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3~4天后,感染部位发红肿胀,肿胀可向周围扩大,但不化脓。伴有感染部位邻近的淋巴结肿大,也有发生败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手部感染肢端坏死的病例。若用青霉素及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类丹毒是一种职业病,许多兽医、牲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人员等都曾经感染过本病。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工作过程中应注意自我防护。发现感染后,应及早用抗生素治疗。
猪 瘟
一、病 性
? 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
? 该病急性型死亡率高;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死亡率变化不定。
? 该病的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和各器官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等表现。 二、病 原
? HCV分为两个血清型:1群包括HCV强毒株和疫苗毒株;2群包括HCV的低毒力毒株。
? HCV和BVDV间有密切的抗原性和血清学关系。猪BVDV的感染率很高,易干扰HCV检测。
? 组织培养法生产的HCV疫苗容易被其他瘟病毒污染;用污染的疫苗免疫母猪后容易造成类似猪瘟的临床表现。
? HCV不同流行株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强毒株: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中等毒力毒株:诱发亚急性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致新生仔猪慢性型或急性型感染,也可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 ? 猪瘟强毒经过多次兔体传代接种,对兔体的毒力增强,形成定型热。可用牛睾丸细胞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的生产。但不能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 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时间取决与含毒的介质。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多种去污剂和常用消毒剂等能使HCV迅速灭活,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三、流行病学
? 本病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生殖道黏膜和皮肤擦伤感染,也可进行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时形成带毒母猪综合征。
? 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易感动物为猪,特别是当年猪或仔猪。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形式转为周期性、波浪性、地区性流行或散发;发病特点上表现为非典型性、温和性、无名高热甚至隐性型感染。
? 用未经处理的屠宰厂下脚料或厨房泔水喂猪,饲养员、阉割员、授精员、防疫员和兽医等使用污染的器械、药品、用具等,未经充分致弱的活毒疫苗等都可传播HCV。 ? 带毒猪、猪肉和猪肉制品流动可造成远距离传播到无HC的国家和地区。
?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
四、临床症状
? 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5种病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
?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次发生的猪场。多发生于新生仔猪。
? 潜伏期短,一般为2~3d,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42℃以上,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未梢、耳尖和结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卧地不起,很快死亡。
? 病程一般不超过5d,死亡率为90%~100%。 ? 急性型潜伏期3~5天,稽留热型。
? 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眼有多量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
? 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等部位皮下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 病猪初期排出干粪球,后出现腹泻,排出灰白色、恶臭稀粪。急性型最为常见。
? 死亡率一般在50%~60%之间。
? 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 ?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潜伏期1~2周,体温升高1~2℃。 ? 后期病猪消瘦,运动失调,常因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一般为30%~40%。
? 病程3周以上,不死者常转为慢性型。
? 慢性型多见于常年具有猪瘟流行的猪场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 病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全身衰弱,嗜睡,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