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

班固 东汉扶风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汉书》、《两都赋》。 《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因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班固创造了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汉书》开创了正史体例,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创了目录学,确立了书志体,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该书共21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书。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也称“乐府”。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汉乐府 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

(《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作品。《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魏晋南北朝】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蔡琰 约公元177年—?,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曹操 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死后由其子追尊为魏武帝。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著有诗歌《梁父吟》

散文《出师表》

曹丕 公元187年—226年,字子桓。魏朝的开国皇帝,魏文帝,曹操次子。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代表作有《燕歌行》。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在建安后期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而得以保存下来。《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艺批评理论专著。

曹植 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曹丕弟。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洛神赋》是他辞赋中的杰出作品。

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的七位才俊。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建安七子的前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中: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很好。徐斡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阮籍 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世称“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嵇康 公元223年—263年,字叔夜。晋代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留下的“广陵绝响”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左思 约公元250年—305年,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文选》和《玉台新咏》所收的部分诗赋。

陈寿 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三国志》 这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

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王羲之 公元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有“书圣”之称。任过会稽内史,右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

陶渊明 约公元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令,亦称为“陶彭泽”。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谢灵运 公元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

干宝 ?—公元336年,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搜神记》 干宝著。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博物志》 由西晋张华编撰。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实为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为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

陆机 文学家、。其《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重要著作,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