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然最推崇者乃君谟行书。根据历史情况看,可谓知人。
九十三、书赠王文甫
王文甫好典买古书画诸物,今日典端砚及陈归圣篆字,余请攀归圣例,每每日持一两纸典,文甫言甚善,川鲁清悟在旁知状。
九十四、书赠王十六
王十六秀才禹锡,好畜余书,相从三年,得两牛腰,既入太学,重不可致,乃留文甫许,然缄所牢甚,文甫云:“相与有瓜葛,那得尔耶?”十六及弟,当以风味风字大砚与之,请文甫收此为 ,十六及弟,当以十绿天猊,为仆作利市也。
九十五、记潘延之评予书
潘延之谓字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与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于前人者也。 [注释]
(1)、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弟,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 [说明] 从略。
九十六、书赠徐文正
江湖间有鸟鸣于四五月,其声若云麦熟即快活,今年二麦如云,此鸟不妄言也。又:或问东坡草书,坡云不会,进云学人不会,坡云:“则我也不会。”
九十七、跋文与可论草书后
与可云:“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斯耳。
又: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而所见亦可患,与可之所见,岂真蛇也,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
九十八、跋草书后
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便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九十九、记与君谟论书
做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旧处,君谟颇诺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何如哉。
一百、跋秦少游书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一百零一、跋鲁直草书
草书只要有笔,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鲁直书去病穿城蹴鞠,此正不学古兵法之过也。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子瞻书。 又:
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
一百零二、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亦反。
一百零三、跋晋卿所藏莲华经经七卷如箸笼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所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今君所藏,抑又可珍,卷之盈握。沙界已周,读未终篇,目力皆废,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棘刺之端,可以刻沐猴,嗟叹之余,聊题其末。
一百零四、书杜介求字
杜几先以此纸求余书,云大小不得过此,其意不问工拙,但恐字大费纸,不能多耳,严子陵若见当复有卖菜之语,无以惩其失言,当干没此纸也。
一百零五、书赠宗人镕
宗人镕贫甚苦,吾无以济之,昔年尝见李驸马玮以五百千购忘夷甫帖,吾书不下夷甫,而其人则吾之所耻也,书此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然事在五百年外,贾如是不亦钝乎,然吾一生六十小劫,五百年何足道哉。
一百零六、戏书赫蹄纸
此纸可以 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物固有遇有不遇也。
一百零七、自评字
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一百零八、题欧阳帖
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画之工也。
一百零九、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