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在起作用下,变成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 (3)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随胰液进入小肠后,胰蛋白酶原被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胃酸也可)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原油进一步将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激活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其中,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凝乳作用)将蛋白质降解成示和胨→→氨基酸和多肽。 胰腺功能发生障碍时,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对糖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分泌胰液的特点)
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酶多水少,HCO3-少 2、体液调节:胆囊收缩素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酶多水少,HCO3-少
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酶少水多,HCO3-多
抑制胰液分泌的激素:胰多肽;生长抑素。 二、胆汁(内无消化酶)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 性状:有苦味、有色液体,800~1000ml/day 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弱碱性(pH7.4)。 胆囊胆汁:棕绿色,弱酸性(pH6.8)。 2. 成分
无机物:水、钠、钾、钙等
有机物: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汁酸在肝脏和肠道内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钠盐→→胆盐。 3、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
促进消化:乳化作用:乳化脂肪为小脂滴。
促进吸收:胆盐+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 促进脂溶性Vit的吸收。
4、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的95%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被重新利用。
意义:使胆盐循环使用,补充肝脏合成胆盐能力的不足及人体对胆盐的生理需要。 三、小肠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一)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水、电解质、黏蛋白和肠致活酶。 性状:pH值约为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量:每日分泌量为1~3 L。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1. 紧张性收缩: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2. 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
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地进行;曾驾消化产物与肠粘膜表面
的接触,利于吸收;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3. 蠕动
意义: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第七节 吸 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使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保证。 一、吸收的部位
口腔只吸收脂溶性大的少量物质,对食物吸收无意义。 胃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酒精。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吸收少量水和盐类。
★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1.吸收面积大(结构:环行褶皱、绒毛、微绒毛);2.食
物停留时间长;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二、吸收的途径和方式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渗透。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和出胞
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一)、糖的吸收
被吸收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80%),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
葡萄糖通过上皮细胞顶端膜上的Na+--葡萄糖通向转运体,与钠离子共同转运进上皮细胞内。进入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再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基底膜进入血液。Na+在钠泵作用下转运出细胞,再进入血液。
Na+和钠泵对葡萄糖的吸收是必需的。 半乳糖的吸收过程与葡萄糖相似,但吸收速度低于葡萄糖。果糖的吸收过程是一种单纯扩散方式,吸收速度最慢。 (二)、蛋白质的吸收(同糖)
通过与钠离子协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方式完成。中性氨基酸的吸收速度最快。 (三)、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分解产物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通过小肠粘膜表面的静水层到达小肠粘膜表面。
中、短链
甘油三酯
长链(出胞) 甘油一酯 中、短链脂肪酸
血液
甘油一酯 长链脂肪酸
淋巴 (主要途径)
(五)、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类似脂肪。 水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小肠上段吸收);B12+内因子(回肠吸收) (六)水的吸收(8L)
大部分:小肠内吸收;0.5~1L:结肠吸收;150ml:排出 机制:被动吸收;动力:渗透压梯度。 (七)、无机离子的吸收
1、Na+的吸收:吸收:95%~99%被吸收 机制: 顺电化学梯度
易化扩散 Na+泵 肠粘膜上皮C内 逆电化学梯度 主动转运
底-侧膜
2、2. Fe2+的吸收
吸收:约1mg/d;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有关。 机制:
Fe3+ Fe2+ VitC HCl
主动吸收 入血 Fe3+ 粘膜C内Fe2+
铁蛋白 去铁铁蛋白 (贮存)
3. Ca2+的吸收
30%—80%在小肠内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方式为主动转运 4、阴离子的吸收
方式为被动转运,动力来自阳离子主动吸收产生的电位差。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球—管平衡:指肾小管可根据肾小球滤过量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进行自身调节。
二、主要知识点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方式:1. 排出机体大部分的代谢终产物和异物。 2. 调节细胞外液量与渗透压。 3. 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
重吸收
集合管 肾小管
分泌
集合管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血浆超滤液(原尿) (一)、滤过膜的结构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
★滤过膜
窗孔
网孔(决定通透性) 终尿
原尿
非细胞性基底肾小囊脏层上皮C
(足C)
裂隙(裂孔)
滤过膜的通透性:物质通过滤过膜能力的大小
机械屏障:物质分子的大小
R < 2.0nm,完全滤过:葡萄糖
2.0nm < R <4.2nm,滤过量逐渐降低: R > 4.2nm,不能滤过
电学屏障:物质所带电荷,带正电易滤过。
原因:滤过膜各层中含有很多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为糖蛋白。 滤过膜的面积:1.5 m2
面积变化↓→→GFR↓→→少尿、无尿 (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填空)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为时。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