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
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王维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王维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诵读全诗,深华情感
1、诵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逢、遥、遍
读,观察特点:半包围结构,走之儿。 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
一起写“逢”。里面的折文要写得扁,“丰”要等距。平捺要写出一波三折的味道。请同学们拿起笔,认认真真地写一写这几个字。 2、作业本第4题(2),第5题(1)
教学后记5:紧扣两首诗中“客”一字,先解“客”之意,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孤独、思乡情。
10、风筝
主备教师:张君燕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精心、憧憬、依然、凌空飞起、翩翩起舞”等词意思。
2、初步感受课文的结构:第一自然段以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方式开头;第2自然段写做风筝;第3-8自然段写放风筝。
3、阅读做风筝与放风筝的段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由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筝”:后鼻音。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要点:“纸鸢”就是指风筝。这首诗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衣称体近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