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舌根音 见(见,群仄)溪(溪,群平) 疑(疑少数) 晓(晓,匣) 零声母 影(影,喻,疑多数) 近古声母与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较:

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变成“非”[f]。

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近古声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比较:

没有j q x声母;有唇齿音微[v];有残存的[? ]声母 四、近古韵母 研究方法:

比较《中原音韵》十九韵部中各小韵 对照八思巴字及其他对音译音材料

八思巴(1235-1280)是元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元忽必烈登基后尊他为国师,他奉旨仿照藏文创制一种方体拼音文字,有字母五十多个,时称蒙古字,即八思巴字或方体字,也可用来拼写汉语。元亡后废弃。 结论:中古四十六类韵母系统(P286) ☆ 与《切韵》音系比较:

(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韵部发生合并,有的韵摄合并为一个韵部:如通摄成为东钟韵,遇摄成为鱼模韵。 (3)有的阴声韵产生了分化。新产生的韵母构成的韵部有两个:支思韵和车遮韵。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比较:

有闭口韵[m] ;有[iai][io] ,无[er][? ][y] 等。 ☆ 五、近古声调

四个调类:平声阴(阴平) 平声阳(阳平) 上声 去声 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 小结:

近古声母:21个声母 近古韵母:19韵部 46个韵母

近古声调: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本节思考题

1.《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与《广韵》比较,有什么特点? 2.《中原音韵》的韵尾与现代普通话比较,有什么不同? 3.“入派三声”与“入派四声”有什么不同? 4.熟悉《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 ☆

第五节 诗律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诗经》和《楚辞》

汉代:乐府诗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和七言诗(《柏梁台诗》《燕歌行》) 齐梁: 永明体:沈约和谢脁 唐代:近体诗(对比:古体诗)

古体诗:唐以前和以后不严格讲究格律的诗歌;押韵、句式大致整齐

近体诗(今体诗):唐代或唐以后严格按格律创作的诗歌;在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 一、句数

绝句:四句:古绝(属古体诗);律绝(格律与律诗大致同)(例)

律诗: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分出句、对句。(例) 排律(长律):超过八句的律诗。一般为十二句、六韵,也可延长,为长排。(P288)☆

八阵图 杜甫

— | — — | 功 盖 三 分 国, — — | | — 名 成 八 阵 图。 — — | | | 江 流 石 不 转,

— | | — — 遗 恨 失 吞 吴。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首联)犬吠水声中(出句),桃花带雨浓(对句)。 (颔联)树深时见日(出句),溪午不闻钟(对句) 。 (颈联)野竹分青霭(出句),飞泉挂碧峰(对句) 。 (尾联)无人知所去(出句),愁倚两三松(对句) 。 二、押韵 1.以官韵为标准: 唐代:《切韵》、《唐韵》 宋代:《广韵》 南宋以后:平水韵

2.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不能出韵。

3.隔句押韵。偶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如《夜宿山寺》。七言以首句入韵为正例。如《泊秦淮》。(教材P289) 4.一般只押平声韵,仄声韵很少。☆ 三、平仄

平,即是平声,仄即是上、去、入声(中古的声调类别)

以现代读音来判别:难点在于中古的一部分入声字今天派入阴平和阳平。可参考《中古常用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字表》及《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例) 平仄规律基本要求: 同句中平仄相间

对: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对 黏: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例)☆ 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

一 屋 屋竹福熟族菊轴伏读渎牍粥哭叔独啄秃扑幅竺蝠舳孰倏 二 沃 俗足烛局鹄督赎 三 觉 觉捉卓驳

四 质 出实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 五 物 佛拂屈掘吃绂弗厥

六 月 阙伐罚竭歇发忽勃蹶掘阀碣羯咄滑核饽 七 曷 曷达活钵夺拔拨割豁掇喝泼撮跋 八 黠 黠杀察猾瞎刷滑

九 屑 节绝结说舌别缺折切拙辙诀噎哲碣捏颉竭 十 药 薄爵约郭博酌诧削铎泊搏嚼膜礴摸芍

十一陌 白石泽宅席籍格额积夕革翮核责舶摘择谪蝈昔惜 十二锡 锡击笛敌滴镝激檄狄荻涤

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极直值黑赋刻则殖植棘织逼息熄媳

十五合 合答杂匝阖蛤鸽搭

十六叶 帖贴蝶叠捷颊楫协侠荚睫摺辄 十七洽 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掐夹呷 五言四种基本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四种基本句式:在五言句首加上与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的?°平平?±或?°仄仄?±: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仄起仄收(七言平起仄收):ABCDABCD 例诗:《春望》《和子由渑池怀古》 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BDABCDAB 例诗:《晚晴》《游山西村》 五言平起仄收(七言仄起仄收):CDABCDAB 例诗:《送友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言仄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DBCDABCD 例诗:《巫山高》《古意》 ☆ 拗救:

诗人在写诗时,写出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予以补救,称为救。 四种句式的拗救情况:

A种句:三字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例) B种句:一拗三字救,否则犯孤平。 (例) C种句:三拗四字救,一字必须平。 (例) D种句:三字要分明,不能连三平。 (例) ☆ 不 见 杜甫

(A) | | | — | — — — | —(B) 不 见 李 生 久,佯 狂 真 可 哀。 (C)| — — | | — | | — —(D) 世 人 皆 欲 杀,吾 意 独 怜 才。 (A)| | — — | — — | | — (B) 敏 捷 诗 千 首,飘 零 酒 一 杯。 (C)— — | — | — | | — — (D) 匡 山 读 书 处,头 白 好 归 来。 方法:

1.按实际读音标上平仄(注意入声字派入阴平、阳平的字) 2.判断句式(根据第二个字和收尾字)

3.判断诗的格式(根据对、黏及押韵的规则,四种常见的格式) 4.检查平仄,看是否有拗救现象;如果有,指出来。☆ 练习:

给下面的诗标上平仄并指明基本句式;如有拗救,请指出。 宿五松山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P314) 秋兴(一) 杜甫

(B) | | — — — | — — — — | | — —(D)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A)— — — | — — | | | — — | | — (B)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C)— | | — — | | — — | | | — — (D)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A)— — | | — — | | | — — | | — (B)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A种句拗救情况:

A种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1)第四字拗 对句三字救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第三字拗 对句第三字可救可不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班”救)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万”不救)☆ B种句拗救情况 B种句: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拗(犯孤平) 本句第三字救 (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明:[七言]对句三字拗,五字救;同时救出句第五字半拗)☆ C种句拗救情况 C种句:平平平仄仄

第三字拗,本句第四字救: 平平仄平仄 特种拗救,多用于尾联出句,很常见 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D种句要求

D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要求: 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为“三平调” 综合运用:陆游《夜泊水村》 ☆ 夜泊水村 陆游

— — | | | — — | | — — | | — 腰 间 羽 箭 久 凋 零,太 息 燕 然 未 勒 铭。 | | — — | | | — — — | | — —

老 子 犹 堪 绝 大 漠,诸 君 何 至 泣 新 亭? |— | | | | | — | | — — | — 一 身 报 国 有 万 死,双 鬓 向 人 无 再 青。 | | — — | — | | — — | | — — 记 取 江 湖 泊 船 处,卧 闻 新 雁 落 寒 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