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D)。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4.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 D )
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情境性失眠 1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这是______失眠。( C )
A.情景性 B.新奇性 C.假性 16.梦是一种( D )。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7.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 D ) 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D.α波
18.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A )。 A.β波 B.δ波 C.θ波
19.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 A )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 B.β波 C.θ波 D.α波
20.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B ) A.β波 B.α波 C.δ波 D.θ波
21.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B ) A.反应性升高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 ABC )。
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 E.适应功能 注意的功能有( ABD )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AB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3.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 ABC )。
A.1年 B.28天 C.90分钟 D.一个月 E.一星期 4.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BCD )。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 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5.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 CD )
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D.正常性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6.催眠状态是一种( AB )。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 C.睡眠状态 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7.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 ACD ) A.解除抑制 B.深度睡眠 C.幻觉
D.感觉麻痹 E.感觉剥夺
8.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 ABCDE )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 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D.对自身的觉知 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9.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 ADE )
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
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日节律: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
生理方面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3.情境性失眠: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
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
中。(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简答题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具有: (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
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
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论述题
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 答案要点:
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
(1)情境性失眠: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
(4)药物性失眠: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B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C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D.大小 D.感觉
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 A.强弱 B.高低 C.轻重 A.感受性
B.刺激强度 C.知觉
2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 A )
24.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 C )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25.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 D )。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8.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