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导读

连结我与阿弥陀佛的一条线

现在来念《叹异抄》第六段:

“归依念佛,一心念佛的同修之间,似乎有所谓你的弟子,我的弟子这种争执,真是荒谬。亲鸾连一个弟子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人,他是由于我给他种种安排帮忙,才使得他念佛,那么这个人也许还可以称得上是我的弟子,可是这个人,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力量使他念佛的。把这样一个人说成是自己的弟子,岂不是荒谬错误的想法。这个世上的一切都是缘,有了在一起的缘,就会互相接近,如果有了远离的缘,就会互相疏远,如此而已。说什么如果背叛师父,去接受别人指导念佛,就不能往生,真是不知从何说起。难道要把阿弥陀佛所给的信心,看成是自己所给的,再想把它收回来吗?真是想不通的道理。只要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使然的,自然地谁都会知佛之恩,也会知师之恩才对。亲鸾圣人么说。”

亲鸾圣人眼前所浮现的光景,是世上每一个人都各自与阿弥陀佛连结在一起。阿弥陀佛与我之间所联系的线是只有一条。我与你,我与他,你与他,他与她之间,并没有联系的线。

很寂寞的光景,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每一个人各自都有一条很粗的绳子与阿弥陀佛连系着。 救度就在这里。

唯有这里才是救度。 亲鸾圣人就是这么想的。

第八章 独自一人的念佛 秃头

在第八章一开始,先来看看亲鸾圣人的生涯。

他生于一一七三年(承安二年)是藤原氏族日野有范之子,幼名松若丸。九岁春,随后来成为天台座主的慈圆(慈镇和尚)出家。出家的动机不详。有人说是因为双亲早亡,但是也有人说他父亲有范当时还在,后来也出家。有人说,他因有感于人生无常而出家,可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又知道什么无常不无常?说出家动机不详,恐怕比较妥当。

亲鸾在比叡山为僧二十年,然后下山。下山后遇法然上人,一心一意师事法然上人,听闻念佛教义。后来被允许书写法然上人的主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一书,确立了师徒关系。

一二0七年(承元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亲鸾圣人的一生。朝廷宣布念佛禁令,法然上人以下数名念佛者被判刑。这是法然上人被处放逐土佐,亲鸾圣人即被放逐越后。二人同时被处还俗,法然上人赐俗名藤井元彦,而亲鸾圣人即为藤井善信。他们不再是僧了。 ——天皇错了

后来亲鸾圣人在《教行信证》中,发表了他的悲叹。朝廷竟然片面听取反对专修念佛的南都北岭僧的控诉,而镇压了唯有信靠阿弥陀佛才能生存的贫弱大众念佛。亲鸾圣人对这种国家权力之横暴发出了恕吼。

-―既然如此,我是一个非僧非俗的人,我是秃头。

亲鸾做了这样的宣言。国家剥夺了我为僧的立场。当时的僧可以说,不过是一种公务员。依“僧尼令”,僧的行动受到严格的管制。僧的职务就是为国家祈求安宁兴隆,并不能对一般民众布教。僧因为是处在这种地位,所以国家可以有权力免掉僧的地位。法然上人与亲鸾圣人就是这样被免去僧格。“非僧”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亲鸾并不是俗人。他的俗民是国家权力所给的,但是他并不甘于做一个俗人。做了俗人等于默认了权力的恣意玩弄。所以他自称为“非俗”。

非僧非俗,那么他的秃头又怎么办呢?他把它当为是一般人所谓的秃头。说“秃”也是一种自嘲,但是自嘲彻底了就变成一种立场。 ——愚秃亲鸾

他替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规定,确立了脱离权力而念佛者的姿态 。

那是一种绝对的孤立。人离开了权力,就孤立了。不能不孤立。以现代来说,他没有公保,也没有退休金,等于是没有了国籍。这种人如果受到了暴力胁迫,也得不到保护。 “愚秃亲鸾”就是在这样的人间世独存着。

没有弟子的亲鸾

亲鸾圣人对于自己的“孤独者”有了自觉。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 在前章,我们念过:

“亲鸾未曾一次为了供养父母而念佛”。 “亲鸾无一弟子”。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亲鸾圣人“孤独者”的面貌。为什么他要表明自己的“孤独”呢?可能是他有一种苦恼,被国家权力所孤立的苦恼。

为什么呢?亲鸾圣人绝对地归依了法然上人,他决定跟随这个人到底。然而一二0七年(承元元年)的放逐把这两个人拆散了。 一个到土佐,一个到越后。

各奔东西的法然上人、亲鸾圣人,并不因此就放弃念佛。分开了之后,两人还是继续念佛。也许念佛本来就是唯有拆开了之后才能念的。亲鸾圣人就是由于被权力所拆开,才彻底的认识了这一点。

一味抱着师父弟子等等表面上的关系,有一天可能就会变成不能念佛。亲鸾圣人这么想。所以他确立了一个想法——念佛是要一个人念的。

“亲鸾连一个弟子都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说不定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亲鸾圣人于一二一一年(建历元年)被赦免了放逐罪,却不回京都,留在越后。而于三年后,赴关东地方。理由是什么?有种种说法。最后的说法,也许就是亲鸾圣人觉得,念佛是要一个人念的,没有什么理由要匆匆忙忙到京都,任何地方,都照样可以念佛。

孤独的念佛

念佛的人是孤独的——。

刚才我这么说,这句话是对的,没有什么错。

但是这句话有一点暧昧。念佛的人,必须孤独吗?必须孤独才能念佛吗?还是说,念佛的人,国家权力就会让他孤独吗?

以亲鸾圣人而言,最后的一种说法是对的。事实上,圣人是被国家权力所孤立起来的。然后,在孤独之下,他继续念佛。

所以亲鸾圣人伟大。不,我们不能这样说;这样说就误解圣人了。亲鸾圣人所最不愿意被人说的就是这句话。

亲鸾圣人不为权贵所屈而继续念佛,并不是基于他的意志力。如果把他看成是意志力,念佛就会变成自力了。这样就糟了。亲鸾圣人并不是基于自己的意志力而继续念佛。相反地,是念佛使得亲鸾圣人继续念佛。是念佛保护念佛人,而不是念佛人保护念佛。 《叹异抄》第七段,就是在于说明这一点:

“念佛者所走的道路是无可阻拦的道路,因为,信心的念佛者,天神,地神都敬服,恶魔、外道不能阻挠。不为自己的罪恶而烦恼,也没有任何的善比得上念佛,念佛是无可阻碍的道路。亲鸾圣人这么说。”

念佛者不能念佛

《叹异抄》第八段:

“念佛对念佛者而言,既不是行,也不是善。因为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图而念的,所以不是行。因为不是出于自己意图而为的善,所以说也不是善。念佛是佛力所使的,其中没有自己的力量,所以对念佛者则言,念佛既不是行,也不是善。亲鸾圣人这么说。”

前面我说过念佛是主角。念佛使得念佛者念佛,这才是真正念佛的真相。亲鸾圣人就是这么想的。

如果我们把“念佛使得念佛者念佛”这一句话换个立场,即以念佛者为主语来说时,又会变成怎么样呢? 想想看——。

有一点困难。因为这句话中,念佛者当不了主语。因为念佛是主角,所以唯有念佛才能当主语。念佛者当不了主语、主角。

如果暂且不管这一点,硬以念佛者为主语时,这句话以会变成怎么样呢?结果是: “念佛者不能念佛。

为什么?因为要念佛的是念佛本身,念佛者只是备个嘴而已。所以念佛者是不能念佛的。 这就是《叹异抄》第八段,亲鸾圣人所要说的,现在把这一点放在脑筋里,再念一遍“叹异抄”第八段。

是对一种结果的感谢

“行”这句话以一般的想法来说,就是“修行”。亲鸾圣人说念佛并不是修行。这样解释,“非行、非善”这句对句才能说得通。“念佛既不是修行,也不是一种善行”这样解释,是不会错的。 念佛不是修行——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有人把念佛当做是一种修行,事实也是如此。在法然上人,亲鸾圣人之前的佛学者来说,念佛是一种修行。天台宗比叡山,老早之前就把念佛当做修行。称名念佛与坐禅一样,是一种佛道修行。既是修行,所以念佛愈多愈好。

还有念佛以外的修行也要做。念佛就相当于职业棒球家挥棒一样,挥捧的次数愈多愈好。其它的练习,诸如跑步,伏地挺身也要做。同样,念佛之外还要打坐、写经。所谓念佛就是这样一种修行的性质。在法然上人、亲鸾圣人以前的佛教,念佛是修行。法然上人出来之后,他断言念佛不是一种修行。只要念佛就能得救,法然上人这么说。对法然上人的说法起了共鸣感动,成为法然上人弟子的,正是亲鸾圣人。所以把《叹异抄》第八段的“非行”解释为“念佛不是修行”一点都不错。

不过再进一步说,亲鸾圣人与法然上人的想法上,有一点差别,也许不能说只有一点,应该说有根本上差异。这个地方,非常微妙。

总之,二人之间,有所不同。这一点在第五章也稍微提到过,重复一遍即: 法然上人的想法——念佛为本。 亲鸾圣人的想法——信心为本。

法然上人说念佛是根本,念佛我们就会被阿弥陀佛所救。

但是亲鸾圣人以为信心才是根本。只要有了相信阿弥陀佛的心,即使不念佛,也能得救。极端一点说,连念佛都可以不必。这就是亲鸾圣人的想法 。 那么,亲鸾圣人没有念佛吗?

答案是“否”。亲鸾圣人也念佛,他为什么念佛呢?

不为什么。本来亲鸾圣人就排斥为了往生而念佛,为了某种目的而念佛。对圣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亲鸾圣人念佛,不是“目的”而是“结果”。阿弥陀佛救了我,所以我感谢,是一种感谢的念佛,所以说念佛是一种结果。

这样一来,“念佛对行者而言,既不是行也不是善”的“行”,不就可以解释为“行为”的“行”了吗?不是“修行”。这是很明白的道理(以法然上人的解释)。至于在亲鸾圣人,即连行为的行都不是了。质言之,念佛者是不能念佛的。不是念佛者要念佛,而是阿弥陀佛使念佛者念佛,也就是说报恩感谢的念佛。亲鸾圣人的念佛就是这种念佛。

没有意图的念佛

我们要进入第十段了。在第二章,我们说过,第十段包含了《第二叹异抄》的序文。我们把序文部份放在一边,先说本文。

“真正的念佛在于超越凡夫所意图的地方。因为念佛是凡夫所不能念,所不能说,所不能思虑的。亲鸾圣人这么说。”

事实上,这第十段的本文在本书序幕中,已经稍微提过了。只是说得不完整而已,因为在未作各种说明之前,读者是无法了解的。现在大家就可以明白了。念佛并不是我们凡夫想念就可以念的,念佛是阿弥陀佛让凡夫念才能念的。这一点,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了解了这一点,第十段就容易懂了。

“真正的念佛是超越了凡夫意图的”——念佛是阿弥陀佛让我们念的,所以对凡夫来讲,那是没有意图的。念佛之义唯有阿弥陀佛才有。

“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我们凡夫是不能念佛的。念佛也不是我们所能讨论的,也不是我们所能思考想象的。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念的。极端一点说,是阿弥陀佛在念佛。

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惊讶。这真是一句了不起的话。 不错,我们凡夫连念佛都没有,所以我们凡夫才能得救。

因为我们凡夫如果有了念佛,我们就会被牵绊住,我们会觉得不能不念佛。这样,我们凡夫就会拚命念佛。

这样就变成了自力。这种念佛,念佛就变成了一种修行,变成自力,这样就糟了。 所以说我们不能念佛。

亲鸾圣人替我们下了这产的断言,这样我们凡夫就能安心。不能念,就不要念;不需要念,所以呆着不念就行了。没错,这样就好。

然而,我们呆着,阿弥陀佛却会使我们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这就是没有意图(无义)的念佛,是阿弥陀佛所念的念佛。 真正的念佛。

第九章 唯圆房的感叹

不要为了“悲叹”而兴叹

《第一叹异抄》到此结束。没有按照顺序讲,也许让你觉得不习惯。不过《第一叹异抄》是亲鸾圣人的弟子唯圆房,把他自己所听的,圣人生前所说的话回忆、记录下来的,未必是亲鸾圣人讲话的顺序。相反的,很可能《第一叹异抄》是附和着唯圆房自己想说的《第二叹异抄》的顺序所编排的。

前面稍微提过,《叹异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与第十一段、十二段、第十三段,在内容上是互相对应的。如是则《第一叹异抄》是按照唯圆房的胃口而排列下来的,我们在顺序上,稍微加以变动,并不致于太过份。

我们就来开始读《第二叹异抄》。这里我想按照原文顺序读下去。当然我会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我的意见,不过要把重心放在原文上面。

理由是篇幅有限。还有,我们已经把《第一叹异抄》读过了,《第二叹异抄》比较容易懂了。所以《第二叹异抄》的解释方式与《第一叹异抄》会有所不同。

现在就从《第二叹异抄》的序文说起。前面已经说过《第二叹异抄》的序文是接在《叹异抄》第十段的本文上,连改行都没改。但是很明显,内容是不相衔接的,谁看到都会认为那是序文。我们把它当成是《第二叹异抄》的序文。

“从前,亲鸾圣人在世的时候,我们下了同样的决心,从遥远的地方,经过艰苦的旅途来到了京都。我们怀着一颗往生净土的心,一起接受亲鸾圣人的教训。据说,当时跟我们在一起念佛的许多男女老幼之间,最近传说着违背圣人之教的异端邪说的人,逐渐增多起来了。他们所说的,毫无根据的异说,详细如下。”

唯圆房从昔日的回忆开始。

他是在关东念佛者之间,发生了信仰上混乱的时候,与同志们“不顾生命,越过十余个国境”(第二段)来到京都请教圣人的。从关东到京都,在昔时是一段难于想象的艰苦旅程。这都是为了一个愿——确立无误的信仰。 然而——。

随着时间的经过,异端思想又再次复萌起来。唯圆觉得非常难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为之悲叹。这个悲叹驱使他写下了这部《叹异抄》。

不过我倒觉得,也没什么有悲叹的需要。唯圆房的悲叹,我们能了解。然而我们知道,思想是随着时代而变的,我们所需要的是批判而不是悲叹。思想是会被歪曲的。时代变了,思想就会被人歪曲,这是当然的事。再说,唯有活着的思想才会所歪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