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了的思想与原来的思想之间,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关系。紧张到了一种程度就会断裂,而成为另外的一种思想。一种思想如果死了,就无从产生紧张,过于紧张又会分裂。有所“悲叹”,就是表示两者尚未分裂,而且存在着紧张关系。我以为这毋宁是一种可喜的状态。 有所“悲叹”绝不需兴叹。
我们能够透过“悲叹”回归到原点,那就是要靠“批判”。我就是想以这种角度来读《第二叹异抄》。
是誓愿还是念佛?
接着进入《叹异抄》第十一段。这是《第二叹异抄》的第一段:
“对着那些一字不识而念佛的人,问道:?你到底是相信阿弥陀佛誓愿的不可思议才念佛的,还是相信称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不可思议才念佛的??一方面吓唬他们,一方面又不为他们详细说明二种不可思议的意义。这是一种困惑大众的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精心,加以正确的了解。
阿弥陀佛以其誓愿的不可思议力,为我们凡夫创造了既好记又好念的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又答应了我们,要把称念这个名号的人迎接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我们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伟大悲愿之不可思议,会救我们脱离迷妄苦恼的生死世界就行了。再说,我们所以念佛,事实上是阿弥陀如来所安排的,并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志。所以,念佛这个行动本身就已符合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誓愿),因之能够往生真实净土。因为,如果相信了誓愿的不可思议是基本,名号的不可思议则已自然包含其中,誓愿的不可思议与名号的不可思议本来就是一体不二的。
还有,把自己的意图夹杂其中, 把善与恶区分为二,以为善有助于往生,而恶有碍于往生,这是一种属于不是依赖佛之誓愿的不可思议,而依照自己的想法修行往生的举动。所以基于这种想法的念佛,是属于自力的修行。这种人并没有相信名号的不可思议。虽然如此,这种人也还能往生净土的一角,然后依阿弥陀佛的“果遂之愿”——自力念佛也要加以救度的誓愿——最后得以往生真实报土。这又是名号的另外一种不可思议力量。同时,在根本上,这也是誓愿的不可思议。所以归根究底,二种不可思义是同一的。”
关于阿弥陀佛的“誓愿”在本书第三章中已经说过了。阿弥陀佛——正确地讲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立了四十八愿而从事修行。四十八愿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内容,但是内容的中心是要一人不漏,把所有求救于他的人救往净土。求救时所要说的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誓愿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暗语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不能得救,他自己就不要成佛。这就是“誓愿”。这是阿弥陀佛尚未成为阿弥陀佛之前所立的誓愿,所以叫做“本愿”。(“本”是“因地”的意思。“因”是法藏比丘,“果”是阿弥陀佛,“因地”就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誓愿一共有四十八项,所以也叫做“四十八愿”。
唯圆房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阿弥陀佛的“誓愿”而念佛呢?还是应该相信“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暗语”的不可思议而念佛呢?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里,只要我们转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愚笨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句“暗语”。“暗语”就是已经有约在先的话。例如黑道集团,贩卖麻药时就使用暗语。这个暗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头目们,事先有所约定,有约定才会成为暗语。同样,“南无阿弥陀佛”是誓愿的暗语。所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过,把这一点说穿了,等于是我们的一种失败。刚才我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真的吗?之所以说不成问题,事实上,乃是因为我对佛学下了相当的工夫。读者们同样也下过一番功夫,或者看了这本书,才能说得上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啊!
可是念佛者当中,有人是一点知识都没有;时间不是现在而是鎌仓时代。没有小学,一般民众都是不识字的;就是这些人在念佛。
对于这种一般民众,居然有人迫着他们回答:你到底是相信“誓愿”,还是相信“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不光是唯圆房,我也这么想。
两边都一样的,唯圆房这么说,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说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中,蕴藏着阿弥陀佛誓愿。正是如此,所以也不需要什么理由。我们可以安心,继续念我们的“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本段中有“实报土”“边地懈慢、疑城胎宫”几句术语。“边地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