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

调研报告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摘要: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公布一年多来,由于体制隶属、管制机制等原因,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化合作进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化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资源整合,深化两地区域合作,丰富文化产品,联合打造两地文化大市场既是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天水文化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利用关中—天水历史 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共有的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物旅游开发的合作,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内文物旅游资源的全面融合,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和带动天水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2011年11月,作者就关中、天水两地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图1 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分布图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和天水,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这一区域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人公认的中华民族先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的故里,在文物旅游合

作开发建设、互惠共赢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一)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与资源评估 1、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是炎黄故里,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西安市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故都所在 地,“丝绸之路”的源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市区有文物景点达122处;宝鸡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是周王朝文明鼎盛时期生产生活的地方;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多处;铜川市现有文物点675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6点,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24处,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2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资源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近年来,关中地区充分认识到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西安市投资建设了西部最大的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和小雁塔也修葺一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各类文化一条街的建成也带动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宝鸡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兴建了石鼓园,专门用来保存全国仅存的石鼓文,同时,开发了传说中姜子牙垂钓的地方——钓鱼台风景旅游区,作为风景旅游休闲区。开发了五丈原的诸葛庙,展示文化魅力,以周秦文化为基点,彰显特色文化。铜川市整合包装文物旅游资源,以“铜川文物旅游宣传年”为载体,全方位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响玄奘牌、耀瓷牌等北线旅游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中地区旅游业形成了以省会西安为中心,以文物古迹为特色的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咸阳帝王陵旅游区、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区、华山旅游区和东西南北4条传统旅游线路,以及汉唐“丝绸之路”、西安古都文化游、“三国”游、黄土风情游4条专项旅游线路,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不断丰富,由旅游点向旅游线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2、关中文化资源发展评估

关中文物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等级高、种类全、影响大等特点,以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为平台的文物旅游主题框架已经形成,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文物事业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完成了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秦俑博物馆建设、西岳庙古建维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半坡遗址大厅、大明宫含元殿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取得重点突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一号工程”和红色旅游等项目顺利进展,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文物旅游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物旅游收益所占的比重最大,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展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与资源评估 1、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古文化

的繁盛之地,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构成天水历史文化的基本框架和独特优势,与之相关的文物旅游景点228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5处,文物保护点638处,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石刻、古墓葬等文物古迹,以及30000多件馆藏文物,是甘肃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文物大市,为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特色文 化大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资源是天水旅游资源的主体,天水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近年来,天水重视文物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突破口,在全市先后启动了“创优”、“三城联创”活动,实施了伏羲庙、胡氏名居、文 庙、纪信祠等一大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并建设成甘肃省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着重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培育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如祭祖游、宗教游、民俗游等等,天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天水文物旅游发展评估

天水全面推进“旅游富市”战略和“1135”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将天水建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旅游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品牌化成效显著,旅游产业市场主体迅速扩大,以主打“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这一具有世界性潜力的旅游品牌主体形象,明显提高了天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从客观上讲,天水的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文物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贡 献率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很不协调,很多高品位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文物旅游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如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麦积山石窟等文物景点还没有打造成国内旅游的热点。天水文物旅游事业在扩大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共识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急需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合作和融入,进一步带动天水文物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天水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地域相通,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在文物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国务院公布《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近一年来,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物旅游合作进 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物旅游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两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天水文物旅游在扩大影响,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