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0402200曹宁 - 论我国银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外,更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风险的控制和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专业判断来加以解决。

6.非现场审计系统尚未健全,审计信息平台搭建不力 非现场持续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连续地收集、整理被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数据和资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流程进行分析的远程审计程序。它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与现场审计相比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审计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方面的优势。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纷纷将产品创新及业务运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这迫切需要建立具有风险预警能力的非现场审计系统,通过对日常业务数据的检测分析做出风险预报,然后进行现场的稽核检查,使审计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检查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对超越市场一般规律的业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个案现象的非现场审计,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将风险点、风险面及时通报给各分支机构,以引起重视,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既是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银行电子化建设和发展的外部使然。一方面,商业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加之目前各项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大量堆积如山的票据、凭证、报表决定了审计人员依靠传统的手工审计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可能。但我国商业银行审计技术创新不够,关联各业务系统,实现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建立仍需要时日。各行急需将审计权限上收至审计委员会,加大总行和一级分行直接审计的力度,由其调集所属机构的有关业务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确保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

第二节 我国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主要外部困难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影响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组织架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而有效的内部审计则是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健全完善的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部审计。但我国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尚未完全组建成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未被设计为监督机构而与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而是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管理部门,且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在法律制度上存在冲突性。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缺乏权威,导致内审处罚无法严格执行,审计整改率和有效性的提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审计委员会在银行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监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和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关键要素。审计委员会在英美等国家被认为是一项最能够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有效监督机制。然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审计委员会设置问题上需要面对的却是存在严重法理冲突的政府法规。200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而2002年6月,中央银行制定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64条规定监事会应当设立审计委员会。2005年9月22日,银监会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显然,证监会、中央银行、银监会在审计委员会设置问题上并未形成共识,这必然对银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发挥产生严重影响。为了不违反规定,部分已上市的商业银行出现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下都设置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都主导审计委员会的局面,这种制度安排容易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职责交错重复,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及内部治理的效率。[18]

2.审计作用弱化使内部审计业务存在外包的威胁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活动,并非必须在银行组织内部设立,内部审计的设置可以采取:内置(在组织内部设置)、合作内审(内审部门与外部职业服务机构合作)、完全外包(完全聘请外部服务提供者)等方式。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目前采取“内置”方式,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目标责任不清、质量控制标准不明、技术方法落后、信息披露困难、审计理念陈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内部审计难以提供比外部审计更优质的服务,难以成为银行公司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金融和审计的国际化,银行内部审计外包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大。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核心竞争力,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项目,把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外包出去。以下因素促进了内部审计外

33

部化的日益发展:首先,内部审计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职能活动,在时间上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基本符合外包项目的初步条件;其次,外部审计出于控制审计风险的需要,在报表审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企业内部的审查与评价,在长期报表审计实践中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逐渐形成了专业上的相对优势,这使得外部审计参与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可能;再者,近年来外部审计的审计业务面临日益严重的法律诉讼危机、同业低价竞争危机,由审计业务收费带来的收入持续降低,非审计服务的收费甚至成为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主要来源,外部审计被迫将业务转向内部审计外包和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最后,管理者或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或为了影响报表审计的意见类型,或为了诱使外部审计降低审计收费,越来越倾向于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客观上使得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管理者面前展开激烈的业务竞争,动摇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威胁内部审计的职业生存。在这种危机面前,内部审计如果不能为整个组织提供风险方面的咨询与保证服务,积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就不能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减弱外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与扩展其职业生存空间。

3.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 由于我国金融业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虽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已于2006年7月1日实行,但各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细则尚未出台,既无对审计流程明确的规定,也无对风险评估模型的量化评估,各商业银行的内审工作成果无法共享。

4.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应用的审计环境不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审计新理念,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独特指向,任何方法的运用也均有其必备条件,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视不同的具体对象及审计环境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依不同的审计层次及审计目标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来看,要从宏观、微观不同层面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其先决条件是必须充分了解被审单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信息不对称就易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虽然我国银行信息技术起步较早,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与程序为数据采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银行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结算业务操作及其内部控制等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我国银行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的量化模型,行业的信息资料库难以建立,其错报风险难以评估,使审计人员局限于更多的运用审阅法、复核法等传统查账方法。

5.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机制仍存在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金融产权的多元化必然要求银行加大对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公司风险管理等信息的公开披露程度,这必然涉及外部审计的问题,使商业银行审计呈现出审计主体多元化趋势。中国证监会早在2001年底就要求在证券市场筹资上市的商业银行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即:财务报告不仅需要经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还需要提供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期补充财务报告。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协调,成为银行内部审计的一个新挑战。然而,现实中的银行内部审计由于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尚未能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与交流、制约与竞争。内部审计既不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必要的服务,也没有来自于外部同行的监督,更缺少外部专家支持系统的指导。使内部审计缺少战略性、长远性,缺少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从根本上影响了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后劲。

第三节 对策

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经营规模不一样,因而内部审计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致,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导向审计应处于主导地位。在把重点放在风险审计的同时,也要进行内控制度评审和有重点地进行账项审计,既帮助银行回避风险,又帮助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查找差错和舞弊。当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建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仍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困难,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覆盖度。只有从体制、人才、技术、流程、管理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具体对策,才能提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效果。

34

一、体制对策: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内审质量

一是建立垂直的银行内部审计组织体系。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步伐的加快,委托代理关系将进一步梳理,公司治理结构也必然趋于完善。在总行董事会领导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分支机构直接向总行审委会负责,可以从领导体制上保证内审的权威性,使其处于独立、权威和超脱的地位。[19]

二是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伴随金融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提高及电子化、网络化在银行业务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制订中长期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学等方式,接受专业机构的外部培训和银行的内部培训,或采用在不同业务部门内轮岗的方式,不断充实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需完善审计人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使之协调运作,相互促进,提高审计队伍综合整体素质,打造审计精品。

三是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内审质量控制制度,全方位地控制、考核和评价内审工作的组织实施水平,促进内审人员客观、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

(1)实行内审项目责任制。具体分解和全面明确内审部门负责人、内审项目组长、主查人、其他内审人员在每一个内审项目中的内审任务和职责。(2)强化内审质量考核机制。内审部门负责人对辖内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质量要定期开展检查监督,考核内容包括内审工作量和覆盖面、已反映和处理问题占查出问题的比例、内审决定落实率和内审建议采纳率,从而绷紧每一个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内审质量意识,真正做到“事实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整改不落实不放过”。(3)实施内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对内审人员因责任心不强、程序不合法、检查不客观、纪律不严明等原因导致应该检查出来的重大问题没有检查出来或发现重大问题后隐瞒不报的,要严格追究其个人的内审责任。(4)建立内审奖励机制,对内审工作业绩突出的内审人员从精神、经济、职称、职务诸方面进行奖励,激励每位内审人员不断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忠实、高效地履行内审职责。

二、技术对策:革新审计技术,拓展审计领域

一是引入自动控制理念,革新内审手段。业务部门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应当在各个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预留“计算机控制”的设置,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控制的“自动化、计算机化”,实现风险的事前、事中防范,以减少审计监督的强度,避免道德风险。审计部门则应当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审计软件,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比重。[20]一方面,通过开发和利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状况评价、业务数据分析及标准化的审计底稿等专门的审计软件,使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审计操作实现自动化,提高现场审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行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监督的有效结合,实施对审计对象的连续、动态监控,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及时性。

强化非现场审计手段,可使现场审计有的放矢,缩短现场审计时间,也可达到节约审计成本,增强风险预警能力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内审风险管理规范中应提出构建和改善公用审计信息平台的要求,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将风险点、风险面实时通报给各分支机构,从而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如贷款风险分类是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内容之一,审计工作可以依据连续和完整的信贷档案资料,通过监控分析,对商业银行贷款分类方法、程序及结果作出评价,使动态的审计监督与动态的信贷管理紧密结合,实时反映贷款风险情况和信贷管理水平,有效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二是拓展审计领域,突出审计重点。随着金融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银行往往根据市场情况设计出更加全面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如电话银行、家居理财、投资银行、网上银行、信息咨询、投资评估、财务顾问等。内部审计的范围也随之更加广泛,其职能作用也相应拓展。这就需要不断追踪全行业务经营的风险点,实施能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风险监控。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业务、金融创新业务、海外分支机构的审计任务迫在眉睫,也给银行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5

三、人才对策:更新审计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是在审计观念上,要积极树立顾问咨询的审计理念。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核心是,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其精髓则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对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其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应该抱着帮、促、服务的观念,积极地帮助被审计对象分析差错和不合规产生的原因,提供整改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及时反馈被审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促进问题的协调和解决。这样才能使被审计对象乐于接受审计结果,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管理,落实整改,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果。(2)平时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现行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的运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进行督导和推动,参与到管理中去,以此来体现内部审计的效果。

二是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三是在审计模式上,采取解决问题导向型的审计方式。即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部门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审计报告。其中,反映重大审计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总结报告呈现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审计建议报告则直接送给部门经理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改进问题。内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可以改善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高公司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四是在审计成果运用上,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良好机会。实践证明,审计报告中所提问题是否受到重视,所提建议能否付诸实施,直接取决于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而公司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又与审计报告的吸引力。即审计报告的质量和编送艺术有很大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编送审计报告时,应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易于理解和令人印象深刻,审计人员还要注重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阐述情况,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更富建设性服务扩大审计效果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

四、流程对策:梳理审计流程,形成规范运作

一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既要突出风险管理的重点,又要不留盲区,既要增强计划的针对性,又要做到统筹兼顾。首先要善于捕捉热点、围绕焦点,为增强审计有效性打好基础。如信贷资源的配置、信贷准入关及退出关的把握,尤其是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迅速增长,其操作上和管理上是否合规合法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无疑是内审工作需关注重点。其次要善于捕捉隐患点。由于业务发展是动态的,尤其是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而较之的内控制度却显得相对滞后,造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对此,内审工作应善于捕捉这些隐患点作为审计对象,如国际结算是否合规、银行卡操作和管理是否规范,各类代收费制度是否健全等,善于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的不健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单位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

3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