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

(二)反思的发展 1、反思与时代

①古代:爱智慧时代。人的经验反思,走出两条路:原子论、理念论。最终统一为唯心论,他们寻求万物的统一,必然逻辑的统一理念。

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由理念统一,必然走向信仰。哲学成为宗教婢女, ③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 ④17世纪:理性时代

统称为理性时代(用理性信仰代替了上帝)

⑤18世纪:启蒙时代 近代哲学是上帝人化过程,发现人的过程 ⑥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

⑦20世纪:分析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转向:语言、生存论、实践转向。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哲学。

⑧21世纪:体验的时代 2、反思与本体

反思的发展反映哲学在各个不同时代水平上对本体的反思。本体就是什么何以可能?重要的是何以可能的解释、根据。 ①古代:追问万物何以可能?不是世界何以可能。古代人面对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追问万物的始基、本原。古代本体发展两个思路:具体物质(原子)本体、理念本体论

②中世纪:世界何以可能(包括人在内)?理念本体合乎逻辑的变成上帝本体论。最终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

③近代:人何以可能?=启蒙何以可能?(17世纪,把理性视为一种真理的容器) 18世纪(理性能力,获得真理能力) ④德国古典:自由何以可能(19世纪,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真善美何以可能)。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法国的革命德国的理论。

⑤马克思: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实践本体论(推荐书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3、反思与经验

人最基本掌握世界方式是经验。反思经验:人类形成了超验的存在。反思超验:形成先验的存在。反思先验(构成现代哲学):科学主义思潮(诉诸于实验->批判狂妄的理性—>诉诸于科学)、人本本主义思潮(体验->批判冷酷的理性->诉诸于文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抽象的理性->诉诸于人类历史)

古代哲学,反思经验,人类形成了超验的存在的知识。类概念解释经验对象;近代哲学就是反思超验,形成经验论、唯理论,可靠知识何以可能。德国古典哲学,获得了一个根本性的理解,反思超验就是反思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康德回答先天综合判断);20世纪现代哲学,反思先验,都是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为起点的。科学主义批判黑格尔无人身狂妄理性、要求一种谦虚的理性,以科学限制哲学、改造哲学,变成科学哲学;人本主义批判黑格尔冷酷的理性,用丰富的人性代替冷酷的理性,也就是用文化的多样性代替哲学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黑格尔无人身理性—抽象的理性,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抽象理性,实践理性本质上是人的历史活动。

4、反思与表征

哲学用以表征它自己的时代精神,用以表征那个何以可能根据的、本体的历史性的哲学命题。

第三章 超越常识

哲学反思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就是对常识的反思。 一、解析常识

1、常识的含义:普通、平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

2、种类,知识分为两类:①经验性常识(知识)②超验性的理论(知识)。 经验性常识(知识)包括:生活常识、自然常识、政治常识。规范我们的生活。

3、常识特征: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囿于经验,依附于经验。常识以共同经验为内容的知识,每个时代常识蕴含科学和哲学。常识不允许你超越常识,否则被认为是疯子、离经叛道,;哲学首先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常识,并且超越常识,才能创新。

4、常识的作用: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在经验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重复常识、贡献新的常识。在常识概念框架中,人们从经验世界中得到了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最普遍的情感相互的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了最直接的相互协调。它同样规范着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对于我们人有生存意义和价值,常识就像动物的保护色。但习惯(常识)是历史的堕力,所以我们要反思。

二、常识、科学和哲学 1、三种不同的概念框架

概念既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构建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个人的自我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是在特定概念框架中获得概念之间相互理解和每一个概念的自我理解。人们往往忽略人类把握世界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概念框架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性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水平,是指各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在自身的演化与发展中所达到的不同水平,即各种性质的概念框架都表现为特定水平的概念框架。

举例,“真理”,常识经验对象是否存在,是表象与经验对象的符合,描述问题;科学之真,解决不仅是存在与否,而是思想认识与经验对象相符,是解释的对不对问题,是思维的规定与存在规定统一问题,对表象的超越。哲学之真,两个尺度(任何物种尺度和人的自身的尺度)的统一,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不仅回答实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而是回答应然性问题。哲学是必然性与应然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善美统一。

2、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

①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经验的普遍性、共同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人类共同经验构成的,它是一个实然的世界图景。有三个基本特征:给予性的(直观性);凝固性的(以共同经验历史性遗传为中介);非批判性的。表达是描述式的。

②科学的世界图景:是一个概念化、符号化的、逻辑的、系统化的世界图景。它是一个解释性的世界图景,超越经验的世界图景,是一个必然性的世界图景。从概念内涵把握世界。

③哲学的世界图景:它是一个以必然性为前提的应然性的世界。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图景。给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虚拟的世界。

3、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①常识的思维方式是表象的、直观的;它的思维公式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两极对立、互不相容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观的、给予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经验和经验的客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稳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概念的、知性的;科学是将复杂的东西所求解到的简单东西,给予一种必然性的回答。哲学是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给予你一种辩证的智慧。

③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的、辩证的。形而上学第一种意义,就是哲学。《易经系辞》“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上者为之器”。形而上学第二种意义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所批判:“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思维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开来,把本来运动的东西使它僵化了、粗糙化了”。恩格斯批判: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余都是鬼话”。查尔莫斯:“人类始于迷茫,而终于更高的迷茫”。

辩证法是概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是在概念内容变化和矛盾关系中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矛盾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相矛盾的应然的图景。老百姓批判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恩格斯说:“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用来及时搪塞一下的语录、词汇。”还说“常识在日常应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惊人的变故,”在这里除了使用辩证思维以外,别无他法。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是发现矛盾、揭示矛盾。辩证法和反思密不可分。哲学构成给我们一个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应然世界图景。

4、三种不同的价值规范

常识规范是一种箴言式的规范;科学规范是一种逻辑性的规范;哲学是一种智慧式的规范,示范生活的哲学。冯友兰: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哲学不是一种必然性的知识,而是把握一种必要的“张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是一种研究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三、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1、延伸、变形、超越

哲学不是对常识的延伸和变形,它是对常识的超越。反对将哲学常识化倾向和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 ①素朴的实在论(观世界)与哲学世界观(人与世界关系) 世界观问题 ②直观的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与能动的反映论(实践反映论) 认识论问题 ③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思维)与唯物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辩证法问题

朴素辩证法是在感觉确定性理解辩证法,而不是在关系中理解辩证法,最终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马克思:“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当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暂时经过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中去理解,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恩格斯:辩证法把事物一切理解为过程。

④实证历史观与唯物辩证历史观 历史观问题

唯物辩证历史观解决一系列二律背反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互动关系矛盾等问题。不是历史的实证知识。 2、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非日常生活的日常化,包括:日常生活的科学化,日常消遣的文化化,日常交往的社会化,日常行为的法制化,以及农村生活的城市化。

3、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我们不否定哲学的常识化,而是反对用常识去看待哲学。哲学常识化使人们用哲学去澄清常识、变革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哲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普遍遵循的常识。(本人有些疑问,哲学超越经验,非常识化的,此处常识化绝非指的是前述定义的常识观念本身)

我们在哲学层面要超越常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健全的常识。我们哲学人常说要“平常心、异常思”,而不要“异常心,平常思”。

第四章 反思科学

一、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㈠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科学和哲学的概念都是对常识概念的超越,主要表现在:常识具有经验性、表象性、有限性和非批判性。依附于经验的常识总是概念围绕表象旋转,是以表象思维方式去把握世界。理论(科学、哲学)是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表象围绕概念旋转,以概念方式创造表象,以理论思维把握世界,是依附于概念的理论思维方式。

1、理论的三重内涵:

① 概念系统: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并提供了超验的世界图景。 ② 思维方式:这个知识体系构成了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是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③ 价值规范:作为知识体系和概念化思维方式的理论,用各种概念逻辑体系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它是逻辑化的价值规范。

科学和哲学的三重内涵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三者统一。 2、理论三个基本向度

① 历史的兼容性,人类文明史的积淀、总结、结晶、升华。 ② 时代的容涵性,思想中的现实,时代内容理论。

③ 逻辑的展开性,概念逻辑的运动形式构成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3、理论的功能

① 解释功能,知识的本质是概括,概括的目的是解释。科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形成单称命题,然后再通过归纳作用形

成全称命题,最后通过演绎的作用来预见和解释。

② 规范功能,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逻辑体系。 ③ 批判功能,通过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发现人所未见的真知。

④ 理想功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实践的自我超越的理想性的功能。 总结:科学和哲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㈡哲学与科学的“历时态”关系(从思存关系中入手)

重点在于理解理论思维的发展。1、理论思维的形成过程(古代哲学-讨论整个世界,构成理论思维基本形式=形式逻辑,在类概念(经验与超验、表象与规律的矛盾)、思维规则(内涵与外延逻辑)、概念定义(意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探索和困惑,追究世界的最高原理)2、—>理论思维的成熟过程(近代哲学-讨论人类意识,理论思维形式-培根归纳逻辑、笛卡尔概念内涵逻辑。从笛卡尔-黑格尔,整个近代哲学研究意识界,-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根据何在—意识的反省,近代哲学就是人类意识逻辑本身,科学都是人类意识的应用逻辑)3、—>自我反省过程(现代哲学,构成思维基本形式辩证逻辑,讨论思存关系,哲学反思思存关系-科学构成思存关系)。

㈢哲学与科学的“同时态”关系(从思存关系中入手)

中国现在哲学界,没有通过历时态的考察,而直接把哲学和科学二元关系去思考,把哲学抽象化、简单化、庸俗化。我们以历时态为基础,讨论同时态理论问题。

1、理解方式

① 二元关系,我们传统从普遍性(整个世界)和特殊性(各个部分)二元关系中理解哲学和科学关系,区分对象(整个、部分),剥离职能(普遍、特殊)、划分领地(人生意义、价值来区分科学和哲学)。通过上述实现哲学对科学的概念和总结,分为三个方面:引进,哲学从科学引进观点,如系统论;提升,把科学命题提升为哲学命题;变更,唯物辩证法拟化形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80年代还有提出哲学科学化,就要使哲学数学化、形式化。我们应该跳出科学和哲学二元关系去理解二者关系。

② 多向关系,为跳出科学和哲学二元关系中,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去多向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

③ 思存关系(构成思想、反思思想),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的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当作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哲学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也就是把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

2、相互关系

① 构成思想—>整个世界思想—>科学

② 反思思想—>对科学思想的反思、批判—>哲学 二、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哲学史就是哲学反思科学的发展史。 1、科学活动的基础

科学是以思维规律表述存在规律,实现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高度统一,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统一。

常识化理解科学活动:观察、实验搜集事实,单称命题—>归纳推理方式,全称命题(关于经验和实验对象的普遍原理)—>演绎推理,对经验对象作出解释,对未知经验对象作出理论预见。他把主体当作了超历史、抽象的存在,而没有认识到任何时代的认识主体都是历史文化的存在,把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

哲学结论: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等等关于科学活动基础的内在矛盾。人类是以“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为中介的“对象”和“映像”的三者关系。推荐书籍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用科学史的实例,说明科学研究的联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的爆发。逻辑与直觉、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人类把握世界方式。

恩格斯论述科学“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它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用思维规律表述存在规律。哲学把思存关系当做了自己的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共性是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对自然和社会(隐含着人类的重大矛盾)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科学家认为科学四要素:客观性、一致性、可证伪性、预见性。我认为人文科学成为人文学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