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首页 - 图文

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研究专著与成果 自宋朝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

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

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编辑本段争议辨析

有许多人以为说司马迁写了《史记》乃是班固的“发明”,此种说法大可存疑。

不错,班固及乃父班彪确实曾称司马迁之书为《史记》,但在班氏父子的辞典中,“史记”却是作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名词而非专称出现的。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引几段《汉书》:

(1)《汉书·艺文志》:“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 (2)《汉书·司马迁传·赞》:“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汉书》系班固的苦心经营之作,上引两段话中出现的“史记”显然不是司马迁所写,这说明,“史记”一名在班氏父子那里还是个通称。 汉代以后至唐朝初年,官方修撰的史书中并无“经籍志”一栏,所以,对司马迁的那部巨著称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对别的史书也称史记(历史记录之意),比如敦煌写本《贞男》称:“颜叔子,鲁人也??周时人,出‘史记’”,这里面的“史记”指的是《后汉书》的一条注。初唐人释

玄应所撰的《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史记》云:‘籀者,周时史官教国子学童之书??’”中的史记指的又是《汉书》。(详见《汉书·艺文志》) 把司马迁的作品正式定名为《史记》并赋予其官方权威色彩的是长孙无忌。 《隋书》乃系长孙无忌与魏征、于志宁、李淳风等人联合撰成的。书成时间为公元656年,该书经籍志记古今图书存佚及其源流,创立四部分类法,对后世目录学有深远影响。 《隋书·经籍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 将《史记》与《汉书》并列,在官修史书中出现,正式确立了《史记》的名称,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相隔了将近一千年之后,司马迁才为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争”来了一个正式的名称。 编辑本段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序号 成书年代 体例 纪传体 纪2 汉书 始于汉高祖六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 东汉 班固 传体 纪始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止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 南朝宋 范晔 传体 纪西晋 陈寿 传体 纪传体 纪100 130 65 120 100 130 卷数 书名 记载年代 作者 1 史记 始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元狩元年 西汉 司马迁 3 后汉书 4 三国志 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5 晋书 始于司马懿,止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 唐 房玄龄等 6 宋书 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宋顺南朝梁 沈约

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36 56 59 7 南齐书 始于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于齐和帝中兴2年(公元520年) 南朝梁 萧子显 8 梁书 始于梁武帝萧衍称帝(公元502年),止于陈霸先灭梁(公元557年) 唐 姚思廉 9 陈书 始于陈武帝陈霸先即位,止于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 唐 姚思廉 10 魏书 始于公元四世纪末,止于六世纪中叶 北齐 魏收 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114 11 北齐书 始于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于北齐亡国 唐 李百药 50 12 周书 始于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于公元581年 令狐唐 德棻等 50 13 隋书 始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始于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 唐 李延寿 80 15 北史 始于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止于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 唐 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于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 后晋 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始于太原起兵 宋 欧阳修、22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