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感染3~4天后,感染部位发红肿胀,肿胀可向周围扩大,但不化脓。伴有感染部位邻近的淋巴结肿大,也有发生败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手部感染肢端坏死的病例。若用青霉素及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类丹毒是一种职业病,许多兽医、牲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人员等都曾经感染过本病。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工作过程中应注意自我防护。发现感染后,应及早用抗生素治疗。

猪 瘟

一、病 性

? 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

? 该病急性型死亡率高;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死亡率变化不定。

? 该病的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和各器官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等表现。 二、病 原

? HCV分为两个血清型:1群包括HCV强毒株和疫苗毒株;2群包括HCV的低毒力毒株。

? HCV和BVDV间有密切的抗原性和血清学关系。猪BVDV的感染率很高,易干扰HCV检测。

? 组织培养法生产的HCV疫苗容易被其他瘟病毒污染;用污染的疫苗免疫母猪后容易造成类似猪瘟的临床表现。

? HCV不同流行株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强毒株: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中等毒力毒株:诱发亚急性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致新生仔猪慢性型或急性型感染,也可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 ? 猪瘟强毒经过多次兔体传代接种,对兔体的毒力增强,形成定型热。可用牛睾丸细胞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的生产。但不能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 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时间取决与含毒的介质。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多种去污剂和常用消毒剂等能使HCV迅速灭活,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三、流行病学

? 本病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生殖道黏膜和皮肤擦伤感染,也可进行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时形成带毒母猪综合征。

? 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易感动物为猪,特别是当年猪或仔猪。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形式转为周期性、波浪性、地区性流行或散发;发病特点上表现为非典型性、温和性、无名高热甚至隐性型感染。

? 用未经处理的屠宰厂下脚料或厨房泔水喂猪,饲养员、阉割员、授精员、防疫员和兽医等使用污染的器械、药品、用具等,未经充分致弱的活毒疫苗等都可传播HCV。 ? 带毒猪、猪肉和猪肉制品流动可造成远距离传播到无HC的国家和地区。

?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

四、临床症状

? 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5种病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

?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次发生的猪场。多发生于新生仔猪。

? 潜伏期短,一般为2~3d,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42℃以上,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未梢、耳尖和结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卧地不起,很快死亡。

? 病程一般不超过5d,死亡率为90%~100%。 ? 急性型潜伏期3~5天,稽留热型。

? 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眼有多量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

? 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等部位皮下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 病猪初期排出干粪球,后出现腹泻,排出灰白色、恶臭稀粪。急性型最为常见。

? 死亡率一般在50%~60%之间。

? 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 ?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潜伏期1~2周,体温升高1~2℃。 ? 后期病猪消瘦,运动失调,常因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一般为30%~40%。

? 病程3周以上,不死者常转为慢性型。

? 慢性型多见于常年具有猪瘟流行的猪场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 病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全身衰弱,嗜睡,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部分病猪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病程至少1个月以上。 ? 病猪预后不良,不死者常成为僵猪,导致残次增多。 ? 死亡率一般10%~30%。

? 持续感染型多见于有猪瘟流行病史的猪场。持续性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猪瘟病型。 ? 感染猪本身无任何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和排毒,并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母猪流产,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弱仔以及颤抖的仔猪或外表健康的仔猪。

? 经胎盘垂直感染的发病仔猪,临床症状似急性型,死亡率50%左右。 五、病理变化

? 急性型呈出血、败血性变化,全身性出血点。 ? 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腘肌淋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外表呈紫褐色,切面为大理石样。 ? 肾脏土黄色,表面有针尖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严重时有出血斑,成为麻雀卵肾。肾盂乳头出血。 ? 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 脾脏边缘出现楔形或三角形黑红色出血性梗死灶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

? 肠黏膜出血,呈出血性肠炎变化。慢性型猪瘟盲肠特别是回盲瓣处和结肠坏死并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灰色钮扣状溃疡。 ? 喉头有针尖状出血点。

? 脑出血,有血管套现象,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六、诊 断

?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诊。

? 注意:当仔猪有衰弱、寒颤、痉挛、发育不良等现象时应怀疑母猪携带猪瘟病毒。

? 由于先天性感染BVD病毒的猪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CSF区分不开,所以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 免疫酶染色试验 ?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动物试验

? HC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国际贸易指定方法)

? 复合捕获-阻断(CTB)ELISA(国际贸易指定方法) ? 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国际贸易指定方法) ? 白细胞数量:正常7000-9000,减少为5000以下。 ? 白细胞百分数:

正常时淋巴细胞30-40%,嗜中性白细胞50-70% 异常时淋巴细胞50-70%,嗜中性白细胞30-40 七、鉴别诊断

? 猪副伤寒 ? 弓形体病 ? 伪狂犬病 ? 猪丹毒病 ? 链球菌病 八、防 制

? 应从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 猪瘟防制的关键是定期进行种猪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带毒猪;即从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开始,逐头检测以确保种群中无带毒猪存在。

? 目前各国HC防制方法归纳为以扑杀为主或免疫接种为主的控制措施。

? 疫苗注射:流行严重地区或猪场仔猪超前免疫+60日龄加强免疫;一般地区或猪场仔猪20日龄免疫+60日龄加强免疫;母猪配种前免疫。公猪每年免疫2次。

? 治疗采用高免血清。母猪或肥猪高免后采血。国际不允许治疗。

? 全场猪群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 ? 消毒可采用火碱、漂白粉等。 九、非典型性猪瘟

? 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不明显、不典型。 ? 母猪空怀、早产、死产和弱胎,形成繁殖障碍。 新生仔猪振颤、弱胎、活力不强或死亡。

? 仔猪呈现非典型猪瘟症状。 非典型性猪瘟形成原因

? 毒力问题

? 疫苗种类和质量问题 ? 疫苗的运输与保管

? 疫苗的冻干问题:研制耐热的保护剂。

? 疫苗的注射剂量:1倍剂量不能保护强毒的攻击,多采用4倍剂量。

? 免疫程序问题:

? 母猪免疫力问题:母猪免疫力低下,不能保护仔猪。 ? 母猪的隐性带毒导致仔猪的垂直感染。 ? 混合感染产生的干扰:伪狂犬病。 ? 同属病原的干扰

? 其他疫苗的干扰:CSF与PR之间的干扰 预防猪瘟应采取的措施

? 认购疫苗的种类以猪瘟兔化毒苗最好。

? 抓好冷链系统,作好疫苗的运输与保管工作。 ?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采用超前免疫方法。

? 检测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力低下的母猪应淘汰。 ? 注意区别诊断。

? 研究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质粒疫苗。 ? 培养抗猪瘟的优良品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