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姓名部分思考题
1、姓名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2、名、字、号、诨名、谦称、敬称等在色彩意义上是否存在区别? 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 字典、词典 (检索对象)
类书、汇编 (检索内容的编排方式) 目录、索引 (检索内容的性质) 表谱、图录 ————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及工具书检索
1、按部首编排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 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字汇》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第二,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表义原则的部首。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时合并为匕(bi)部了。 2、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三、工具书的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冬韵》:“同,
徒红切。”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可分析为:同(tóng)==徒(t-)+红(-óng)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
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四、工具书的释义方式
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五、常用工具书介绍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较完备的字典。最早以部首统率汉字,分为540部。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
字)1163个。
《说文》运用“六书”的观点对秦时通行的小篆及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先列小篆形体,然
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解释字义,其次说明形体结构,如被释字不习见,有注音必要者,则注明字音放在开端。
《字汇》明、梅膺祚撰。收字33179个。创检索用部首214个。
《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自下诏编撰,翰林院掌院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个。总汇汉字之
大成,难字、繁体字、异体字均可查到。有三种注音方法:直音,反切,叶音。释义对每个字头的多种字义均有解释,并全部有出处引证,考其流变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有些引文有误。旧本无标点。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
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
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
别为纲,分为十卷。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
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词,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
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第六章 古书阅读(训诂)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概况
古注,古人的注释,主要指“ 五四” 以前的学者以文言释文言;今注,今人的注释,主要指今人以现代语释文言。同一部经典往往历代有人作注。
古注的作用: 古注是阅读古代典籍的阶梯和桥梁。古注是今注的源头,是今注的重要依据。 从时代看:
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魏晋南北朝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
诗经:毛诗 郑笺 孔疏 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 论语:何晏集解 皇侃义疏 刘宝楠正义 (今)论语集释 论语译注 左传: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今)左传译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余嘉锡笺疏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 张守节正义) 汉书:颜师古注 李白:王琦注
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http://202.114.65.40/net25/
古籍藏书(经史子集):http://219.224.18.16/book/jszj/jszj.htm 北大中文:http://chinese.pku.edu.cn/
说文解字全文检索:http://www.chinese99.com/xiaozhuan/shuowen/ 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二、古注的类型
诂、训:解释字词。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
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孔传。“春秋
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 意为“笺识”。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称正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就
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除解释字词外,还分析古书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比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集解是汇集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
音义: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也称音训、音诂、音注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三、古注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注音:直音;反切;读若、读如;读曰、读为;如字
《资治通鉴》:骠骑将军农自西津济。元胡三省注:骠,匹妙翻。
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晚泊通济口,自此入沌。沌读如篆。字书云:“水名,在江夏。” 《汉书·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如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讵犹岂也。 《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张守节《正义》:上如字,下音寺。 2.解释词义
(1 )内容:解释词的常用意义,注意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同时也兼顾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另外还有成语典故的诠释。 (2 )术语:
“ 某,某也” 、“ 某者,某也” 、“ 某,某者也” 、“ 某,某” :以近义词解释。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采,取也。 §
曰、为、谓之:一般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放在解释性的话的后面。如: 《诗·卫风·淇奥》: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豣于公。毛传:豕一岁曰豵,三曰豣。 谓:主要用在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的情况下。如: 《左》: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犹: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或者是以今语释古语,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而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如: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清焦循《孟子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
故云犹敬、犹爱。
之貌、貌:一般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莞尔,小笑貌。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用来声训,即用与被释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意。 《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析言(对言,对文)则别,浑言(叫统言、通言、散言、散文)则同: 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统言之,则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诗·大雅·生民》:“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对文故别也,散则言语通也。” (3)方法
形训:以形说义: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探求造字时的基本意义或解释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诗·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采,取也。陈奂《诗毛氏传疏》:采训取者,《传》为采字通训。采,从爪;取,从又;爪又皆手也。
说明字例:标明古字、异体字、正借字等。
声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声音线索探求和贯通语义的训诂方法。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字(词)。 《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征,税也。 义训: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描述语境意义:设立界说;描写情态,追述理据
转陈对应词语: 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同义词相训等等。 3.串讲文意(句意、段意)。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章句》: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章指: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杀之甚也。 4.说明语法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公羊传》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曷为先言六而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5.说明修辞例
(二)其他方面的注释 1. 说明句读
《诗经》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之音?绝句,乐音洛,绝句,其政和。一读?安?字上属,?以乐其政和?为一句。下放此。” 2.解释名物制度或典故
3.校勘版本、文字(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 李善注扬雄《解嘲》 四、正确利用古注 批判继承
窈窕:扬雄《方言》云:“美心曰窈,美状曰窕。”
犹豫:《颜氏家训书证篇》:“按,《尸子》曰:?五尺犬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 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 思考与练习
指出下列各例中的训诂术语,并具体说明其作用或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