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定义: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和天下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天下小了(以天下为小)。又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以贤知勇。 《礼记·礼运》 甘其食,每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十八章》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书》
形容词用如意动,他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从意思上看,“甘其食”就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就是以其服为美。这也是非常精炼的句法。 形容詞的使動和意動有兩件事情應該注意:
第一、我們衡量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意動)和衡量名詞用如動詞,其標準大致相似。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形容詞一定用如使動或意動(“富之”“輕之”“苦其心志”是使動,“賤之”“甘其食”是意動),因為代詞照例是不被形容詞所修飾的,代詞前面的形容詞只能用如動詞。此外,肯定了賓語之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形容詞用如動詞(“危士臣”是使動,“賢勇知”是意動),等等。
第二、同一個形容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來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賤”字用如意動,因為他不是使之賤的意思;但是《孟子·告子上》“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賤”子則用如使動,因為他是是之賤的意思。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定义: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 不如无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四)名词作状语。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a、有的表示比喻;b、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c、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拿个名次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立而啼”,意思是说像人似的站着苦。其余由此类推。这种用法,修辞的一位非常浓厚。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君,鲁缪公;伋,孔伋) ..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虏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做俘虏(奴隶)来使用。其余由此类推。 第三,表示出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