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
夫子言以三达德,行五达道,其学之之目,学问思辨笃行。
【译文】孔子说的话靠智仁勇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靠调节五轮来通晓大道。他的学问中最关键的,就是学问思辨笃行了。
【注】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学问思辨,所以致知;笃行,所以行也。
【译文】学问思辨,因此得到知识,笃行,因此去做。
而又曰有弗学云云,以有所弗为者多,盖事物不胜穷,惟切于伦常日用者为要,不可不以五者勉之耳。
【译文】又说有一些东西不需要学,因为不能去做的事很多,原本事物就是无法穷尽的, 只有关乎伦常切乎平日用得到的是关键,不可以不用五轮来勉励自己。
笃之一字,该宏毅二字在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为其任重而道远。任何以重曰仁,道何以远曰死。
【译文】笃这个字,就在弘毅两个字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而道远。责任如何重呢?就是仁了,道怎么远呢?就是到死为止。
自俗人观之,鲜不以为迂矣。不知仁者天理,外天理即非人。
【译文】从世俗来说,很少不认为(曾子)迂腐的。不知道仁就是天理,如果不按天理行事就不叫作人了。
不为仁将不愿为人乎?但为仁之功,非朝夕可了,亦无一息可懈,故须宏毅。
15
【译文】不做仁义的事情就是不愿成为人么?但是行使仁的功夫,不是一两天可以成功的。也没有一息可以懈怠的时候,所以需要弘毅。
宏毅即笃之谓也。人生所以适意者,不过宫室、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圣人亦不离此,而以理节情,不恣嗜欲,久久习为固然,则上承宗庙,下教子孙,不负天地君亲生成之念,内而存养,去人见天,外而省察,改过迁善,至死不渝,斯德成名立矣。
【译文】弘毅就叫做笃了。人生过得舒适也不过是房子,衣服,饮食,男女这四件事,圣人也不过是这样,而用理性来节制情欲,不沉溺于欲望之中,长久的这样就会成为习惯,那么在上传承祖宗,在下教育子孙后代,不辜负天地所生所养,在内存养心性,清净自己看清天理,在外反省观察自己,改过向善,到死都不停止,那么这种德行就修成了名望也会立起来。
达则伊周,穷则孔孟,是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若不自贵其身,而纵其情欲,外于礼义,富贵亦不过豢养形骸,贫贱更形同草木。
【译文】通达的时候就像伊周一样,穷困的时候就像孔孟一样,这样就是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不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在外对于礼仪,富贵来说也不过是养了一副躯骸一样,贫贱的时候就更像草木一样了。
孟子曰:“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哀者,不可不知也。
【译文】孟子说:舍去正路不走,丢掉了最本质的特征而不知道追求,悲哀啊!悲哀的原因,不可不知啊。
夫人生不过宫室、衣食、男女,而仁圣贤人,天必福之,安有饥寒困苦而死者?夷齐之饿,忠孝节义之捐躯,仁也、义也。
【译文】人一辈子不过房室衣食,男女之事,而圣贤的人,上天必定保佑他,哪里有饥寒困苦的死去的人呢?伯夷叔齐的饿死,是忠孝节义的捐躯,是仁义的。
【注】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16
全而受者全而归,与天地日月同休,不为凶祸,然亦不幸遭遇之穷耳,岂仁圣必如此哉?此义不明,将藉为口实,曰为善无益,辨之、慎之。
【译文】保全天性的人大家都向他去学习,他的生命和天地同样旺盛,不做凶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