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指导

是咱中国人贫穷惯了,爱犯红眼病。”

最近,施科长却给人们谈起了他的一段有趣的经历。他说:“改革科室奖金制度,我琢磨好久了,可就是想不出啥好点子来。直到上个月,厂里派我去市管理干部学院参加一批中层管理干部短训班。有一天,他们不知道打哪请来一位美国教授,听说还提有名儿,来这里专门作一次讲演。那教授说,美国有位学者,叫什么来着???对,叫什么伯格,他提出一个新见解,促使企业对职工的管理,不能太依靠高工资和奖金。又说:钱并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你说怪不?什么都讲金钱万能的美国佬,这回说起钱到不那么灵来了。这倒要留心听听。

那教授继续说,能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按其重要性,他列出了一长串单子。我记不太准了,好像是,最要紧的是‘工作的挑战性’。这是个洋名词,照他解释,就是指工作不能太简单,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要艰巨点,让人得动点脑筋,花点力气,那活才有干头。再就是工作要有趣,要有些变化,多点花样,别老一套,太单调。他说,还要给自主权,给责任;要让人家感到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提高。还有什么表扬啦,跟同志们关系友好融洽啦,劳动条件要舒服和安全啦什么的,我也记不准了、记不全了。可有一条我是记准了:工资和奖金是摆在最后一位的,也就是说,最无关紧要。

你想想,钱是无关紧要的!闻所未闻,乍一听都不敢相信。可是我细想想,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所有那些别的因素对人说来,可不都是还是蛮重要的吗?!我于是对那奖金制度不那么担心了,还有别的更有效的法宝呢。

那教授还说,这理论也有人批评,说那位学者研究的对象全是工程师、会计师、大夫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对别类人未见得合适。他还讲了一大堆新鲜事儿。总之,我这回可是大开眼界了。

短训班办完,回到科里,正赶上年末工作总结讲评,要发年终奖金了。这回我有了新主意。我那科里,论工作,就数小李子最突出:高中生,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聪明能干,工作积极,又能吃苦,还能动脑筋。于是我把他找来谈话。

别忘了我如今学过了点现代管理理论了。我于是先强调了他这一年的贡献,特别表扬了他的成就,还细致讨论了明年怎么能使它的工作更有趣,责任更重,也更有挑战性??瞧,学来的新词马上用上了。我们甚至还确定了考核他明年成绩的具体指标。最后才谈到这最不要紧的——奖金。我说,这回年终奖,你跟大伙一样,都是那么些。我心里挺得意:学的新理论,我马上就用到实际里来了。

可是,你猜怎么着?小李子竞发起火来了,真的火了。他蹦起来说:‘什么?就给我那一点?说了那一大堆好话,到头来我就值那么一点?得啦,您那套好听的请收回去送给别人吧,我不稀罕。表扬又不能当饭吃?’”

“这是怎么一回事:把我搞糊涂了。”

问题: 1、施科长用了美国教授的理论去激励小李,结果碰了钉子。是不是那理论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还有点道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2、小李子是个只知道要钱,不给钱就不干活的人吗?老施所用的那些“法宝”,如表扬、成就感、责任心、工作的趣味与挑战性、自主权等等别的激励手段,真的毫无作用吗?他对这些都一概嗤之以鼻吗?如不是,他为啥发火?

3、你看下一步老施该怎么办才好?他从这回的经历里,应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案例分析:

1、美国教授的理论不是无稽之谈。这也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50年代后期,赫茨伯格为了研究人的工作动机,对匹兹堡地区的200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访问调查,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你对工作特别满意,在什么情况下对工作特别厌恶,原因是什么,等等。调查结果发现,使他们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使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是工作关系方面。赫茨伯格把前者称作激励因素,把后者叫做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研究中还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就不可能有这种耐性。

老施的激励方法并不正确,因为他片面地理解了双因素理论,只看到了激励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保健因素的作用。

2、小李不是只认钱,不给钱就不干活的人。老施所用的那些“法宝”,如表扬、成就感、责任心、工作的趣味与挑战性、自主权等等激励手段也存在一些作用。但是小李目前的迫切的需求并不是这些,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于目前小李并不富裕,所以低层次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小李刚刚毕业,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尚不能完全满足,所以还谈不到更高级的需要。所以,老施的激励方法让小李发火。

3、老施应该根据小李的心理需求制定激励措施,应该让小李“多劳多得”,在奖金分配上对小李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并体现出一定的收入差距。

从这次经历中应该得到的教训是“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给劳动者以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都是为了物质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观点。列宁曾经这样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列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现实生活的实践,明确提出了“个人利益原则”即物质利益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实行物质利益原则的必要性。在管理中正确贯彻物质原则,促使人们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案例:换领导了

案例介绍:

赵兰是西南百货的总会计师,在公司工作20年,待人和蔼,在公司名望较高,要求下属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好的理解,年初被提拔为商业厅副厅长。张颖毕业于一流大学会计系,在外企有七年总会计师的经验,被西南百货挖来接任赵兰的职位。但是在张颖就职后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在她向下属要数据时,下属问她为什么要这些数据,她很不理解,认为她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不需要告诉下属,这是她的权力。另一件事是一位下属提供的数据有误,使她在经理会上很丢面子,然后她当众批评了这位下属,等等。总之,张颖感觉下属不是很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且由于下属的不配合导致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案例分析:

由于领导风格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赵兰是参与式的领导风格,张颖的领导风格是集权式的,而下属需要的是参与式的领导风格,因此会产生上述问题。

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被提升的机会,你首先要了解的是岗位的空缺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是因为原任业绩出色被提升还是原任由于工作不力被免职,这是首先应清楚的问题。

如果你被任命为业绩优秀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应看到由于该部门已经很优秀,所以业绩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原任也会非常关注她原来所在的部门,而且下属会与原任领导有非常特殊的关系,另外下属会视你为摘桃子的人,心里不会欢迎你,因此面临的挑战很大。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请教于原任,了解其领导风格和下属的优点,其次是在工作中调子要低一些,不要自以为是,但也不要不作为,业务能力和对下属的态度很重要,这样可以逐步建立与下属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然后再逐步改进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被任命为业绩很差部门的负责人,首先要看到如果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你会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认可,上级也会很支持,困难是纪律性差,业务能力不强,通常该部门还会有一两个很难对付的下属,而最重要的是该部门之所以差是因为与领导的期望不一致,因此首先你应先了解领导对该部门的期望是什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找下属谈如何改进部门的工作,是别人的误解还是真正的问题?在具体运作中集权式的领导风格是合适的,对于难以对付的下属你首先要从领导那里取得授权,如果下属向你挑战,你就可以很好地对付他,以后的工作通过建立制度和程序会逐渐变得容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