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篇精读课文大纲考核要点及课后思考与练习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答:中心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注意:大纲这点讲了《养生主》的论证特点、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据。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答: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比喻一个人才力优良、善于治事。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顺任自然;事实论据。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顺任自然、委运随化、无为而治;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谏太宗十思疏》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思考题3)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答:国君如果能谨慎谦恭积德义,人民就会拥护他,国家就可安定。反之,则自取灭亡。揭示了作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同思考题2)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思考与练习:
1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十思”是针对中心论点提出的国君厚积德义的具体措施,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解释和深入论证。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同大纲3)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同大纲1)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本文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严谨。“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3、《答司马谏议书》 大纲要求: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注意:破的是敌论点,立的是坚持变革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同思考题3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