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研究的结果
哲学对科学成果的反思,不是哲学对科学成果作为再认识、再思想的对象。科学也总是把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再认识、再思想的对象,揭露已有的科学成果和新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自身存在的矛盾,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①反思、批判科学的世界图景、科学思维方式、科学价值规范。
哲学是在思存关系问题反思科学成果,提示和阐发它所蕴含的变革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哲学意义,使整个人类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发生改变,实现哲学对科学超越,哲学的自我超越。
古代科学描述的是一个流变的世界图景,缺乏理论解释能力;18世纪近代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搜集材料事实,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证知识;19世纪,科学作为思想体系时代,整理材料,它以各种完备概念系统提供科学世界图景。20世纪,规律表述为趋势、大数定律。现代科学趋势,科学整体化和专门化。最兴盛发达科学是:横向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由此构成了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学、自主理论、耗散结构。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个别世界图景,变成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图景。
宋健主编《干部现代科技读本》,现代科学从单义性走到多义性,从精确性走向模糊性,从准确性走到不确定性,从线性走到非线性。展现给我们现代科技世界图景,它虽然是秩序井然,但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图景。结论:理论思维的历史性。比如说,康德哲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哲学表达。
②反思科学成果隐含着的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概念框架(概念自我理解和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概念框架创新的构建)、解释原则(更新,在库恩理论中说明)、认识成分(方面、环节是活生生、多方面、相互理解,人类认识的阶梯、支撑点)。
③反思科学的划时代发现,对科学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认识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划时代发现,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各门科学都试图运用这种认识成分(或认识方法、认识方式)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哲学家们也试图这种被科学家普遍运用的认识成分去重构关于理论思维前提的哲学理论,使整个人类对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对哲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正面效应(提供了崭新的认识成分以此构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负面效应(片面夸大,理解为延伸、变形关系,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3、科学发展的逻辑
人类认识发展史最集中的、最精炼的、最深刻的表现在科学自身的发展史。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就是也就是在高级层次上反思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①反思科学问题历史更迭
卡尔 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古代哲学,离开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直接断言世界1;近代哲学,世界2对世界1关系出发,反思思存关系;现代哲学,以世界3为中介,反思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
卡尔 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理论。
波普反对常识化理解科学:观察、实验搜集事实得出单称命题—>再通过归纳推理方式,得出全称命题(关于经验和实验对象的普遍原理)—>经过演绎推理,对经验对象作出解释,对未知经验对象作出理论预见。
科学发展的模式:P1(提出问题)-TT(问题的试探性理论=假说)-EE(对试探性理论的检验)-P2(提出新的理论)。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以往科学给我们的问题。
②反思科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潮)
托马斯 库恩的“科学范式”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型:前科学(科学反思形成过程)—>常规科学(确认了某种成熟的科学范式)—>科学危机(既有的科学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抛弃旧范式与接受新范式)—>常规科学(新范式确立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库恩的范式概念与科学家集团这个概念互为解释的,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信奉或遵循的信念和规则;科学共同体则是由于信奉或遵守某些最基本的信念与规则而形成的科学家集团。科学范式是一套解释原则-隐含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的假定。它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反叛。
拉卡托斯,也被称为历史主义(波普继承),或精致的证伪主义(库恩继承),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