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实验十四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重要程度:★★☆☆☆]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 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类型、条件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1)酵母菌培养 目的 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2)振荡培养基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经染色后选取(3)观察并计数―→ 若干视野进行观察和计数,测定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平均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规律 易错警示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数量/个 1 2 3 4 5 6 ……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1.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 观察。
2. 某小组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
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Ⅰ 10 10 Ⅱ 5 5 Ⅲ 10 5 Ⅳ 5 10
( )
B.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⑤⑥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 B
解析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