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工艺》实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系结要求:

系结时要注意保持架板面呈水平状态,以免影响作业人员操作。 16.撇缆活结(heaving line slip knot;heaving line hitch)

它是撇缆绳与带缆眼环连接的专用绳结。其特点是系、解都方便、迅速。

系结要求与注意事项:

绳头与活绳都不能留得太短,绳结要收紧,以免受力后松股;若用撇缆头一端系结,活绳环要留大些,球头一端应尽量收短,以防绳环被球头拉股,致使活结散开。 17.制索结(stepper knot)

又称止索结。用于临时制住受力的带缆或其它缆绳不松动,以便挽缆或继续收绞缆绳,或松解缆绳。制索结有单制索结(stopper hitch)和双制索结(double stopper hitch)两种,化纤缆大多采用双制索结。

1)钢丝绳制索结:

先把制索链的根端固定在甲板上的眼环上;再将制索链在钢丝绳上顺绳股走向打个半结,也可顺着半结的方向多绕一圈;然后沿着出缆方向,与半结相反的方向、逆绳股走向,将制索链在钢丝绳上连续缠绕4-5圈以上,并将制索链末端的小绳也缠绕2-3圈;最后顺着出缆方向拉紧小绳即可。 2)化纤缆制索结

化纤缆应采用化纤双制索绳制索。双制索结的打法有两种:

(1)先将双制索绳的根端固定在甲板上的眼环上,再把双制索绳分开,沿着出缆方向,在缆绳上下交叉缠绕4-5次,然后将双制索绳并拢拧成单绳,再顺着出缆方向拉紧。

(2)先把双制索绳固定在甲板上的眼环上;再将双制索绳并拢拉直紧靠在大缆上。选一适当位置先缠绕大缆一圈,然后朝着制索绳根端的方向再缠绕3-4周,将制索绳和大缆紧紧的缠在一起,最后留下一小段制索绳拉紧即可。 3)三股纤维缆制索结

三股纤维应选用相同纤维制成的单制索绳。先把制索绳的根端固定在甲板上的眼环上;再将制索绳在缆绳上逆绳股走向打个半结;然后沿着出缆方向,与半结相反的方向、顺绳股走向,将制索绳缠在缆绳的股缝中,连续缠绕3-4圈后,顺着出缆方向将制索绳拉紧即可。

制缆操作注意事项:

(1)制缆前应认真检查制索工具和卸扣、眼环等连接构件的强度是否可靠。使用制索链时,应先把链环调顺,以免滑股或断裂。 (2)制缆操作时,动作应力求正确、迅速;要随时注意制索器材各部的受力情况,以便一旦出现险情时能安全避开。

(3)作业人员一律不得站在受力缆绳的靠舷边一侧,也不能在其它危险区域内停留。 18.挽桩 1)双桩挽绕法

缆绳挽在双桩上,一般采用“8”字形挽绕法。也可先在第一个桩上绕一圈后,再绕到第二桩上,继而按“8”字形走向、围绕两个缆桩盘绕4-5道。纤维绳最后一道应反扣;若是钢丝绳最后一道不要反扣,但应用小绳将最上面的三根钢丝绳扎在一起,以防松脱。拖带时,由于拖缆负荷大,因此在双桩上挽绕时,应挽8道以上才能避免拖缆滑脱。

2)羊角(缆耳)挽法(bending on the cleat)

将纤维绳按顺时针方向,绕羊角1-2圈后拉紧;再按“8”字形走向,围绕羊角盘绕3-4道,最后一道应反扣、收紧。 19.系缆活结(slip racking;slip bend for mooring line) 又称活结。用于防止挽在双桩上的钢丝绳弹出或松脱。 系结要求与注意事项:

应将最上面的三根钢丝绳子绑牢,绳结要收紧,绳头不能留得太短,并保持活头状态。系结操作时不可戴皮手套,动作应敏捷,以防手被钢丝绳夹伤。 20.小艇结(slipprey hitch)

它是临时拴系、拖带小艇时所用的绳结。 系结要求:

绳结应系在救生艇的桅横座板上。绳结要收紧,活绳环、绳头要压牢。拖带时应有专人照料,缆绳应通过艇首导缆口或用艇首钩挂住。

21.立桶结(barrel sling;sling a cask on end)

它是用于起吊桶、缸、罐、瓶等无耳环的单件物品的专用绳结。系结方法有简易和正规的立桶结两种。 系结要求:

绳索必须从桶形物体的底部正中位置通过,两侧的半结应处于物体的稍上部,并保持对称,以免物体倾侧、滑脱。必在时可在物体上、下方1/3 处各打一次结,形成双层立桶结,举吊时就更稳妥。 简易立桶结系解较方便,正规立桶结使用较可靠。立桶结系妥后,两绳头可用单套结或杠棒结连接。 22.杠棒结(carrying pole hitch)

它是抬、挑、吊挂重物时,用来缩短捆绑绳索的绳结。此结系结迅速,解开方便。系结方法有单绳和双绳两种。 系结要求:

系结时要保持两绳根的长度相等;绳头不能留得太短,绳环、绳头要压牢,以免松脱。

实验二 纤维绳编结

一. 实验目的:

掌握船舶常用的编结,并懂得这些常用编结的用途。 二. 实验设备:

每人一根直径6毫米、长约2米的纤维绳;每人一根救生索中结练习用绳;每人一支木笔;绳结练习架。 三. 实验项目:

1.救生索中结(double diamond knot;spider turks 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