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0402200曹宁 - 论我国银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不同的要素及每个要素所包含的各个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其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指标评分并按不同的权重分别计算出要素得分和汇总出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分,最后依照综合评分的高低对各主体排定次序,做出评价。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建立在对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评价的基础上,因此所选取的指标要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反映目标对象的素质。如对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可以选取资本充足性、资产安全性、流动充足性、收益合理性、管理状况、市场风险等作为风险评价要素或指标类别,针对每一种风险要素具体选取不同的财务或非财务指标。然后,分级确定指标权重;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优值和边际值;确定最优评分、边际评分和最低评分;根据资产规模的相近程度对受评的商业银行进行分组;计算受评对象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实际评分;确定受评对象在同类组中的综合评分。将综合评分为80%-100%的银行确定为正常机构、60%-80%之间确定为有问题、40%-60%之间确定为差、20%-40%之间确定为危机四种机构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案。其难点在于:一是要确定各风险要素及其指标的风险权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主观判断;二是确定最优值与边际值,这需要以大量的行业信息、历史数据的数理统计为基础,并需要不断更新与修改。[17]

审计实践表明,通过对商业银行流动充足性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收益合理性风险、管理状况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总体经营情况趋势等解释变量的分析,可以对银行经营总体风险这一分组变量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据。审计人员运用相关风险变量要素及风险指标,利用从银行数据库中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各风险要素的权重计算,最后汇总计算出总体风险值,并依据风险大小将其划分为不同风险程度的正常、关注、问题、危机四类机构,对不同的机构采取不同程度的审计措施,并为进一步的问题原因查找提供分析线索。

2.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审计模型

该模型按商业银行资产的属性划分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两大类,通过对各类资产的分析、归集,在关注资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筛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点。该模型由全部资产风险模块、具体资产风险模块、问题资产风险模块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法,利用从银行数据库中提取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计算相关风险要素,进行结构、趋势等多种分析,对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业务进行风险评价。

信贷资产风险审计模块将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质量控制性、资产结构性、资产集中性、资产流动性四类风险要素。其中,质量控制性要素对应的风险指标为加权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抵补率、利息回收率;资产结构性要素对应的风险指标为固定资产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流动贷款比率;资产集中性要素对应的风险指标为最大单一客户集中度、前十大客户集中度;资产流动性要素对应的风险指标为存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定期存款比率、流动比率、净拆入资金比率。同时,充分结合信贷资产各业务品种变动趋势分析、余额结构分析、区域投向分析、客户信用等级结构分析、利息回收分布分析结果,判断是否存在信贷风险过度集中、多头贷款、虚假贷款、通过转化掩盖真实贷款质量、贷款流向不合规等问题。

非信贷资产可分为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非信贷生息资产月平均余额与非信贷资产月平均余额的比值来判断,其中非信贷资产=资产总额-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贸易融资。对无息资产风险的分析,主要是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有关无息资产的管理制度、办法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管理情况的分析。此外,对各类垫款、挂账和待清理资产的清收、清理、处置办法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情况也是分析的重点。无息资产的突出风险为主客观原因形成的资产占用或垫款。

3.商业银行负债风险审计模型

该模型是对商业银行的全部负债,包括各项存款、借入资金、发行债券以及结算业务之外的各项负债等,以银行电子数据库中提取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为基础,采用静态与动态,比较与趋势的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对银行的各项负债业务进行风险评价。

利用商业银行负债风险审计模块开展审计分析,具体步骤为:一是对银行的负债总规模以及在其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分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