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新人教版

题型复习(三) 实验题

题型之一 光学实验

1.(2016·福州)小亮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图中反射角是40度.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变小(填“变大”或“变小”).

第1题图 第2题图

2.(2016·岳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均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会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王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甲所示的a、b、c三图,根据图中所示现象,可以得到的信息或初步结论是:

(1)结论一: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2)结论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填“越大”或“越小”). (3)比较图c和图b可得结论:对光的折射能力较强的是玻璃(填“水”或“玻璃”).

(4)根据已给出三个图的信息,在图乙中画出:光以32°的入射角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要求在图上标出折射角及其度数)

解:

4.(2016·镇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 15

(1)如图1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0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10.0__cm.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 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红光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 cm和22 cm,与理论像距20 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6.(2016·大连)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 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暗(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 / 15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物距u/cm 物高h1/cm 像距v/cm 像高h2/cm 1 相同 相同 4.0 2.0 2 8.0 4.1 3 12.0 6.0 4 16.0 8.0 5 20.0 9.9 6 24.0 12.0 解: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 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形成暗室,使成像更清晰; 不足:像高不方便测量.

题型之二 热学实验

1.(2016·葫芦岛)小红和小兰分别进行了探究“水的凝固”和“水的沸腾”两个实验.

(1)探究“水凝固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如图甲所示,小红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水,并固定一支温度计,将其放入冰箱中,每隔4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绘制出了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 / 15

①由图象可知,水的凝固点是0__℃.

②物质第16 min时的内能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8 min时的内能. ③图象中,水凝固前和凝固后降温快慢不同,其原因是:固态的比热容小于液态的比热容.

(2)小兰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图丁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当时的大气压低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小红认为CD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2.(2016·兰州)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将试管放入完全相同的盛水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实验采用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使溶液A、B均匀受热. (2)在试管中装入液体A、B时,要控制他们的初温和质量相同.

(3)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使液体A、B吸收的热量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加热相同时间后,液体A、B的温度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B(填“A”或“B”)的比热容较大.

3.(2016·三明)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某同学提出问题: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与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同学决定通过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得到结论.

(1)要完成实验,除了选择水、烧杯、量筒、火柴、酒精灯、石棉网和铁架台外,还必需的两种器材是温度计和停表.

(2)请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

水加热至沸腾所需 实验次数 1 2 3 4 水的体积V/mL 要的时间t/min (3)小组同学将实验测得的数据描绘成了如图所示的t-V图象,分析图象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与水的体积成正比.

4 /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