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32个指标(3个目标层、7个路径层)[44]。宁伟(2009)根据哈尔滨市的实际,依据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4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45]。王拓(2010)在建立指标层等四个层次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完善了生态城市的评价分级,通过对陕西省各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城市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陕西省生态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陕西省十个城市现阶段的生态化程度[46]。韩晓文(2012)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唐山市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估。该体系在一级指标方面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社会进步等,还包括13类二级指标及110项三级指标[47]。陈磊(2010)构建了曹妃甸生态城指标系统。该指标系统属于开放型的动态指标系统,由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和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两部分构成,共包含51个指标目标管理类指标和152个过程技术类指标[48]。李海龙(2011)采用德尔菲意见征询、专家小组讨论、案例城市调研等多种方法,确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研究,确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5个目标层,水资源、能源等28个专题,36个定量指标,9个定性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49]。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还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但我国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选取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指标选取和定值上地域特色明显缺失,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生态城市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体现出来。从目前有关生态城市指标的研究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各子系统 3 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协调度等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无法反映城市间相异的特征性要素的状态水平,缺乏针对性。二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动态性。生态城市建设在本质上应当是通过不断反馈而逐步确立新的目标的过程,指标体系则应相应地反映出生态城市各建设阶段的特征,而这正是当前指标体系所最为缺少的。三是未能很好地反映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指标体系中未能体现出指标种类、阈值以及确定权重等过程中的“弹性范围”和“时空性”。

1.4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武夷山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同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武夷山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武夷山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展开评估与分析;并且对完善武夷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武夷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有益于更科学的判断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的促进该市生态城市建设。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5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文献阅读、方法研究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实地调查武夷山生态建设 确定指标权重 建立生态评价体系 评估武夷山生态城市发展架构 提出合理化建议 图1.1本文技术路线图

6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的概念包含很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生态城市不是单独追求经济发展,也不是单独追求环境优美,而是人、物、空间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生态城市进行评估,首先必须掌握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并了解如何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本章就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2.1生态城市的概念

当前,国内外还没有对何为生态城市进行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科都基于自身学科的角度尝试为生态城市进行定义,如: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生态城市界定为“基于生态的选择与组织功能,由意识定位、资本驱动及制度调制之下的人同自然之间易合发展于地球表层之上的人居形态。” [50]。有的学者从系统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城市是人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有机的将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统一在一起的人居形态的综合体,在这一综合体中意识、资本及制度起主导作用[51]。

基于目前各学科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界定,本文认为,可以对生态城市进行如下界定:生态城市是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城市;是以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整合。

2.2生态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改变了现代城市“高能耗”、“高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旨在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52]

。通常而言,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性与复合性。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不可被分

隔开来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整体的结构与功能发展、演变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之中。

二是和谐性与耦合性。在生态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属于基础范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其建设的最终目的与根本,人、生物与环境三者之间在交感耦合的基础上发生着动态的、永不停止的演变。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为人类自身的进化营造出适宜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在这种需求的环境中,满是人情味,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各个系统之间互助协作的人居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一同迈向共荣,各行业、各部门间属于共生关系彼此协调,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7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三是高效性与内源性。生态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于城市内部,源于构成生态城市的人、物、空间环境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意识、制度、资本的驱动。物质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机制。

四是可持续性与协调性。生态城市对于不同时空范畴内的资源都能够做到极好的兼顾并使之配置趋向于更为合理,能够在当代发展与后代需求两者之间公平的起到协调作用,不会因为获取眼前的利益而采用近乎“掠夺”的方式去实现城市暂时的“繁荣”,能够切实保证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健康、持续、稳定、有序地演进之中。

五是均衡性与安全性。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社会、自然等生态子系统共同构成了这一整体系统,并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在一个生态城市中,人、物、理化空间环境各要素之间都有一个安全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生态城市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六是区域性与开放性。生态城市是在区域平衡协调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但它又与周围城市、乡村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传送、能量传递和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2.3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即将生态城市作为 “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系统,运用与该系统相匹配的理论和方法,依法利用适当的行政手段,保证建设活动在规范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与可靠。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的开放型系统,就本质特性而言呈现出高度的聚集性。所以必须从整体的高度上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工作。二是要坚持网络化原则。在构建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组成要素在整个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性,力图从要素的最大相关性出发划分要素所分属的不同要素群。三是要坚持动态优化原则。生态城市建设管理要适应于生态城市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作为调节、控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管理系统而言,既要适应它的发展,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四是要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因此,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行为、生产行为,或是人群的生活行为,其全过程均应受到生态环境管理的监督控制[53]。

2.4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概述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估,通常要通过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很好地完成。所

谓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指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联系的评价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够将一定时期内某一具体区域内的多个方面和角度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地反映出来[54]。本节主要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后续对武夷山市生态城市的评估当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