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导读

歪曲了的思想与原来的思想之间,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关系。紧张到了一种程度就会断裂,而成为另外的一种思想。一种思想如果死了,就无从产生紧张,过于紧张又会分裂。有所“悲叹”,就是表示两者尚未分裂,而且存在着紧张关系。我以为这毋宁是一种可喜的状态。 有所“悲叹”绝不需兴叹。

我们能够透过“悲叹”回归到原点,那就是要靠“批判”。我就是想以这种角度来读《第二叹异抄》。

是誓愿还是念佛?

接着进入《叹异抄》第十一段。这是《第二叹异抄》的第一段:

“对着那些一字不识而念佛的人,问道:?你到底是相信阿弥陀佛誓愿的不可思议才念佛的,还是相信称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不可思议才念佛的??一方面吓唬他们,一方面又不为他们详细说明二种不可思议的意义。这是一种困惑大众的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精心,加以正确的了解。

阿弥陀佛以其誓愿的不可思议力,为我们凡夫创造了既好记又好念的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又答应了我们,要把称念这个名号的人迎接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我们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伟大悲愿之不可思议,会救我们脱离迷妄苦恼的生死世界就行了。再说,我们所以念佛,事实上是阿弥陀如来所安排的,并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志。所以,念佛这个行动本身就已符合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誓愿),因之能够往生真实净土。因为,如果相信了誓愿的不可思议是基本,名号的不可思议则已自然包含其中,誓愿的不可思议与名号的不可思议本来就是一体不二的。

还有,把自己的意图夹杂其中, 把善与恶区分为二,以为善有助于往生,而恶有碍于往生,这是一种属于不是依赖佛之誓愿的不可思议,而依照自己的想法修行往生的举动。所以基于这种想法的念佛,是属于自力的修行。这种人并没有相信名号的不可思议。虽然如此,这种人也还能往生净土的一角,然后依阿弥陀佛的“果遂之愿”——自力念佛也要加以救度的誓愿——最后得以往生真实报土。这又是名号的另外一种不可思议力量。同时,在根本上,这也是誓愿的不可思议。所以归根究底,二种不可思义是同一的。”

关于阿弥陀佛的“誓愿”在本书第三章中已经说过了。阿弥陀佛——正确地讲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立了四十八愿而从事修行。四十八愿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内容,但是内容的中心是要一人不漏,把所有求救于他的人救往净土。求救时所要说的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誓愿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暗语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不能得救,他自己就不要成佛。这就是“誓愿”。这是阿弥陀佛尚未成为阿弥陀佛之前所立的誓愿,所以叫做“本愿”。(“本”是“因地”的意思。“因”是法藏比丘,“果”是阿弥陀佛,“因地”就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誓愿一共有四十八项,所以也叫做“四十八愿”。

唯圆房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阿弥陀佛的“誓愿”而念佛呢?还是应该相信“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暗语”的不可思议而念佛呢?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里,只要我们转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愚笨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句“暗语”。“暗语”就是已经有约在先的话。例如黑道集团,贩卖麻药时就使用暗语。这个暗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头目们,事先有所约定,有约定才会成为暗语。同样,“南无阿弥陀佛”是誓愿的暗语。所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过,把这一点说穿了,等于是我们的一种失败。刚才我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真的吗?之所以说不成问题,事实上,乃是因为我对佛学下了相当的工夫。读者们同样也下过一番功夫,或者看了这本书,才能说得上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啊!

可是念佛者当中,有人是一点知识都没有;时间不是现在而是鎌仓时代。没有小学,一般民众都是不识字的;就是这些人在念佛。

对于这种一般民众,居然有人迫着他们回答:你到底是相信“誓愿”,还是相信“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不光是唯圆房,我也这么想。

两边都一样的,唯圆房这么说,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说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中,蕴藏着阿弥陀佛誓愿。正是如此,所以也不需要什么理由。我们可以安心,继续念我们的“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本段中有“实报土”“边地懈慢、疑城胎宫”几句术语。“边地懈慢”与“疑城胎宫”都是自力修行者所能往生的暂时的净土、净土的边疆。相对的,真实净土就是“实报土”。譬喻来说,净土很广大,边疆的环境较差。以地球来说,就像出生于日本与南极大陆。自力修行者要先往生边

疆,然后再往生真实净土。至于他力念佛的人,即直接往生净土。这是自力与他力根本差异的地方。

学问也不需要

《叹异抄》第十二段:

“有人说,不研读经典或注疏人,就不一定能往生。这是不值一驳的议论。他力之教的诸经典说,相信阿弥陀佛本愿而念佛,就能成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往生所必须的学问呢?不懂这个道理而有所迷惑的人,自然应该尽力研究学问,了解本愿真意。然而如此研究学问的人,竟然还是不懂净土教的根本意义,真是糟糕。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为了那些不识字、连经典的梗概都不懂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说是易行。需要学问的是圣道门,所以圣道门也叫做难行。亲鸾圣人甚至于说:“那些走错了门路研究学问,而为名声财物惶惶栖栖的人,来生是否得以往生,实在很有问题。”

近来,有些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与圣道门的人,为了宗派之孰优孰劣而起争论,招惹了对念佛的诽谤。这不是等于自己诽谤自己的教义吗?即使有其它宗派的人,群起揶揄说,念佛是为了能力不好的人而存在的,教义是卑贱的,我们也无需加以反驳。我们如果冷静地回答说:“我们这些没有能力的凡夫,完全不识字的人也都听信,只要信了就可得救的教义。对能力优越的人这个教义是卑贱,没错,但是对我们来讲,是最好的教义。因为即使有更好的教义,我们也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实践。诸佛的本意,就是要把我以及一切众生,从这生死苦的世界解救出来。请你不要妨害我相信念佛之教。”这样,还会有人攻击吗?再说,经文不也说“有争论的地方就有烦恼,智者应远离争论。”吗?

根据亲鸾圣人的教说,佛陀曾经开示过:“念佛之教,有人信,有人谤。”

又亲鸾圣人说过,我信念佛而有人诽谤念佛,正可以让我了解,我所相信的是真实的佛之所教。相反的,如果相信的人很多,而却没有人诽谤,不是反而会令人产生“怎么会没有人诽

谤?”这种不安吗?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希望被人诽谤,我的意思是说,佛之所以预先让我们知道,有人信有人谤,是为了要让我们,能够安心地相信念佛。

然而,现在的人,会不会有人想以学问来排除他宗所加之于念佛者的非难,与之大争论一番呢?既然有心研究学问,就应加深了悟阿弥陀佛的本意,理解如来悲愿之广大,把阿弥陀佛本愿无善恶净秽的差别这个道理,告诉那些自以为卑贱无法得救,因而心中不安的人。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不安于斯道而竟对那些毫无企图,念着附合阿弥陀本愿的念佛人说,要研究学问才能往生。这是在吓唬他们。这种人是妨碍佛教的恶魔,佛的怨敌。他不但自己欠乏他力信心,而且迷惑他人。这是违反亲鸾圣人的意见,必须慎戒。又这种人背离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应该加以同情。”

第十二段是接着第十一段,继续讨论研究学问与念佛的关系。念佛的原点只是一个相信,相信阿弥陀佛。唯圆所主张的,就是要回到这个原点。

善与恶的相对问题

《叹异抄》第十三段:

有人说,依仗着阿弥陀佛本愿不可思议的力量,不怕为恶的人叫做“本愿夸”,这种人不能往生。这种说法也是怀疑阿弥陀佛本愿,不知善恶宿业的表现。因为起善心也是宿业所致的,做坏事也是恶业所致的,依照亲鸾圣人的说法,犯上像沾在兔毛或羊毛尖上的微尘那样一点大的罪,也应该想成无非是宿业所致。

有一次亲鸾圣人说:“唯圆房,你相信我的话吗?”“当然。”我回答说。亲鸾圣人又问:“那么,你不会不听从我的话罗?”我恭敬地答应了。这个时候圣人说:“那么,你去杀一千个,怎么样?因为这样你就能够往生了。”我回答说:“老师的话,我应该遵从,但是我没有这个胆量;一个人我都杀不了的。”于是老师责问我说:“刚才你为什么说,不会不听我的话?”接着又说:“从这点你就可以知道,如果是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告诉你杀一千个人,能得往生,你一定会去杀人。而事实上,你做不了;因为你连杀一个人的宿业都没有。杀不了人并不是因为心善。再说,有人本来不想杀人,却杀了百人千人。”他说这些话是要指出,如果我们以为心好就是善,心坏就是恶,我们就会忽略了阿弥陀佛誓愿的不可思议力在救我们。

从前有人持着错误的见解,说佛的誓愿是要解救为恶的人,所以主张要故意为恶,作为往生的手段。这个人的种种恶评传到了亲鸾圣人的耳里。圣人就写信告诉他说:“不要因为有药而嗜毒”,改正他错误的想法。我并不是说恶会妨害往生。如果是严格遵守规律才能往生,我们那有办法脱离这个生死苦的世界。正是因为连我们这种卑贱的人,都能够遇到本愿而得救,所以我们才能仰仗本愿。再说,自己身上所不具备的恶业,也并不是叫你做,就能做得出来的。 亲鸾圣人说:“在海川捕鱼为生的人,在山野守猎为生的人、商人、农夫也都一样,都是随着自己的宿业而为,自己并不能做主。”试看那些伪装着自己是品行端正的念佛者,说什么好人才能念佛;或者那些在念佛道场,贴着“为非作歹者,禁止进入本道场”标语的人,外表虽然端庄而看来又极勤奋,但实际上呢?这些人还不都是你欺我诈。再说,仰仗着阿弥陀佛誓愿而犯罪的人,究其因,也是由于宿业。所以说,坦然地把善恶归之于宿业,只顾一心一意仰赖本愿,才是真正的他力。不是吗?《唯信抄》(法然门下,圣觉着。要述法然思想)说:“以为此身卑贱不能得救,多么低估了阿弥陀佛的力量!”有仰仗本愿的意愿,才能确立他力信仰之心。

如果说要先把恶业、烦恼断尽,才能相信本愿,这样固然可以不必仰仗,但是这种人既然一切烦恼断尽则自己可以成佛,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誓愿就变成不必要、无意义的了。那些劝人不可仰仗本愿的人,也必然有其烦恼、污秽在身,自己不也仰仗着本愿的吗?什么样的恶才能仰仗本愿?什么样的恶才不能仰仗本愿呢?劝人不可仰仗本愿的人,不是显得更加有欠思虑吗? 十三段在内容上与第三段有关,前面已经说过。《叹异抄》最有名的一句话,可能就是: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是恶人?”

十三段就是对应亲鸾圣人这句名言而写的。所以这一段讨论的是“恶”的问题。

“恶”的问题是所有宗教最难的问题。基督教、犹太教、回教这些一神教,都问到神的全能与恶的关系。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全能的神创造宇宙,为什么要创造恶?

神如果想要,他应该就能创造一个没有恶的世界,为什么要故意恶作剧地创造了恶呢??。 西洋的宗教,在这里我们不谈。老实说,我很想拿《旧约圣经》的“乔布记”与亲鸾圣人对照来谈,但是,这样一来本书会变成两三倍大。只好以后有机会再谈。

幸而在佛教没有这种问题。所谓“幸而”这种表现,是否适当?实在有点疑问。承认万能的神,而说恶是神所创造的,这样的“恶”似乎比较容易控制。佛教不承认有这样的神,所以恶变成了独立的。独立就不好处理了。也就说会有所谓“恶人”的实体成立,而产生诸如“阿弥陀佛既然要救?恶人?,那么不是?恶人?的人就不能得救吗?”之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本段的问题。在基督教应该就不会产生这种问题。神创造了人,而把“恶”吹进了人,所以人只要跟这个“恶”斗就行了。这样的问题就似乎比较简单。 在佛教,怎么办呢?

亲鸾圣人对“恶——恶人”这种问题是如何想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请你再把第十三段读一遍,同时也请再念一遍第三段。有一点难,可是在这里就可以清楚看到亲鸾圣人的想法。 简单的说,就是不要执着。

这里所谓执着就是要把善与恶加以差别。对于不需差别的东西,刻意加以区别就是“差别”。 男与女就是一例。不需区别的加以区别,就变成“差别”了。这样一来就会有男尊女卑、男女同权等等的执着。不过,需要区别的就得加以清楚地区别。男女不加差别,而男的爱男的,就变成同性恋了。男人是要爱女人的,所以要把不是女人的男人,清楚地区别出来。

善与恶就是这样。善与恶并不需要加以差别而对之执着。在宗教的世界,对这种善恶的执着是没有必要的。知道这一点就够了。在善恶必须区别的地方(例如法律的世界)加以区别就好。在宗教的世界这种差别是不需要的,不要去执着于这种差别。这一点请你务必牢记在心,我的意见就是如此。

念佛并不是灭罪的手段

《叹异抄》第十四段:

要相信一次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这样长期间所累积下来的罪恶。这个主张是说,即使是犯了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恶、邪见等十种恶业)或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的人,而且从来没有念过一次佛,如果在临终时,受到良师的教诲,念佛一声则八十亿劫的罪全部消灭,念佛十声则十倍的重罪也全部消灭而能得以往生。这种说法,也许是在让人了解十恶、五逆之罪有多严重,才提到了念佛一声、念佛十声的事。也可能在说,念佛有消罪的功能,但是我们不必相信这种说法。

因为我们所想信的是,当我们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照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念佛,又同时会在这个瞬间得到绝对不退转的信心,而已得到成佛的允诺。此世的生命一尽,种种烦恼或妨碍往生的东西都会转化净尽而归入真实。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样慈悲的誓愿,像我们这种卑贱的罪人又怎么能脱离生死苦的世界?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认为我们一生所做的念佛,都是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报恩与感谢。

相信念佛能够消罪,就是想要自己消灭自己的罪,为得到往生而努力。人一生当中每一种想法,都会致使我们与生死苦的世界发生某种关系。如果基于念佛消罪而念佛,则我们必须一直不断的念佛,直到临终的最后一刻。这样才能往生。然而,人人都各有不同的宿业,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故突然死亡,也会因病苦而在昏迷状态中临终,这时就不能念佛了;那么这期间的罪又要怎么消呢?罪不消就不能往生吗?不然。我们所依仗的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誓愿,所以,即使造了什么不虞之罪,又于临终时不能念佛,也能即刻往生净土。再说,即使临终时能够念佛,因为临终就是我们接近往生净土开悟的时刻,所以这个时候要更加一层相信阿弥陀佛,更应为了感谢、报恩而念佛。消罪是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又必然与所谓临终时的念佛最有价值,这种想法互相牵扯,所以并不是他力信心。

为灭罪而念佛——这是有悖阿弥陀佛誓愿的想法;唯圆房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念佛是报恩、感谢的念佛。我们是在想要念佛这个瞬间里被救的,所以没有什么念佛的必要。正是没有必要念佛,我们才要念佛,也才能念佛。这样说似乎又是一种逆说,但是我并没有半点标新立异的意思。如果是为了必要而念佛,这就不再是念佛了。说清楚一点就是这样。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真正的自自然然念出来的,才是念佛。

此世不能成佛

前面说过,当我们想要念佛这个瞬间,我们就已得救了。这个瞬间开始以后的念佛,都是报恩感谢的念佛。这一点已经清楚了。但是我们要问,这个瞬间,这个人成佛了吗?或者这个人还是凡夫吗?

《叹异抄》第十五段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以这个烦恼具足之身,即可开悟,这是不合道理的想法。此身即可成佛,乃是真言密教的想法。他们说手结印、口诵真言、心中观念佛陀,这种方法修行的结果即可成佛。又有人说,心身保持清净。这是以《法华经》为根据的一乘教的说法,是一种透过四安乐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与慈悲的实践)所能得到的功德。这些都是能力高超的人才能做到的难行,是一种透过精神的集中,达到开悟的方法。在他力净土而言,开悟是来世的事,而此世最要紧的是信心。这是能力较差的人也能做的易行,没有善人、恶人差别的教义。

在此世断绝一切烦恼罪恶,本来就是很难的事,就连真言、法华的行者、圣僧所祈求的也是来世的开悟,何况我们是不守戒律,没有智慧的人。缺乏守戒与智慧的人,也能乘着阿弥陀佛誓愿的大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净土彼岸。到达了净土则烦恼的黑云即刻消散,出现真理月亮;而与普照十方的阿弥陀佛智慧的光明成为一体,兴起与一切众生分享光明的意念;这就是开悟。主张此身即能得到开悟的人,难道他们能像释尊那样,顺应世上众人的愿望,显现种种的形体,而且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为大家说教,来利益众生吗?

亲鸾圣人在《和赞》中说:“当坚如金刚之信心确立,阿弥陀佛大慈悲心的光明,就会毫无遗漏地笼罩、保护我们,让我们离开永远生死迷妄的世界。”信心一经确定,就会被阿弥陀佛所救,不再被遗弃,不再轮回六道。所以能够永远脱离生死的世界。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又何必以开悟这个名词来加以混淆?真是可怜。“据我所闻,在净土真宗而言,此世应当专信本愿,等待到达净土,再行开悟。”这才是亲鸾圣人所说的话。

念佛之教,就是彼岸之教。唯圆房断言:我们在此世,永远是凡夫。在此世成佛是做不到的事。

念佛者在此世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呢?念佛者的生活照理说,应该就是凡夫的生活。但是我们还是会问,那种生活的理想又是什么?现在就请你抱着这样的疑问来念《叹异抄》第十六段。

“自然”的生活方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