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最全版 下载本文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哪一时期1.( )

A、战国B、秦朝C、汉高祖D、汉武帝

2.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2. ( )

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3.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不太听命于中央。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3. (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4.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4.(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5.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5.( )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

6.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6.( )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 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7. (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8.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8.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9.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9. (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10.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10. (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非选择题【之所以配置分值,是因为让同学们确立要点意识。】11.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6分)

(2) 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6分)

(3) 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6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

1.【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的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 C

【解析】 【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而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4.【答案】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据此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A项“民众应绝对服从”说法错误;B项感叹人性本恶内容未体现;C项属于董仲舒的主张,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5.【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应出于《春秋繁露》,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著作;B项是记述孔子的言论;C项是法家韩非的著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 C

【解析】 【分析】A、B、D项为表面现象,也不是共同用意;从题干中的“天命以为王、报群神之功”分析可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昭示天下权力的合法化, 宣扬君权神授,C项正确。

【点评】本题以君权神授之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7.【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点评】本题主要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 B

【解析】 【分析】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

【点评】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9.【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从题干中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其意在加强皇权的独尊地位,这对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入手即可。 11.【答案】 (1)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的天,材料二中的“天”

是指“神化”的天。(6分)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6分)

(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6分)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天”“人”可知反映的共同中心论题。荀子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天人关系,董仲舒为加强君权,把天人关系带上了神学色彩。第(2)(3)问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

选择朋友要经过周密考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不论是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应事先检验,看其是否值得信赖。此乃人生成败之关键,但世人对此很少费心。虽然多管闲事也能带来友谊,但大多数友谊则纯靠机遇。人们根据你的朋友判断你的为人: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乐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是知已。有时我们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仍能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有的友谊不够纯洁,但能带来快乐;有些友谊真挚,其内涵丰富,并能孕育成功。一位朋友的见识比多人的祝福可贵得多。所以朋友要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结交。聪明的朋友则会驱散忧愁,而愚蠢的朋友会聚集忧患。此外,若想让友谊地久天长。这需要技巧和判断力。有的朋友需近处,有的则需远交。不善言谈的朋友可能擅长写信。距离能净化近在身边无法容忍的缺陷。交友不宜只图快乐,也要讲求实用。一位朋友等于一切。世间任一美好事物的三大特点,友谊兼而有之:真、善、专一。良友难遇,如不挑选则更难求。保住老朋友,比结交新朋友更重要。交友当寻可长久之友,如得其人,今日之新交,他年自成老友。最好的朋友是那些历久常新,能与之共享生活体验者。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原。友谊使欢乐加倍,痛苦减半;它是应对厄运的不二良方,是可以滋润心田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