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下 学 梯

清 刘 沅 撰

目 录

下学梯航叙....................................................................................................................................... 1 下学梯航........................................................................................................................................... 4

天理良心 ................................................................................................................................... 4 静存........................................................................................................................................... 6 动察........................................................................................................................................... 8 师授......................................................................................................................................... 10 改过......................................................................................................................................... 13 笃行......................................................................................................................................... 15 孔子四言......................................................................................................................................... 18 关夫子四言..................................................................................................................................... 19 太上感应篇..................................................................................................................................... 20 文昌帝君阴骘文 ............................................................................................................................. 2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 23 文昌帝君蕉窗十则 ......................................................................................................................... 24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 27 学圣人局量..................................................................................................................................... 29 豫诚堂家训..................................................................................................................................... 32

【注】下学梯航:给初学的人指引方向

下学梯航叙

道犹路也,止此一理,天地人神所共由,故曰道。

【译文】天道就像路一样,只有这一种道理,是天地人神都要经过的地方,所以才叫

做道。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天理而已。

【译文】人和禽兽只有一点点的不同,不过是天理罢了 全之则人,无之则物。

【译文】保全了这一点不同就是人,丢弃了这一点不同就只是一粒沙尘。 几希者皆圣人,则圣人亦只全乎所以为人焉尔。

【译文】这很少的保全了这部分的人都是圣人,那么圣人也只是保全了(身为人的品

性)因此才是人这样而已。

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心,困勉成功则一。

【译文】孔夫子说:人是天地的中心,在穷困中勤勉努力最终成功则是(因为)用心

专一。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孟子说:人都可以成为尧(yao,二声)舜。

未尝谓道必择人而为。

【译文】从来没有说过天道一定要根据人的不同而运行的不同

即德至圣人,亦生人之恒事,磻溪钓叟、版筑佣工,即终于匹夫,岂非圣贤?

【译文】修行德行到圣人的地步,也会做出一般人做的事,在磻(pan,一声)溪钓鱼的老叟,刻板造房的工人,即使最终还是平常人,难道不是圣贤吗?

1

前人误解大德受命,致人不敢为圣,其将安于下愚而后可。

【译文】以前的人误解美好令人敬仰的美德都是天赋予的,导致人们不敢做圣人,他们就会安于很愚昧的状态这样以后慢慢的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向圣人学习)

夫圣人者,人伦之至耳。

【译文】圣人,是人伦的最高点。

人不能外五伦而生,安得不师圣人之敦伦?

【译文】人不能在伦常之外生存,怎么能不学习圣人谨守伦理道德呢?

今圣人在上,百度维新,陶淑天下,无非欲其不愧为人;而惮于自修,甘于暴弃,则以言圣人者多失之太高,不知圣与人同,但力行中庸之道也。

【译文】现在圣人上,多次维护新事物,用良好的品德情操训教天下,无非就是想要人们不愧为人,而有人却害怕自我修炼,甘于暴戾的一面和沉沦堕落,(责备他们的时候)就用所谓的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来搪塞),却不知道圣人和人是一样的,但是却坚定的去做符合中庸之道的事罢了。

中庸之道,至平至常,亦至神至奇,惟其神奇卽在平常之中,所以为中庸。

【译文】中庸的道,是最平常的了,但是也是最神奇的,只是它的神奇就隐藏在平常当中,所以叫做中庸。

愚老矣,及门多有问难者,酬答维艰,不得已命儿子松文、椅文等,书愚管见,以告来者。

【译文】我已经老了,但是到家里来的确有很多求教的人,应付解答的很艰难,不得不让儿子松文,椅文等,将我的浅陋的见地写下来,用来告诉来(求教)的人。

chúráo

一家之私言,垂老之愚见,不堪为君子告也。聊代刍荛,原其心而恕其妄,幸甚!幸甚!

【译文】(这只是)一家之言,快要老去的人的浅陋的观点,不值得告诉君子之人。勉强代替粗俗鄙见(刍(chu,二声)荛(rao,二声):割草打柴),(希望能)原谅我的初心,宽恕我的狂妄。高兴啊,高兴啊。

2

道光三十年 岁在庚戌重九日 双流止唐刘沅书 时年八十有三

【译文】道光三十年(1850年:这一年道光驾崩,为道光最后一年),是庚午年,9月九日,四川双流人刘止唐六浣书 当时八十三岁。

3

下学梯航

天理良心

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心之良,即所云天命之谓性也。

【译文】上天的道理,人得到了就叫做心中善良的本质,也就是所说的“天命就是性情而已”。

性字从忄从生,是人得天中正之心。

【译文】性字是依附着竖心旁依附着生,(意思)是人得到了上天中正的心。

天之理卽天之心,太极也,诚也,人得此理为性;万物皆天所生,而人独得天中正之理故曰德。

【译文】天理就是上天的中正心,是太极,是诚,人得到了就叫做性情;万物都是由天所生,而单单人得到了上天最根本的道理因此叫做德行。

未生以前得诸天者曰明德,既生以后七情扰而嗜欲纷,非复受中之本然矣。

【译文】出生以前先天得到的就叫做明德,从生下来以后受七情纷扰而欲望也越来越多,不再是接受上天之理那种人本来的样子了。

复性而全其所得之理亦曰德,以其为天地生生之本,于人为万理从出之原,如木果之有仁,故曰仁。

【译文】恢复本性而明白了所有上天之理也叫做德,因为这是天地衍生万物的根本,对于人来说就是一切道理的源泉,就像坚果有果仁一样,因此叫做仁。

诚者实有此理,乃实可以为人也。道如大路,人所共由,故天理良心,人人所有。

【译文】如果确实拥有天之理的话,那么的确是做人的凭借。道就像一条大路一样,是人都要走的,所以天理良心,每一个人都有。

4

圣人止是全此四字,遂与天通,本四字而行之,则合天理矣。

【译文】圣人仅仅是保全了这四个字,就与天相通,按照这四个字来做,就合乎天理了。

但恐其或过或不及,节之文之曰礼,无过无不及,行之恰得其宜曰义,智者知之真,信者行之诚且久,故五常止此天理良心四字。

【译文】但是害怕有人做得太过或者做得不够,节制的行使它适当的行使它就叫做礼,没有超过也没有不及,做的恰到好处就叫做义,智慧的人真正地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它的人会诚心去做并且做的长久,因此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就落在天理良心这四个字上面。

天理良心,人人知之,不能行之。岂无良哉?

【译文】天理良心,每个人都知道它,(却)不能实行。难道不是没有良心吗?

父师之教不端,见闻习染误之也。今撮其存天理之意于左。

【译文】父亲老师教育的不正派,所看见的听见的习染耽误了他。现在摘要选取天理

犹存的意思如下。

5

静存

心浮也,而使之沉;心显也,而使之潜。

【译文】心浮躁的时候,要让心沉下来,心外显的时候(只自己卖弄的时候),要让心潜藏。

沉潜二字,即收心之法也。

【译文】沉和潜这两个字,就是收心的方法。

《中庸》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译文】《中庸》中讲到:(心)潜的状态虽然是屈服,但是也显示出明理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人所不见。

【译文】君子到不了的地方,(也是)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人所不见之地,非宥密乎?洗心退藏于密,知止而后有定矣。

【译文】人看不见的地方,难道不能宽恕隐秘的事吗?洗心革面(把自己的罪恶的部分)退藏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知道停止(不去窥探自己的丑恶之处)这之后就会有定力。

孔子曰为仁,孟子曰养气,存心养性,《大学》止至善也,《中庸》致中也,皆在其中。

【译文】孔夫子(把这个)叫做仁,孟子叫做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大学》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庸,都在这个里面。

盖静者动之本,静而后知其动,致中乃能致和。

【译文】原因就在于静是动的根本,静心以后才懂得怎样动,达到中庸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不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放而不知,即克治亦不能强制也。

6

【译文】不这样的话,往来没有规律,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乡,心中散乱却不自知,即便能战胜它也不能强制它。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凡人后天之心皆如是。存其有觉之心,养其虚静之性。非如但养知觉之心者比,愚屡言之矣。

【译文】《易经>中说,人的思想此去彼来,挥之不去”普通人后天塑造的心都是这样,保存有意识的心,涵养他虚怀若谷娴静的性情,并不是仅仅培养自己觉察事物的心的人能够相比的,我多次这样说过。

7

动察

心不可见也,动而着于言行,乃有是非。

【译文】心是看不到的(人心为危,道心为微),心动了并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才有了是非。

其是者美矣,其非者即所谓恶。

【译文】正确的事是美好的,错误的事就是所说的恶了。

恶着于外,其恶易知;恶藏于心,其恶更甚。

【译文】恶直接表现在外面,他的恶容易知道,如果恶藏在心中,那么这种恶就变本加厉。

故崇德必先修慝。

【译文】所以敬仰德行一定先要修行去恶的功夫。

一念之起而是焉,扩充之可也;一念之起而非,必克治之于其几之动,而即自觉之,自禁之,不可使其即逝,大学所谓诚意也。

【译文】(心里)善的念头念头起来了,扩充它能够去做的地方;恶的念头起来了,一定要在它刚要动的时候制伏它,而且自己要能觉察到(坏的念头),自己克制住(坏的念头),不可以让它就这样消失了,也就是大学里说的诚意。

然孰是孰非,不先知之,何以能诚意?

【译文】然而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如果不先知道,拿什么来诚意呢?

朱子所以补格物,而特所谓物者,浩无涯涘,则非圣人之本旨也。

【译文】朱子用来补充(关于)格物的书籍,特指的所谓的物,是很空泛的,不是圣人本来的意旨。

孔子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之道如左。

8

【译文】孔夫子说:“不明了善,就不能够让自己心诚。”想要让自己心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下所说。

9

师授

上二条静存动察,先儒亦言之行之,而惜所谓静者,存有觉之心而已,不知圣人洗心宥密之实;所谓动察者,研穷事物之理而已,不知理以心性五伦为要。 【译文】上面说的两条静存和动察,先前的儒者这样说这样做,但是可惜的是所说的

静,只是涵养自己的觉察事物的心而已,却不知道圣人清净自己内心的事实,所说的动察,只是寻求遍事物运行的道理而已,却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是以人心的本性和五轮为要点的。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天下之事,亦安能皆知?

【译文】天下间的事物,不可能穷尽,天下的事情,也怎么能都知道呢?

圣人一以贯之,只是内养其心者极熟,念念无非天理,所谓仁也;外察于理者至精,事事皆合其宜,所谓义也。

【译文】圣人用一件事情来总结万物之事,就是在内很熟练的涵养自己的心神,那么每一个念头就都是天理啦,所说的仁,就是在外界观察事物到最精细的地方,做每件事都做得适当,就是所说的义啦。

仁熟然后义精,义精必由仁熟。

【译文】内心修养好了那么所做的事就会正确了,做的事情正确一定先要内心修养很好。

养浩然之气,由有诸己而充实,渐至化神,非明师不授,非恒诚不几。

【译文】涵养浩然之气,从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表现在行动上,必须是贤明的老师才会传授,必须诚心诚意才不会停止。

知者知其理、践其功,所谓明善者,明此而已。

【译文】知道的人了解它的道理,将自己的功夫用在实践上,所说的明白善的道理,就是明白这一点而已。

明乎一念之非,而百为皆谬,则邪妄杂念所必芟;明乎一动之非,而伦理不洽,则仁敬孝慈所必践。

10

【译文】要了解一个坏的念头,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行为,这就是各种邪念杂念必须要铲除的原因(芟shan,一声),明白一个行为的过错,就会导致伦理的不融洽,这也就是人敬孝慈一定要去做的原因。

凡人莫不有天良。为恶之人,其始不过一念之非、一事之失,因无贤亲师为之作则,为之诏示,故习惯而驰。

【译文】普通人没有丧失天良的。作恶的人,最开始不过是一个念头的错误,一件事情的过失,因为没有贤德的亲人师长以身作则,为他开导教化,所以纵容自己的积习猖狂的原因。

故静存动察之功,有明师指授,则是非得失,观感熏陶,即易明白。

【译文】所以静存动察的功夫,要有明晓事理的老师来指点,那么是非得失,所见所感,就很容易能明白了。

况四子六经,昭昭人寰,圣世规模,炳炳垂训,熟而玩之,力而行之,有何不可入德?

【译文】而且四书六经,已经昭示众人,圣人所在的时代做的模范,炳炳垂训,熟记并且仔细体味,尽力的去做,怎么做不了一个有德行的人呢?

若夫广见闻、慎交游,亦致知之要者,而要无非择别善恶二字。

【译文】至于拓宽见闻,谨慎交友,也是扩充自己的知识所必要的,而这其中的要点无非就是辨别善恶。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三人行必有师。

【译文】看到人好的地方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就要自我反省,每个人身上都一定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夫子二章之言,则致知易矣。外此名物象数、技艺百家,有益于心性伦常者取之,否则弃之。

【译文】按照孔夫子这两段话所说的去做,那么研究事物扩充知识就很容易了。除此之外对于各种事物百家技艺,对身心和伦常有好处的就去学习,否则就要抛弃。

11

夫子所以言学问思辨,有弗学问思辨者,致知不外此四端,非教人尽天下之物知之。奈何不为其易,而为其难哉!

【译文】孔夫子所用来说的学问思辨,对于有没有学问懂不懂思辨的人,扩充知识都不外乎这几点,并不是让人通晓天下所有的事物。为什么不做简单一点的,而去做难的事情呢?

12

改过

人孰无过?但恐安而就之,愧而匿之,则过遂成恶。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错呢?但是就怕安于现状就这样迁就自己,因为羞愧而把错误藏起来,那么过错就成为了恶。

过出无心,改之即为无过,固不待言;即有心之恶,苟豁然醒悟,翻然自责,毅然不再犯,更久久积善,亦可晚盖矣。

【译文】无心犯的过错,改掉它就是没有过错了,这是本就不需要说的道理;即使心中有恶,如果豁然省悟,幡然自责,坚定的不再犯错,更长久的去积累善,那么也可以遮蔽掉过错。

常人惟恐人知己过,是以惮于改之,不知圣人所以为圣人,止是日日改过而已。

【译文】一般人只是害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害怕改错,不知道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就在于每天改错这样而已。

孔子假年学易,始无大过,何况凡人?

【译文】孔子花费很多年来学习周易,才开始不犯错。何况凡人呢?

成汤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把四方百姓的过错全部归咎到自己身上。

【注】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人部落首领。汤建国后,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13

天下之过,且引为己过,而以身之过为讳乎?若不改过,便无学圣根基。戒之!戒之!

【译文】天下的过错,尚且引咎到自己身上,而把自己身上的过错却当作讳莫如深的

事吗? 如果不改错,那么就没有了学习圣人的根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提防!

14

笃行

夫子言以三达德,行五达道,其学之之目,学问思辨笃行。

【译文】孔子说的话靠智仁勇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靠调节五轮来通晓大道。他的学问中最关键的,就是学问思辨笃行了。

【注】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学问思辨,所以致知;笃行,所以行也。

【译文】学问思辨,因此得到知识,笃行,因此去做。

而又曰有弗学云云,以有所弗为者多,盖事物不胜穷,惟切于伦常日用者为要,不可不以五者勉之耳。

【译文】又说有一些东西不需要学,因为不能去做的事很多,原本事物就是无法穷尽的, 只有关乎伦常切乎平日用得到的是关键,不可以不用五轮来勉励自己。

笃之一字,该宏毅二字在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为其任重而道远。任何以重曰仁,道何以远曰死。

【译文】笃这个字,就在弘毅两个字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而道远。责任如何重呢?就是仁了,道怎么远呢?就是到死为止。

自俗人观之,鲜不以为迂矣。不知仁者天理,外天理即非人。

【译文】从世俗来说,很少不认为(曾子)迂腐的。不知道仁就是天理,如果不按天理行事就不叫作人了。

不为仁将不愿为人乎?但为仁之功,非朝夕可了,亦无一息可懈,故须宏毅。

15

【译文】不做仁义的事情就是不愿成为人么?但是行使仁的功夫,不是一两天可以成功的。也没有一息可以懈怠的时候,所以需要弘毅。

宏毅即笃之谓也。人生所以适意者,不过宫室、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圣人亦不离此,而以理节情,不恣嗜欲,久久习为固然,则上承宗庙,下教子孙,不负天地君亲生成之念,内而存养,去人见天,外而省察,改过迁善,至死不渝,斯德成名立矣。

【译文】弘毅就叫做笃了。人生过得舒适也不过是房子,衣服,饮食,男女这四件事,圣人也不过是这样,而用理性来节制情欲,不沉溺于欲望之中,长久的这样就会成为习惯,那么在上传承祖宗,在下教育子孙后代,不辜负天地所生所养,在内存养心性,清净自己看清天理,在外反省观察自己,改过向善,到死都不停止,那么这种德行就修成了名望也会立起来。

达则伊周,穷则孔孟,是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若不自贵其身,而纵其情欲,外于礼义,富贵亦不过豢养形骸,贫贱更形同草木。

【译文】通达的时候就像伊周一样,穷困的时候就像孔孟一样,这样就是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不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在外对于礼仪,富贵来说也不过是养了一副躯骸一样,贫贱的时候就更像草木一样了。

孟子曰:“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哀者,不可不知也。

【译文】孟子说:舍去正路不走,丢掉了最本质的特征而不知道追求,悲哀啊!悲哀的原因,不可不知啊。

夫人生不过宫室、衣食、男女,而仁圣贤人,天必福之,安有饥寒困苦而死者?夷齐之饿,忠孝节义之捐躯,仁也、义也。

【译文】人一辈子不过房室衣食,男女之事,而圣贤的人,上天必定保佑他,哪里有饥寒困苦的死去的人呢?伯夷叔齐的饿死,是忠孝节义的捐躯,是仁义的。

【注】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16

全而受者全而归,与天地日月同休,不为凶祸,然亦不幸遭遇之穷耳,岂仁圣必如此哉?此义不明,将藉为口实,曰为善无益,辨之、慎之。

【译文】保全天性的人大家都向他去学习,他的生命和天地同样旺盛,不做凶祸的事,然而也会不幸遭遇穷困的事,难道说圣贤一定会这样吗?这说不清楚,就会变成人们的借口,说做善事没好处,应该去辨别,谨慎对待。

以上五条,大要已得,惟致知一事,颇难枚举。四子六经,义精而文繁,史传群书,博杂而难辨。

【译文】这上面的五条,大概的要点已经说到了,只有获取知识这一件事,很难举例,四书六经,讲解地很精要难懂,史书传记,有兼有很多善恶的东西难以辨别。

今就世俗共知之言列后,勿以为诞妄肤庸,是者行之,非者革之,即可以进德矣。

【译文】现在根据世俗都知道的言论列在下边,不要认为是无稽之谈,认为对的就去实行,认为错的就坚决革除,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了。

17

孔子四言

非礼勿视

心之精神全在于目,目所视而心即驰,正则天理,邪则禽兽。色欲一事,少年尤易入邪。于美色而视若姊妹,于邪物而视如豺虎,此求放心第一要功。

【译文】心开窍于目,眼睛所见到的就是心系的地方,看正的事物就合乎天理,看邪的东西就是禽兽。色欲这种事情,年轻人特别容易被邪所引诱。对于美色要看做姐妹,对于邪物要看做狼虫虎豹一样,这就是安心的第一件功夫。

非礼勿听

耳通性海,入于耳而乱于心,邪思妄想以成,不待言矣。自天子至庶人,不明义理,为谗邪败德致祸者尤众,故当切戒。

【译文】耳朵和性海相同(肾开窍于耳),耳朵听到了心就会乱,邪恶的不守本分的

年头就会出现,这就不用说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不明白道义天理,被奸邪的言论败坏了德行,因此一定要注意防范。

非礼勿言

言以达其心。凡五伦浃洽,必由恩谊周到;力行仁义,岂不赖言宣畅谐和之? 【译文】人们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但凡五轮融洽的,一定是通过周到合适的恩

情情谊;努力去实践仁义道德,难道不依仗说话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吗?

至于阐道德,述圣谟,解争讼,需言之事尤多。

【译文】至于阐明道德,叙述圣贤的教诲,劝解争讼,需要说话的地方尤其多。

但必平日素有修身之学,烛理之明,始能随事告语,曲尽其义。

【译文】但是一定要平时就通晓修身的道理,明白天理,才能够根据事情来说话,详细的解释其中的大义。

18

常人任心而谈,不知返己自课,不特妄言恶言、败伤伦类者不足观,即自负才能,言行不相顾,亦可羞怍。

【译文】一般人想到那里说到哪里,不知道从自己身上反省修正,不要说狂妄的言论、败坏伦理之类的言论不值一提,即便自持才能,言行不一,也是令人羞耻的。

故夫子屡屡教人慎言,大抵多言不如少言,有言不如无言。非其人而言,非其礼而言,不自责而言,皆非也。

【译文】因此夫子多次教导人们谨慎言论,大致上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不如沉默。背人说话,违背礼节说话,不反省自己说话,都是错误的。

非礼勿动

动兼内外而言。外而一动一静,必准乎理,内而一念之非,必除其根,乃是。

【译文】动要同时从内外来说。外界一动一静,一定要合乎道理,内心一个念头是错误的,一定要除掉恶念的根,才对。

关夫子四言

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人。

心之所存,见于事与言,而必先自其存心慎之,兼上文动静之功在内。好话必以圣言为师,好人则节取之、全取之,该亲师取友三人行章义在内。

【译文】心里想的念头,从所做所说表现出来,而一定要从内心上谨慎,同时要包括上文说的动静的功夫。好话一定要以圣人的言谈为师,好人则要辨择地学习,从所有人身上学习,应该包括三人行的意旨道理。

19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

20

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21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仆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之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2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其心已死,身虽在世,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淫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为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功,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仇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灭,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讬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口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淫,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善恶两途,祸福攸分。

行善福报,作恶祸临。我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23

文昌帝君蕉窗十则

一、戒淫行

未见不可思,当见不可乱,既见不可忆。于处女、寡妇、尼僧尤宜慎。

二、戒恶意

勿藏险心,勿动妄想,勿记仇不释,勿见利而谋,勿见才而嫉。貌慈心狠者尤宜慎。

三、戒口过

勿谈闺阃【1】,勿讦【2】阴私,勿扬人短,勿设雌黄,勿造歌谣,勿毁圣贤。于尊亲死亡者尤宜慎。

【1】闺阃:阃(kun,三声)指妇女内室,闺阃即指私事内事 【2】讦:揭发

四、戒旷功

勿早眠迟起,勿舍己芸人【3】,勿为财奔驰,勿学为无益,勿见异思迁。身在心驰者尤宜慎。

【3】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五、戒废字

勿以旧书裹物糊窗,勿以废文烧茶拭桌,勿涂抹好书,勿滥写门壁,勿嚼诗稿,勿掷文尾【4】。于途间秽中【5】尤宜慎。

【4】文尾:公文一般由文头、正文、文尾三部分组成。勿掷文尾大意应为不要文章写到一半就废弃

24

【5】秽中:不干净的地方

六、敦人伦

父子主恩,尤当喻之以义;君臣主敬,尤当引之以道;兄弟相爱,尤当勉之以正;朋友有信,尤当劝之有成;夫妇相和,尤当敬而有别。

七、净心地

玩【6】古训以惩心,坐静室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却私欲以养心,尤当悟至理以明心。

【6】玩:仔细研磨

八、立人品

敏事慎言,志高身下,胆大心小,救今从古,弃邪归正,思君子之九思

【7】

,畏圣人之三畏【8】,尤当不恤人言,以成人之美。

【7】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8】三畏: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九、慎交游

始终不怠,内外如一,贵贱不二,死生不异,功过相规【9】,化夷惠【10】

而师仲尼,绝奸狂而交中正,尤当立身为万世法。

【9】规:规正,匡正

25

【10】夷惠:伯夷和柳下惠的合称

十、广教化

遇上等人说性理,遇平等人说因果。多刻善书,多讲善行,尤当攻邪崇正以卫吾道。

26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1】,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词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灵。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2】

27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须凭心暗想。

zèn

【3】

?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4】

yōnɡsūn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以上五者,世俗所常见常诵,且易明白。学识浅者,时时熟诵力行,即可入于圣贤之路;即明智之士,贯串百家,雄才绝学,亦必抑然自下,将此书所言,一一返身而求,思其是非,迁善改过,果能有得无失,始可以成己而成人,毋忽视也。愚老惫,为及门与儿辈言之,省口舌之劳,非敢自炫,明者其谅之、恕之。 【1】乖舛(guaīchuǎn):反常,指违背伦常道德

【2】译文:亲近品行恶劣的年轻人,时间长了必定会受他们的牵累;结交规矩稳重的人,到了急难之时就可以依靠他们。

【3】谮(zen,四声)诉:谮,指说别人坏话;诉指倾诉。

【4】译文:一家人和睦相处,即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还是能余下欢笑;该缴纳的赋税早早交完,即使口袋里所剩无几,也会因为没有负担而得到极大的快乐。

28

学圣人局量

大慈悲心

慈悲,仁也;仁,人心也,天理良心也。凡人必有仁,然后念念事事,惟恐不知人好歹;一言一动,惟恐得罪于人。至于忠孝友悌,大伦所在,其不忍一念相欺,不敢一念怠肆,更无待言矣!仁也而曰大慈悲者,由一念以及于念念,由一事以及于事事,俱是此不忍人之心。所谓昆虫草木不可伤,尽其性以尽人性物性,参赞化育,皆以此为根本。

大广大心

广大,谓度量也。古人云:“有大量者,始有大福。”量小者,居心狭隘,见理不明,气质刚躁,止知有己,不知有人,止徒利己,不顾损人,自恃而不服善,自私而不谅人,自小而不容人。能有度量,必自平日反躬自责之人,一言一行,惟恐不合乎理,损伤于人,刻刻检点自己不是,虽外人怒我詈【1】我,十分亏我,多不理他,止是自家反躬自问,问心无愧了,任他无理相加,都全然不理。至于君父大伦所在,以及兄弟朋友,犯而不校,更不待言矣。

大方便心

方便者何?敏于事也,勇于义也。人世相与同居同游,同往来晋接,无非五伦中人。五伦中人,有尊卑大小、贵贱亲疏、贤否远近之不同。如君父母,至尊至亲,竭诚竭力,敬慎服事。君亲而贤,能象其贤;君亲而不贤,匡救谕谏,能干其蛊【2】,做得十分周到,至使其君亲为圣人,忠孝事业,做到无古无今,此臣子分内之事,不足为功。凡事君事亲,十分周到,不得言方便也。此外弟兄朋友,其中亲疏厚薄,贤愚是非,断不能一同而视,事兄爱弟信友,先自家各尽其道,爱之敬之,不欺不苟,久久不变,不管他说我是非,我止尽其心,尽其道,求无愧于我心。若他有事,止要不悖义理,则真心代劳,尽心尽力,委曲成全好事,此便是方便之道也。但事有难易,境有丰啬,时势有常变顺逆不同,虽当方

29

便,也要斟酌义理情事,必不可一概冒昧而行。至于从井救人,危身辱亲尤非。所以古人云:“力量做得来的,尽其力量;力量做不来的,亦必用心周到。”此所言者,谓事情大理所关也。若夫平日检身修德,一言一行,一步一趋,随身方便,其事难以枚举,其功亦简而易行。止要肯留心,不怠不肆,便可处处方便。如行路见一木一石碍脚,恐妨人行,去之;饥寒困苦,一切不佳之事,惟恐人有;饱暖安全,得意之事,惟恐人不周全。一日之内,斗室之间,无处不可方便。此两字实心奉行,仁义二字,都在其中矣。

大清浄心

如何清浄?见财不贪,见色不爱,一念一事,不纵情悖理皆是。止知安分守己,勤职业,修心术,念人生万事,总由天命。天之爱人者,止此天理良心。我念念不失天理良心,事事体贴而行,无论德行道艺,择一合义理者为之。如耕读商贾,专心学习此艺,勤而不懈,俭而不奢,廉而不贪,专而不分,又念念检点,不肯一毫亏损天良。如此无论何事,俱可以谋生度日,此即俗所谓靠天而行也。人心妄想无穷,不可任心行事。止要一生不受饥寒,仰事俯畜,可以粗足,便是第一美境了。至于富贵荣华之人,彼有积累善德,上天方才赐之福禄,我无他积累,如何妄想与他一般?果然存心恬退,时时芟除妄想,则久久习为固然,无论贫贱困苦,都安心住下去了,此乃寻常人刻持私心,勉强学为清浄之法。若夫读书明理之人,能存心养性,履仁蹈义,内而涵养有功,久久鄙俗之见自消,外而动循礼义,久久美恶之情浑忘,则必有静存动察,始终本末之功。圣人非道非义,一介不取予,万钟千驷弗视,由斯道也。此清浄二字,上之则希

【3】

shān

圣希贤,敝屣

天下【4】;中之则有守有为,行藏不苟;下之亦云水心情,无处不可自适。是在人自为之,而自勉之耳。

大柔和心

和者,恩谊浃洽之谓也。以其上而言,修于身者,喜怒哀乐皆中节,是天下之达道也;措诸世者,天下中国如一人,是覆载之宏深也。此和之至者,非圣人不能。以其次而言,五伦之内,各尽其道,各得其所,恩明谊美,情义不相乖离,此和之切要不可无,亦人之所当尽者。再次则不忍为不仁,不敢为不义,小心敬

30

慎,平心静气,惟恐伤人,惟恐偾事,惟恐取祸,谦虚忍让,纵有大不平大不堪之事,大可恨大可诛之人,也置之不问,将自家好胜、好强、刚躁之气,极力柔服下来,故曰柔和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此之谓也。不然,柔之一字,乃不好字面,善柔也、柔奸也、柔弱也、柔佞也、柔靡也,安得而为之?凡人不能忍辱谦让,俱是血气刚强,心情躁暴所致,故柔其气以从理,和其情以同物,然后伦谊可以浃洽,动履可以无灾。

右五言,本佛道书中语,而其义理,实与圣人之道无殊。圣人言行,不外乎此,即四子六经,名贤议论,亦不外乎此。但世人忽而置之,迂而笑之,甚且以为异端而辟之,是以学圣学贤,无从入手。愚尝举以训门人,谓此五言,乃学圣之局量,必先有此五言心思,实行五言义理,然后可以希贤希圣而希天,惜乎遵行者罕。今老矣,不得已书示儿曹,以为一家之授受云尔。

【1】詈:li,三声,责骂

【2】能干其蛊:大意为能够去除君王身上的缺点 【3】希:迎合,文中表示能够学习圣人 【4】敝屣天下:穿着破烂的鞋游历天下

31

豫诚堂家训

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昧良悖理,不得为人;褊心小量,安能合天?得天理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欺堂上父母易,欺头上父母难。一念欺天,即为不孝;一念欺亲,得罪于天。修道以谕【1】亲,尊父母如天地也;尽性而参赞【2】,事天地如父母也。孝在修德,德在修心。移孝可以作忠,只为不欺不肆【3】;静存始能动察,必须无怠无荒。犯了邪淫,便是禽兽;喜欢势利,定成鄙夫。保养作善,即守身诚身之义;知非改过,为希贤希圣之门。人生如梦,修善修福方长;大道难逢,父教师教为本。自心抱愧,说甚夫纲父纲;作事不真,怎样为臣为子?治天下无多术,养教周全;学圣贤有何难,恕道便好。勤职业,修心术,何患饥寒?贪财色,乱人伦,必戕身命。弟兄以仁让为主,正家以夫妇为先。饱暖平安,是为清福;温良恭俭,到处春风。读书要读好书,凡事必宗孔孟;作人要作好人,时刻敬畏神天。善为儿孙积财,莫如积德;多行巧诈害己,安能害人?先代格言甚多,在乎身体;圣人事业何在?必先正心。私欲去而聪明始开,致知故先格物;念头好而是非分明,实践乃为诚意。养心养气,小效亦可延年;成己成人,功夫全在大学。道须深造,功在返求。在上不正其趋,人才从何而出?伦常本于心性,故曰一以贯之。学业骛于浮华,所以万事堕矣!戒之勉之,庶乎不替祖训。

【1】愈:使明白 【2】参赞:参谋;协助 【3】肆:放纵,放肆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