,年平均降水量690mm;极端值:最小降水量年0.1mm(苏丹的瓦迪哈勒法),极端多雨值喀麦隆的比奥科岛为10465mm。

2、暖热的大陆:冬暖夏热;极端高温(索马里的柏培拉63℃) ;极端较差,突尼斯的加贝斯年较差53℃(高温50℃,低温-3℃);最小年较差在扎伊尔的基桑加尼1.2℃。只有大陆北部边缘与南端小面积地区可见霜雪,高山顶部有永久积雪;但这些地区的范围极小

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若以赤道为中轴,非洲的气候带大体上向南、北两方,由赤道气候带分别依次递变为热带气候带和亚热带气候带。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 ★图

(一)位置、性状和面积:横跨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使非洲缺少温带与寒带气候;北临亚洲大陆,非洲大陆海岸弯曲程度不大,轮廓形状比较简单,缺少深入内地的海湾,这就减小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加强了干燥性。非洲大陆面积大,各地区之间在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结合其他条件,从而造成了彼此间温度与雨量的不同。

(二)地形★:非洲缺乏高大山脉来充当气候上的分界线或干扰气候水平地带性的分布,但在许多局部地区,地形条件对气候影响较大。

在大陆西北部,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的阿特拉斯山,山势连绵,有足够的高度,有效地阻碍从大西洋面上吹来的湿润西风气流,从而使山地的西北为湿润气候,东南为干燥气候。大陆东南部的德拉肯斯堡山是高原东侧、紧傍印度洋的陡坡,它对南非东部的气候起着类似的作用,它面对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迫使其在移行过程中上升、降温、凝结、降水,形成其东侧的湿润气候;气流过山以后, 水汽含量已少,又处于下沉状态,以致成雨机会减少,导致出现了该山以西的半干燥气候和更远处的干燥气候。埃塞俄比亚高原既大且高,虽然远在非洲东部,对从西面来的气流仍然有类似的阻截作用,迫使其降下大量雨水,从而使高原西半部成为沙海中的湿岛。非洲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几座高山,尤其是乞力马扎罗、肯尼亚及鲁文佐里等顶部常年积雪,山坡上出现自赤道带至极地带的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它们的范围虽然很小,却丰富了非洲气候类型的内容。另外,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由断裂作用形成的陡坡,是湿润气候与半干旱气候的明显的分界线。

28

(三)洋流:大西洋上加那利寒流(表现是降低夏季的陆地气温,使该地区的等温线呈向南弯曲的形势。同时容易形成浓雾,但降雨机会不多。)和本格拉寒流;印度洋上南赤道洋流(来源是印度洋中部的南赤道洋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又分为两支,莫桑比克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这支洋流表层水温很高,水面蒸发强烈,流经其上的东南风获得大量的水汽和热量,为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大陆南部的东岸地区提供丰富的雨水来源。)和季风洋流。 注意撒哈拉的形成原因?(地形)

撒哈拉沙漠中部的提贝斯提山地的海拔虽然高于 3000m,但山地的雨量并未增加多少,中、下山坡与周围的低地显得同样干燥。因为到达该山的气团中水汽已 经耗竭,即使经过抬升冷凝,凝结量终究是很小的。 索马里干燥原因?(洋流)

在索马里沿岸的海域内冬季盛行东北风,形成一股自东北向西南流的寒流。因此,索马里一带终年都在近岸寒流的影响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折向北流的那一支暖流在向北流经索马里沿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海岸而显示了离岸。索马里的海岸走向与西南风平行,很难获得其所挟带的水汽,加以海边还有寒流中隔,海上湿风的影响更加削弱,所以那里干燥。

虽在赤道热带多雨区的纬度范围内,却具有半干燥及干燥的气候。索马里的海岸走向与西南风平行,很难获得其所挟带的水汽,加以海边还有寒流中隔,海上湿风的影响更加削弱,所以那里虽在赤道热带多雨区的纬度范围内,却具有半干燥及干燥的气候。

由于洋流的性质,从而对那一带海岸地区的气候施加了类似于本格拉寒流或加那利寒流对其流经的海岸的影响。索马里海岸地区多雾少雨的天气即由此引起。

三、气候区(注意地形对非洲气候的影响) ★ (一)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

刚果盆地、加蓬、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坡 (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

北非的苏丹草原,南非高原的东、北部,东非高原的赤道两侧地区

29

(三)热带干燥气候区

撒哈拉沙漠、萨赫尔地区、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 (四)地中海气候区

阿特拉斯山地以北、以西;南非开普敦附近 (五)热带高原气候区 埃塞俄比高原 (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莫桑比克南部与南非东北部 (七)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 非洲南部内陆高原 第四节 陆地水 ★

一、河网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1、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9%,其中大西洋流域面积约占全洲的51%,印度洋流域面积约占全洲的18%。

2、南、北纬10°之间河网的密度最大;其次为10°S 与南回归线之间。 3、河流辐散中心和辐聚中心 图:

辐散中心:东非高原(范围广、高度大、雨量多,是非洲最大的水系辐散中心)、富塔贾隆高原(这两个高原有“非洲水塔”之称)、比耶高原、马塔贝莱高原、喀麦隆山地、包奇高原、阿赞德高原、卡斯金峰 辐聚中心:刚果盆地、乍得盆地。 二、非洲四大河流 尤其是尼罗河 图

①尼罗河略长于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在非洲各河中居第二位。河口的平均流量列全洲第四位。

②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罗河水量虽不很大,但对苏丹与埃及等国人民的生活极关重要。 两条支流: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以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

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所以水

30

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 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迫使白尼罗河倒灌。

第五节 植被、动物界和土壤 一、非洲的动物地理区 ★

①赤道热带森林动物区:区内气候暖湿,植物繁茂,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料和优良的栖息环境。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多树栖动物(各种猿猴)、昆虫、两栖类(河马)、鸟类

②热带草原动物区:草本植物生长茂盛,食草动物(羚羊、斑马、犀牛、长颈鹿)因食料丰富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大型肉食动物,特有种更多

③热带荒漠动物区:撒哈拉沙漠缺乏水源、植物稀疏,所以动物的种类和个数都少。它们都有忍耐干旱、长途奔走的能力。单峰驼是本区的典型动物,另外还有野驴、瞪羚、斑马等。

④亚热带森林动物区:主要植被是常绿硬叶林和灌丛。阿特拉斯山地的代表动物是北非蛮羊和无尾猿。

⑤马达加斯加动物区:自然植被以草原和疏林为主,局部地区有残存的浓密雨林。本区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树栖的食果动物,缺少大型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最特殊的动物是森得猬和狐猴。

北美洲

重点:地形、类比、地形图;气候类型;气候的独特性(大题);气候类型(跟亚洲进行类比);河网、水文(与亚洲进行对比);主要河流;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区、地形、降水。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1、海陆位置 ★ 图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 。

31

2、经纬度位置

最东点:拉布拉多半岛上的查尔斯 55°40′W 最西点: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威尔士角(168°05′w) 最北点:最北极点是布西亚半岛的默奇森角(71°59′N) 最南点:马里亚托角(7°12′N) 3、大陆轮廓 ★ 图

北美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因此大陆躯干部分位于70°—30°N之间,主要属于北温带

第二节 地形(类比)重点 一、地形基本特征 ★图

1、纵列的地形结构 :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形成以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从阿拉斯加向南延伸至中美,

并经加勒比海海底山岭伸入安的列斯群岛,大陆东部是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介于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辛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平原地带,从哈得孙湾和北冰洋沿岸直至墨西哥湾沿岸,南北贯通。三大纵列地带是各地质时期大陆发展的产物,分别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基础。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的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2、冰川地形广泛分布:第四纪冰期时,北美大陆北半部广大地区被冰川覆盖,冰盖的范围和厚度甚至超过欧洲。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四次冰期,从老到新依次为内布拉斯加冰期、堪萨斯冰期、伊利诺安冰期和威斯康星冰期。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一)前寒武纪古地台——北美陆台 加拿大地盾,中部地台和北极地台 (二)古生代褶皱带 加里东和海西褶皱带

32

(三)中、新生代褶皱带 阿尔卑斯褶皱带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 ★ 1、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总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以夏雨为主(与亚州相似)。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很小,在温带纬度内仅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北部。在世界各大洲中,唯有亚洲的气候也以大陆性显著为特点,而且较之北美洲更趋极端。降水方面,北美洲夏雨集中的程度和冬季干旱的程度均不如亚洲。北美洲体现大陆性显著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它们的分布范围约占全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2、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北美洲拥有从热带到寒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与亚州相似)。亚洲的极地冰原气候分布不如北美洲广,还缺失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东岸不具备亚洲东岸那样典型的季风型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再则,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分布也不及亚洲广泛。

3、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可能出大题)

北美洲所拥有的各种气候类型在分布和排列上也有其特点。首先,大陆北部的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类型,其中除极地冰原气候外,都是东西延伸的。100°W以东地区,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般来说它们也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基本上体现了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在100°W以西,包括大平原和科迪勒拉山间地区,因居内陆,降水量呈经向变异,导致气候类型作东西排列、南北延伸,表现为非纬向地带性结构。在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排列顺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它们虽自北而南有规律更

33

替,但又都作南北延伸,这是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

二、气候形成因素 ★ 1.大陆位置、面积和形状

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是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基本因素。同时北宽南窄50°-70°N最为宽广,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这是大陆性气候特征最显著的一种气候类型。北美洲与亚洲纬度位置大致相当,但北美洲西临浩瀚的太平洋,亚洲西部则与欧洲大陆相连,西南部又与非洲紧邻。其结果是,北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限于西岸,而亚洲则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早气候的范围广大。北美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得多,因此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不如后者,使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型气候。同时,也使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不如亚洲广阔,最终导致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不如亚洲极端。当然,两洲在季风型气候的发育和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范围,以及气候的大陆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还应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洋流

在太平洋,日本暖流黑潮的延续北太平洋暖流,至哥伦比亚河口附近分为两支:北支,称阿拉斯加暖流;南支,称加利福尼亚寒流。处于西风带的太平洋沿岸,深受阿拉斯加暖流温湿的影响,但是强度和影响范围,比起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来,均相形见拙。这一方面是因为黑潮弱于墨西哥湾暖流;另一方面,也与大陆西部的海陆轮廓、地形等因素有关。加利福尼亚寒流主要影响 40°N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气候,它使该地区气温,尤其是夏温下降。拉布拉多寒流使拉布拉多半岛沿海地区夏季很凉、墨西哥湾暖流,成为地球上一支最强劲的暖流。但是在冬季,它对北美东岸影响并不大 3.大气环流

具有四大活动中心,即两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34

另外,在大陆内部还有一冬高夏低冬夏交替的气压活动中心,因北美大陆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的强度相对较弱。上述四大气压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中心位置也因季节而变动。 4.地形结构

北美洲以三大南北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对大陆气候的分异有特别重要意义,影响最显著的是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它由三重山脉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不仅高度相当大,宽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陆的海湾。

三、气候类型★(跟亚洲类比) 图

(一)极地冰原气候:本区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极群岛的北部,气候严寒,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

(二)极地长寒气候:本区位于极地冰原气候区以南,包括格陵兰岛东、南、西沿海,北极岛群的大部分以及大陆北部沿岸地带,其南界约与7月10℃等温线相当

(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本区在极地长寒气候区以南,从阿拉斯加到拉布拉多,横贯大陆东西,其南界大致与50°N相当,这是北美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和,因此气温的年较差很大。

(四)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100°W以东,40°-50°N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温和多雨,

但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如同纬度亚洲东部温带季风气候显著。

(五)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温带内陆型气候包括:落基山以东、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带以及科迪勒拉山间区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其中半干旱即温带草原气候区在北美分布较广。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冬寒夏热,降水少且变率大,

(六)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哥华):40°N以北的西海岸。本区因地处西风带,沿海有暖流经过,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冬温夏凉。

(七)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东南部属亚热带东岸型气候。本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均高于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冬季温暖,1月均温已在 0℃以上,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半岛可达 12—16℃。

35

(八)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大盆地的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属亚热带纬度内陆型气候。

(九)亚热带夏干气候:40°—30°N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纬度西岸型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

(十)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信风带西岸位置的墨西哥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常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非常干旱。

(十一)热带海洋性气候:处于信风带东岸位置的西印度群岛和中美

(十二)热带干湿季气候:墨西哥高原南部以及西印度群岛和中美的西南沿海,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干湿季分明。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及水文状况 ★ 图

1、外流区占绝对优势:分水岭结构略呈H形,西部的落基山是大陆最重要分水岭,北美的大河除圣劳伦斯外,几乎都是由这里发源的。分水岭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以东的分别注入北冰洋、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 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大西洋流域占48%;太平洋流域占20%;北冰洋流域占20%。北美内流区仅局限于气候干旱、地形又闭塞的西南部山间高原和盆地。

2、河网发育上的差异性:既突出地表现于河网发育的规模上,也反映在水系的发育程度上。属北冰洋和哈得孙湾流域系统的北部,是北美最年轻的水文区。墨西哥湾流域系统的中部,是北美洲水系发育最完全、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拥有以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

3、河网水文状况上的差异性:北美洲河网水文状况如径流深度、水源补给、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等所表现的地域差异,与气候条件有更直接的关系。

二、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海拔501m的伊塔斯喀湖,向南注人墨西哥湾。为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西岸支流流经半干旱地区,流量较小,季节变化急剧,含沙量大,主要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最重要,俄亥俄河

36

对于干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起有重要作用。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中、下游比降很小,河道迂曲,河漫滩宽广。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形如鸟足,有鸟足三角洲之称。密西西比河为美国中南部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但水患也很严重,遇特大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价值很大。 三、五大湖(注意五大湖区的地形及降水)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大湖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五大湖各水面高低不同,由西向东逐级降低,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有将近100米的落差,并有一个断层陡岸,从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除伊利湖外,各湖湖底均低于海平面;注入五大湖的河流不多,湖水补给主要仰赖雨雪,水位稳定,年变幅小,每年有四、五个月的结冰期。五大湖巨大的水体,对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邻近地区相比,湖区夏凉冬温,降水较多。

第五节 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植被-土壤类型特点

1、植被-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针叶林带面积最广 2、东西部植被-土壤类型结构的对立 3、中美向风和背风植被-土壤类型的对比 4、西部高山地区的垂直结构

南美洲

重点:政区;地形;气候形成因素;气候类型区;河网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一、 地理位置★ 图 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

最北点:加利纳斯角12°25′N

37

最南点,弗罗瓦德角53°54′S 最东点:布兰科角34°46′W 最西点:帕里尼亚斯角81°20′W

二、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似三角形;大陆轮廓比较简单。全洲大部分地段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形成平直陡 峭的崖岸,缺少大半岛和海湾 三、南美洲政区 ★ 图

第二节 地形★

1、西部安第斯山纵贯 ★ 图

南美洲西部年轻高大的褶皱山系—安第斯山,主脉自北向南纵贯太平洋岸,直至火地岛,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向东至特立尼达岛,全长近9000km,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山系高峻连续,由一系列山脉、火山带、山间谷地、盆地和高原组成。

2、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

安第斯山以东,地域广阔,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低平的冲积平原相间 分布,自北而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因此,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也可看成是由三个南北纵列带组成,即西部安第斯山地、中部平原和东部高原。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 ★ 1. 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 ★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全洲除山地外,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 0℃以上,全洲年降水量在1000mm 以上的地区约占大陆面积70%。 2.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南美洲拥有 10个气候类型,热带类型区约占大陆面积2/3 ,赤道多雨气候在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 3. 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38

由于安第斯山南北纵列,偏居西岸,大陆东部地区面积辽阔,高度不大,因此在气候类型分布、排列上,东西部之间对比强烈,甚至截然相反,从而交织成南美洲独特的结构图式。东部地区的气候类型都是南北排列,即按纬度转换的,属于热带范畴的。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体现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最突出的是安第斯山的高山气候,这个特殊气候区南北纵贯,表现了垂直地带性,但地处同纬度的山地各段,具有不同的气候特性和垂直带谱,此乃纬向地带性反映。进一步对比东、西部地区气候类型结构,可以发现,在相应纬度范围内有着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具体类型。如与西岸热带干旱气候大部分地段纬度相当的东部,是亚马孙平原和安第斯山东部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几个主要类型。又如40°S以南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和它纬度相应的东部地区则为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二、气候形成因素 ★ 1、位置和大陆形状

纬度位置和大陆形状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具有首要意义,因为前者决定太阳辐射状况,在大气环流中的地位以及环流气团的特性,后者决定了大陆所属主要范畴。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绝大部分面积位于10°N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邻域,因此热带气候类型在全洲占绝对优势,特别是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范围最广。 2、地形结构

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首推安第斯山。首先,由于它南北纵列、耸高峻拔和偏居西岸,构成了气团运行的障壁,在气候上对来自太平洋的影响起了很大限制作用。安第斯山还是促成西岸各气候类型呈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因素。其次,安第斯山对于降水的分布有重要影响。一般在向风地带,地形雨较多,形成丰富的降水,例如哥伦比亚西岸、安第斯山低纬东坡、40°S以南智利西岸等,都是南美洲的多雨地带。而在背风地带,例如地处南段安第斯山以东的巴塔哥尼亚,由于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这是南美洲中纬大陆东岸形成干旱和半干早气候的主要原因。第三,安第斯山本身在气候上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北段安第斯山,特别在赤道附近,由于高度大,垂直带发育最为完整,从低坡赤道多雨气候直至高山冰原气候,无不俱备

39

3、大气环流

南美大陆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半永久性副热带高压区,它们的中心气压,夏季较低,冬季较高,中心位置也因季节而变动。在赤道附近,全年各季都存在着低压槽,即所谓赤道辐合带,其位置随季节的更替而作南北移动。南美洲除局部地段外,无论冬夏基本上都在暖湿的海洋气团影响之下,热带大陆气团仅夏季出现于 30°—40°S之间,而极地大陆气团是不存在的,这对全洲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受热带北大西洋气团和热带南大西洋气团控制,其中前者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更重要。 4. 洋流

是造成南美大陆东、西岸气温差异的重要因素洋流对于沿海地带降水与云雾的分布,也具有相当重要影响巴西暖流、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福兰克寒流:贴近大陆南部的东岸北行,它带来南极海域的冷水和浮冰。

此外,西岸地区气候类型的独特结构,即热带干旱气候区向低纬深入延展,以致热带干湿季气候发育不明确,赤道多雨气候受到局限,这与秘鲁寒流的特别强盛、向北直到赤道附近是不可分的。

三、气候类型区 ★

1. 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包括亚马孙平原和哥伦比亚西岸

2. 热带干湿季气候:本区位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北区包括圭亚那高原的西部和奥里诺科平原,南区范围很广,扩及巴西高原大部。 3. 热带干旱气候

4. 热带海洋性气候:本区分布在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狭长地带,约介于 10°—25°S之间

5. 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东南部,包括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

6. 亚热带夏干气候:30°—37°S的智利中部

7. 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以西,安第斯山以东,包括格兰查科南部、潘帕斯西部等地

8.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 37°S以南的智利南部

40

9.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该气候类型在世界其他大陆一般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但在南美洲却出现于大陆东岸,即巴塔哥尼亚地区,这主要是南美中高纬度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以及沿海有福克兰寒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的差异性 ★

(一)东西之间差异性:南美洲河网分布首先突出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 安第斯山是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安第斯山以西的太平洋流域系统,不论在河流长度、比降、水量、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方面,与安第斯山以东的大西洋流域系统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安第斯山逼近西岸,西部河流一般都是短促、陡急和独流的,支流少,很难构成系统,因而河流的流域面积均较小;西部有很大地段气候极为干旱,河流既少,水量又小,多数是间歇性的,甚至中途因蒸发、渗漏或灌溉以至水流消失成为无尾河。

(二)南北之间的差异性:其次是东、西部本身各自所反映的南北差异。 大陆东部和西部各自在河网分布及其水文状况方面南北各个地段所表现的差异,分别体现了该地段所属气候类型的特征,这基本上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反映。

二、内流区的局限

南美洲的内流区面积及其所占大陆比率是很小的,全洲内流区面积约141×104 km2,仅占总面积的8%。这是南美洲水文网分布的又一独特性。主要局限于安第斯山的玻利维亚高原,阿根廷西北内陆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北的内格罗河与丘布特河之间的地区。内流区河网稀少,水量很小,且具间歇性,多盐沼和盐湖。内流区的分布一般是与干旱的沙漠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南美洲气候以湿润性为主,无论热带沙漠与温带沙漠范围均有限。再者,南美有限的沙漠区又处于一面临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依靠冰蚀湖供给的河流,能以过境河的姿态假道入海,因而沙漠地区反而有可能变为外流领域。 三、湖泊的贫乏性

南美洲大的湖群和大湖很少,这在世界各大洲中也具有独特意义。全洲只有3个面积在8000km2以上的湖泊: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西北沿海的马拉开

41

波湖和东南沿海的帕托斯湖。 四、三大水系 1. 亚马逊水系

这是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水系,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长度也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

2. 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这是以巴拉那河为主干的南美洲第二大水系。 3. 奥里诺科水系 :本水系主流源于圭亚那高原西南部的帕里马山,绕行于高原的西部和北部边缘,最后向东流注大西洋。

第五节 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一、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及其结构的特点

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基本和气候类型一致,以热带类型为主。 二、主要植被-土壤类型 1、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 2、热带半落叶林-红壤、砖红壤 3、热带稀树草原-红壤

4、热带干燥森林和热带荒漠疏林-红褐色土、红棕色土 5、热带荒漠-原始荒漠土和山地荒漠土 6、亚热带湿润森林(南美杉林)-红壤和黄壤 7、亚热带草原(潘帕斯草原)-红化黑土 8、亚热带灌木半荒漠-灰褐色土、灰钙土 9、亚热带干燥森林和灌木-褐色土 10、温带灌木半荒漠与荒漠-棕色荒漠土 11、温带湿润森林-棕壤 12、安第斯山山地植被-土壤类型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