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言千語說不盡 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 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幾斷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3、回文的效用:
字序顛倒往復形成的回文,有時刻意造作,限制太大,束縛思想,缺乏生命力,在修辭上並無多大價值,是『難能而不怎麼可貴』的文字遊戲。詞語倒序和部分回環的修辭作用,可以更生动的反映事物間的有機聯繫,言簡意賅,很有說服力。 辞格并用
1.蚊蟲大如鴨 (比喻+誇張)
2.敗家子,財如草;成家子,糞如寶 (比喻+對偶) 3.身似行雲流水,心如皓月清風 (比喻+對偶)
4.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 (比喻+排比+誇張) 5.大一如鼠,大二如兔,大三如虎 (比喻+排比+層遞)
6.大一翹課,如水中撈月;大二翹課,如獨木行舟;大三翹課,如魚得水 (比喻+排比+層遞) 7.大一嬌,大二俏,大三拉警報,大四沒人要 (比喻+排比+層遞) 8.情關難渡,恨海難填 (比擬+對偶)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頂真+層遞+對偶) 1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頂真+較喻+層遞+對偶)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頂真+較喻+層遞+對偶)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頂真+層遞+排比)
1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頂真+層遞+排比) 17.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頂真+層遞+排比)
18.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污泥 (頂真+層遞+排比) 19.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頂真+層遞+較喻)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頂真+回文) 24.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頂真+回文) 2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頂真+回文) 26.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 (頂真+回文) 27.為人不當家,當家如亂麻 (頂真+比喻) 28.女大不中留,留久便成仇 (頂真+暗喻)
29.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 (頂真+層遞+比喻)
第三节 上古音
一、上古声母 立足三十六字母往上推,根据上古文献资料予以归并。 文献:谐声字;经传异文;声训;方言等 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结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大意: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
轻唇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 依据: (1)经传异文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并母。)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救之。(扶,奉母。) (2)声训
邦,封也。(邦,帮母;封,非母。)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房,奉母;旁,並母。) (3)直音
闽音文(闽,明母;文,微母)☆ 1.古无轻唇音 (4)读若
妩读若模(妩,微母;模,明母) (5)反切
邶(并母):方代切(方,非母) 方(非母):薄郎切(薄,并母) (6)异体字
“桴”“枹”声符不同(孚,奉母;包,帮母) (7)方言和译音
江西、湖南方言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无,微母。冒、毛:明母)
译音: “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曩谟。”(P320)梵文buddha,古代译为“浮屠”。 ☆ 以上材料,只能证明轻唇重唇不分。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补证: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十七部,有轻唇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余纽。证之经典,皆可读重唇。(见教材320页举例) 其他语音发展史 方言及译音材料 ☆
2.古无舌上音 提出: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结论:古无舌上舌头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舌上音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根据: (1 )异文
《 尚书· 禹贡》 :大野 既猪。(猪,通“ 潴” ,知母) 《 史记· 夏本纪》 :大野 既都。 (都,端母) 2.古无舌上音 (2)读若:
《说文》冲读若动。(冲,澄母;动,定母) (3)声训:
《周礼·师氏》:掌王中失之事。杜子春云:“当为得。记君得失,若《春秋》是也。”(中,知母;得,端母) (4)反切:
虫,徒冬反。 (虫,澄母;徒,定母) (5) 谐声字:
“笃”(端母)从“竹”(知母)得声☆ 3.娘日二母归泥
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依据:异文、谐声、声训等(P268)
看法: 泥娘合一成定论:在《 切韵》 时代都没有娘母(王力),泥娘本为一母可以肯定。 日母归泥有争议:也许日母和泥母是
两个读音相近的声母。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 雕”“ 调” 等(中古属端母)皆从“ 周” (中古章母)得声。 对这一看法有争议 ☆ 庄组归精:
黄侃提出(P268):中古的庄组(照二)的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与精清从心四母读音相同 依据谐声:
宗(精母):崇(崇母) 足(精母):捉(庄母) 仓(清母):疮(初母) 叟(心母):瘦(生母) 秦(从母):臻(庄母) 相(心母):霜(生母) 看法有争议☆
5.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提出
喻三归匣:其实,从先秦到《切韵》时代,喻三都未从匣母里分化出来。上古“喻三归匣”是完全可信的。 喻四归定:
依据:谐声字:“ 怡饴贻” (中古喻四)与“ 台” (定母)谐声;再如偷- 俞,由- 迪笛 看法:有争议,可把它们看成是上古两个读音相近的声类。 ☆ 上古声母结论 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可信) 2.古无舌上音(可信)
3.娘日二母归泥(娘母归泥可信;日母有争议) 4.古无正齿音(有争议)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前者可信,后者有争议) 上古二十二声母(教材269)
上古三十二声母(王力《汉语史稿》,教材270) 说明:对上古声母研究,各家意见分歧大 声母系统不复杂 有浊音
有无复辅音,尚有争议☆ 二、上古韵部 1.研究方法: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 蚩、丝、丝、谋(谟其反)、淇、丘(音欺)、期、媒(谟其反)、哉(音兹)、埘、来(音釐)、思(之部) ☆ (2)根据谐声字: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豳风·东山》(聿:语助词。) 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 2.研究结果:
王力《汉语史稿》:先秦二十九韵部 战国三十韵部 三、上古的声调
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多数学者认为,《诗经》时代有四声,跟中古的平上去入不完全对应。 ☆ 小结:
上古声母:通过几个重要结论,与三十六字母比较可知,上古有三十二声母。 上古韵部:通过归纳《诗经》韵部与谐声字,可知上古有三十(或二十九)韵部。 上古声调:有多个声调,且与中古不完全对应。 ☆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 中原音韵》
元代的周德清依据当时的关、白、马、郑剧作中的用韵,编成《 中原音韵》 一书。记录了十三、四世纪北方地区应用于广泛的交际场合的共同语的文学语言音系。 ☆
体例:分《 韵谱》 和《 正语作词起例》 两大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韵部:韵谱中,作者收集了元曲中5000 多个常用的韵脚字,分为十九个韵部。
声调:在每个韵部下,依声调分成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字分别派入平声阴阳、上声和去声)。 小韵:在每个声调之下,又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列出一组组同音字,并用圆圈隔开。 (例) ☆ 《中原音韵》例 支思 平声 阴
支枝肢巵○髭赀兹孳○眵 差○施诗师狮○斯撕厮思 阳
兒而洱○慈鴜磁兹○时埘 鲥匙○词祠辞 上声
纸砥旨指○尔迩耳饵○ 入声作上声
瑟音史 ○塞音死 去声
是氏市柿○似兕姒巳☆ 三、近古声母系统
“韵谱”中各小韵之间的差别是不同声母或介音相互间的差别,通过分析、对照,可以考察出近古的声母系统。 近古二十一个声母(教材P285) ☆ 《中原音韵》二十一声母
双唇音 帮(帮,並仄) 滂(滂,並平) 明(明) 唇齿音 非(非,敷,奉) 微(微)
舌尖中音 端(端,定仄) 透(透,定平)泥(娘,泥) 来(来)
舌尖前音 精(精,从仄)清(清,从平) 心(心,邪) 舌叶音 知(知,照,澄仄,床仄部分,禅部分) 徹(徹,穿,澄平,床平部分,禅部分) 审(审,禅部分) 日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