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源性传染病。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被列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 10. 主要宿主是疫源地的优势种,对鼠疫杆菌具有一定的感受性并能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对疫源地形成和鼠疫杆菌的延续其主要作用。其特征为:①是疫源地的优势种,数量稳定、密度较高;②种群分布广,呈岛状或带状连续性分布;③具有适于寄生蚤生存的结构复杂的洞穴和稳定的洞内小气候,其寄生蚤具有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④具有冬眠或隐性带菌能力,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间形成相互适应关系。 11. ①传染源包括患病的啮齿类动物,以旱獭、黄鼠、砂土鼠、家鼠等是最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和其他型源,但不同临床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②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生物传播,另外还可通过空气飞沫及接触进行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尤以开皇客蚤最为重要,人类的腺鼠疫多数都是通过该蚤传播的;肺鼠疫病人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鼠疫杆菌,人通过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直接患肺鼠疫,人通过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直接患肺鼠疫,能迅速造成人间肺鼠疫的流行。接触传播多与职业有关,如野外猎取旱獭、黄鼠、野兔后剥皮毛时或皮毛加工等过程中,病原体能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造成鼠疫传播;③人群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微量感染即可能发病。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接受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后,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④流行特征: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间鼠疫的地理分布与动物疫源地紧密相联;鼠间鼠疫发生的季节因宿主而不同,源于家鼠鼠疫的人间鼠疫,由于家鼠无冬眠现象,全年皆可发生,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12. 临床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和其他类型鼠疫等,其特征如下:
(1) 腺鼠疫:最常见,好发部位依次腹股沟(约70%)、腋下(约20%)、颈部(约10%),多为单侧。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以病后2-3天为最重。如治疗及时,淋巴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1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常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
(2) 肺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窘迫、发绀、咳嗽、痰为黏液或血性泡沫。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是本病特征之一。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3) 败血症鼠疫:最为凶险。原发很少,多继发与腺鼠疫或肺鼠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血压下降,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病死率极高。 (4) 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熟义、脑膜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
13.①消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因为只要有疫源地的存在,就有可能造成鼠疫流行。②加强过境卫生检疫。③在鼠疫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疫区居民、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有计划地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非疫区人员的医务人员有计划地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非疫区人员在鼠疫菌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④灭蚤及灭鼠。⑤开展安全猎獭工作。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和经常性的鼠间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工作,不断完善预防对策和措施。
14.经鼠蚤叮咬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消化道传播。
15.症状消失,血液、分泌物或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每次间隔3天。
16.预防接种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应着连衣裤的防护服,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及防护眼镜,穿长筒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可预防服用四环素、磺胺嘧啶或链霉素。
17、①疑似病例或尸检标本中检出有毒力的鼠疫耶尔森菌,是确诊首例鼠疫患者的唯一依据。 ②首发病例确诊后。患者细菌学检查(涂片或培养)或血清学检查任何一项阳性,可确定诊断。 18.由呼吸道排出的鼠疫耶尔森菌通过飞沫直接经呼吸道传至肺,引起的肺鼠疫,称原发性肺鼠疫。 肺结核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疾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 ) A、风疹 B、肺结核 C、麻风病
D、黑热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