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绪论
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 (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研究对象:①为什么教语文(性质、目标)
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 ②教什么样的语文(内容) 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 ③怎样教语文(方法)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 ④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教师)
基本任务: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基本任务: ①学习理论
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②培养教学技能 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③培养科研能力
3.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②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③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教育科学知识 ④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A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教学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 B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C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
第1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语文的来历:
1902年:《壬寅学制》——辞章;1904年:
《癸卯学制》——中国文学(小学是中国文字)
1907年——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统称为国文(1913年法定化) 1916年——国语(主要是小学)和国文并存; 1949年——语文 叶圣陶(1962年):什么叫语文呢?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①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课程资源等方方面面。 “语文课程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吕叔湘:“语文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4.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文学性,语文课多学点文学作品,多讲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便是加强人文性了。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必须研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目的,要研究教育的内容及其范围、所要达到的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有关的目标。
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不过,人们谈论的“学以致用”的“用”,通常是指眼前看得见的实际运用,所以往往顾不到眼前无用、日后大有用处的事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_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写的活动。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让学生围绕一百多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就算是讲究工具性了?是不是像有的语文课那样,大讲思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之类,就算是突出“人文性”了?或者语文课上,半节课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半节课讲交流沟通技巧,就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我们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组织教学;人文性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或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人文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想、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
第2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这应该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
5.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认识。
1、关于“工具性”。这是由语言的功能和语文的内涵决定的。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
“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斯大林)
(2)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听、说、读写,而这正是语文科的全部内容。语言是工具,由此可知,语文科也就具有了工具性这一特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2、关于“人文性”:
(1)人文性的含义:
人文是由“天文”相对而衍生出来的,《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文。”宇宙中的各种现象,谓之天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谓之人文。
人文性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或思想性,也可以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2)人文性是其又一基本属性 ①语言的工具特性决定的。(与一般工具区别)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一定的感情色彩的。 ②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文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课程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若单纯提“工具性”,则数学也有;若单纯提人文性,所有的文史学科都有,也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的关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受到人文教育,使形式与内容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 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
? 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这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我的意思是避免单纯地孤立地讲语言文字,把
语言文字的讲解和课文内容的讲解结合起来……
6.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坚持采用灌输的方式是对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应采取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教育。
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
第3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进行学习、进行探究活动、获得方法的基础
? 过程与方法:而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是学生探究知识与形成能力的源动力,对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将
产生巨大的影响;价值观则是正确落实各种目标的导向标。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简述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或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修养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对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语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语文能力这个小概念。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或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通常把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这两个概念并提。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打个比方说,语文素养如果是一套弓箭,那么语文能力则是箭,而语文能力之外的其他语文素养则是弓背,弓弦,箭筒等。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素养”,是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由此观之,语文素养,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关于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义务标准》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基本点: ①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的态度。
③丰富的语文知识。 ④扎实的语文能力。 ⑤较强的语感。 ⑥发展思维能力。 ⑦良好的个性。 ⑧健全的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语文素养也可理解为:
①言语信息: 课文内容知识,即文章中的“道”;语文知识;课文背景知识。
②语文智慧技能即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的技能:字词学习;句子学习;篇章学习。
③语文认知策略:确定重要内容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推理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监控理解策略,激活原由知识策略等。
④语文动作技能:发音技能、书写技能等。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3.简述义务课程课程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要说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首先得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入手。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