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导读

我看到孩子趴在床上哭,有一件我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我忘了这件事,而竟然想用言语来安慰他。这就是我的错。 最重要的事——―。 那就是“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跟英彦一起念阿弥陀佛就好了。 这样,就不需要言语。

因为念佛会把寂寞、悲伤、眼泪全都吸收。只要念佛就行了。这个时候唯有念佛。 到现在我才想到。

“英彦啊!认真地想,我们不能替耶智做一点什么。耶智死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剩下来的,唯有依赖佛陀、阿弥陀佛了。

“阿弥陀佛,耶智拜托你了。请你抱起耶智。”

“我们来祈求吧!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啊!” 我与英彦开始念佛。

妻子也来了。佳子在准备期末考——―她是国中二年级——―也来了。四个人一起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英彦不久就睡着了。 那个晚上——―。

我想起来了。再来念一遍《叹异抄》吧1

背《叹异抄》

我一直重重复复地念着《叹异抄》,所以有些地方我能背得出来。

老实说,我很怕背书。打从开始会做笔记,记重要的地方以来,记忆力就一直坏了下来;什么东西都容易忘。做了笔记,就安心地忘了。没做笔记的,又根本没有记住。读着的书,也忘得精光。要记忆力提高,就不能做笔记。大脑生理学者确实是这么说的。

不过,即使如此,《叹异抄》的某些特定部份,还是留在记忆中。走路时,《叹异抄》的话有时会不期然地,跑到口上来。在想东西的时候,也会忽然想起:噢!《叹异抄》的那句话,原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念佛,可能真的是往生之因,也可能是坠落地狱之业,概非我所关心。纵然为法然所骗,念佛而坠地狱,也绝不后悔。”

“总之,我的信心就是如此。从今以后,要相信念佛或丢弃念佛,悉听各位尊便。”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是恶人。”

“既然如此,唯有念佛才是彻底的大慈悲心。” “亲鸾从来未曾为了追善供养父母而念过一遍佛。”

“虽然依恋,可是到了娑婆缘份一尽,生命之火一经息灭,就得往生净土。”

“念佛的真义超越了凡夫的能力范围。因为念佛不是凡夫所能念的,所能说的,所能想象的。亲鸾圣人这么说。”

这是《叹异抄》中信手拈来写上的句子。这里必须申明,上面所引的并不是说《叹异抄》只有这些重要。只是把连我这个记性不好的人,也能背出来的部份,列出来而已。再说,我也不是只能背出这些。我虽然记性不好,所记的也比这些还多,只不过这些是在某种意义上,印象特别深刻的,所以加以列举而已。

好的念佛

言归正传。

耶智(我儿子的同学)死的那一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念佛。大家一起流着眼泪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之后儿子英彦的心痛好多了。 还有,我兴起了再念《叹异抄》的念头。

因为那夜念佛之后,该说是在念佛的时候,我想起了《叹异抄》中的一段话。前面列举的《叹异抄》引文中,最后一段,在我念佛过程当中,很自然地,浮上了我的心头。

“念佛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义故。”

“念佛的真义超越了凡夫的能力范围。因为念佛不是凡夫所能念的,所能说的,所能想象的??”

大家知道,这是《叹异抄》第十段的章头部份,不过这一句很难解释。

“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无义”中的“义”,该是“(自力)意图”。一般人是这样解释的。自己想用心努力来念佛──这种心情是不可以有的。“无义”就是没有意图。

那么“以无义为义”意思就是“以没有意图为意图”了??。但是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无义”的“义”与“为义”的“义”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凡夫的意图”而后者为“佛的意图”。也许这样解释才对。详细等后文再来说明,在这里暂时作如下的解释。

“真正的念佛,不可以有自己。我们不可对念佛加以议论,因为我们无能力议论。”

这样解释也许有点过份。不过那一夜,为耶智之死念佛时,关于这一段文字,我有这样的体会

我并不只是为了耶智念佛。

我是与妻、儿女一起念佛。我是因为妻、儿女才念佛,妻是因为夫、儿女而念佛,儿女是因为父母而念佛。

这次念佛是为了耶智而念的,也是为了英彦而念的,也是为了我而念的,为了佳子,也为妻子。

这是一次好的念佛。

有了这一次好的念佛,我觉得我对《叹异抄》才有了一点理解。 我兴起再读《叹异抄》这个念头。

念佛的指南书

《叹异抄》简单的说,就是“念佛的指南书”。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不能不念佛? 念了佛,又会怎么样?

我们这些凡夫会念佛吗?要怎么样才会念佛呢?

有种种的疑问,《叹异抄》就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而写的书。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读《叹异抄》,我会这样回答。

没错,我喜欢念佛。我喜欢真正的念佛──使人心中感到温暖的念佛,有时会令人禁不住流泪的念佛,给人生出活下去的勇气的念佛。我想知道,要怎样才会念佛,所以我想再读一遍《叹异抄》。我喜欢好的念佛──这就是我的念头。我写这本书的动机就在这里。

所以说这本书并不是《叹异抄》的解说,这是一本思索的书,要思索的问题就是“《叹异抄》该怎么读才好?”

第一章 因为有烦恼所以是人

不惑之年的疑问

四十岁叫做“不惑”之年。这是从《论语》来的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里,我们把十五岁叫做“志学”之年,三十岁叫做“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叫做“从心”之年。这可能是活到七十四岁的孔子,晚年所说的修养自述。我们凡夫,恐怕做不到。

不过四十岁叫“不惑“之年,对我们凡夫而言,虽不中,亦不远矣!人过了四十岁,对世事,似乎有些懂了,与二十岁时的热情、三十岁时的使命感相比,到了四十岁,对一些微小事情,就会变得无动于衷了;看得开了,反正世间就是这样。它该怎么样,就只能怎么样,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不过在别的意义上,又似乎是刚好相反。就是说,过了四十岁,我们会遭遇到真正的怀疑——本质上的怀疑。

比如说,教育家会开始怀疑“教育”的可能性。

他对教育抱着使命感,一直从事中学教师的工作,真是一位热情的教师。这个人会开始对教育产生怀疑。他觉得人教人有一个界限,他会感到挫折,因而烦恼。他会想到那些曾经热心加以教导,却无法救回的孩子,感到自己伪善而产生嫌恶。这可能是一个认真教师的情形。

生意人也一样。对自己拼命干的工作,感到怀疑、绝望,因而烦恼忧郁,通常也是在四十岁的时候。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压力,也可能是年轻的干劲凋竭了,迷惑乘此闯进了心中。不管是那种原因,反正他会自问:

“这样下去行吗?”过了四十岁的人,就是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有一个人,他也是深为这种迷惑而困扰。他开始自问:

“一向都在念佛,可是没有欢喜涌上心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人也是四十不惑阶段的人。

《叹异抄》的作者

于是这个人,跑去问亲鸾圣人。

“我一直都很认真念佛,可是从来没有涌现过令人手舞足蹈的那种欢喜。并且,我也从来没有急着要去净土那种念头。这种心态不晓得怎么解释才好?”

不用说,这就是《叹异抄》第九段的开头。序幕一文中,我们提到了第十段开头,而现在我们又提到了第九段,也许你会骂我,说我乱来。请你忍耐一下。这样子,比较容易进入《叹异抄》的世界中,所以我才会从中途说起。

这个四十岁的人就是名叫唯圆,被推定为《叹异抄》的作者的人。

我这样说,读者也许会怀疑。《叹异抄》的作者本来就是唯圆房,有什么好“推定”的?

不错《叹异抄》的作者是唯圆房,现在已经成为定论。所以可以断言“我从来也没有急着要去净土!”说这句话的表白者——唯圆房——就是《叹异抄》的作者。不过,万一还是有其它作者出现的可能,所以不能不采取这样稍微暧昧的说法。

古时候——一直到明治初期——有一种说法,认为《叹异抄》的作者是亲鸾圣人的孙子如信。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叹异抄》是唯圆、如信等人所合作的。《叹异抄》的作者是唯圆房,这一说法是明治四十年,妙音院了祥的《叹异抄闻记》刊行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了祥是住在三河冈崎的一位真宗学僧。他对从前已经成为定论的如信说,加以批评,而提倡了唯圆说。他的理由之一是第九段的这一节问答。唯圆问亲鸾圣人说:“我一向都很认真念佛,可是从来也没有真正由心的欢喜涌现过。也不会急往生净土。这是怎么一回事?”对这个问题,亲鸾圣人回答说:“唯圆房啊!我也曾经感到过这种疑问,原来你也有这样的疑问。仔细地

想??”。又在第十三段,亲鸾圣人对着唯圆房说话。第十三段,不拟在此讨论,仅列举原文如下:

又有一次,亲鸾圣人问:“唯圆房,你相信我所说的话吗?”(我)答说:“当然相信。”圣人接着又问:“那么你不会违背我说的话罗?”(我)很恭谨地承诺了。这个时候,圣人说:“那么,比如说,我叫你替我去杀一千个人怎么样?这样你就能往生净土啊!”我回答说“这虽然是你的吩咐,但是以我的胆量恐怕连一个人我都杀不了。”于是他诘问这:“那你刚才怎么说,不会违背亲鸾的话呢?”

从第九段与第十三段的问答来看《叹异抄》可以说是唯圆房所记的,亲鸾圣人对他教示的记录。明治末叶,妙音院了祥所主张的也是如此。所以这里我们推定《叹异抄》的作者就是唯圆房。

唯圆房这个人

唯圆房这个人又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据学者研究,亲鸾圣人门徒之中,名叫“唯圆”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鸟食唯圆,另外一个是河和田唯圆。鸟食、河和田都是地名。以现在行政区来讲,可能是属于茨县内。根据佛教学者,石田瑞麿氏的著作(《叹异抄?执持钞》一九六四年)这两个地方很接近。因此他推定鸟食唯圆与河和田唯圆可能就是同一个人。这种推定也许是对的。不过一般人是把河和田的唯圆推定为《叹异抄》的作者。

这一点在这里并不是重要问题,两边说法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知道,亲鸾圣人的门徒之中,有一个叫做唯圆房的人,这个人直接听闻亲鸾圣人说教,后来把教义笔录了下来,这就是《叹异抄》,这样就够了。再详细追究,大概也追不出什么东西来。

但是我想知道当时唯圆房的年龄。唯圆房请教亲鸾圣人时,当时他是几岁?这一点我很有兴趣。

这一点,还是石田氏(《叹异抄——批判性考察》一九八一年)最值得参考。石田氏说,唯圆死时是一二八九年(正应二年),时年六十八。亲鸾圣人死时是一二六二年(弘长二年),所以亲鸾圣人死时,唯圆房是四十一岁。也就是刚过了不惑之年。

??大家大概明白了吧!我为什么会推想《叹异抄》第九段开头,向亲鸾圣人提出问题的人,是一个四十几岁的人——。

当然,我们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个问题是在亲鸾圣人逝世那年所提出来的。当时唯圆房可能刚好四十岁,也可能是三十九、或者三十八岁。

可是我总爱说那是不惑之年。因为这个年龄的人,最会为了本质上的疑问而困扰。我们还可以从唯圆房所提出的问题中,看到面对这种疑问时,这个人的苦恼状况。

也许你会说我有些过于武断,不过这里我们姑且认为当时唯圆房四十岁,刚好是不惑之年。

唯圆房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遍唯圆房所提出的问题,这是《叹异抄》第九段开头部份。

“我虽然念佛,但是并没有那种令人天踊地舞的欢喜,涌现出来。而且也不曾有急于往生净土的念头。这应该怎么解释才好?”

唯圆房的疑问,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

——我虽然念佛,但是并没有那种令人天踊地舞的欢喜涌现出来。 ——不曾有急于往生净土的念头。 为什么呢?这两点就是他的质问。 我认为这就是四十岁人的疑问。 何以说??。

话又说回来。到了四十岁,人总会在基本的地方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高兴不起来,不会感动。

比如说,我没有投身于实业界,这也是听来的——四十几岁的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出不会有多大的兴奋。年轻时,签了一张一打订单,会兴高采烈,举杯庆祝。但是过了不惑之年,就不会有这种兴致了。据说,成功的时候,反而觉得沉闷。 这是可以了解的事。

我自己也有这种经验。辛辛苦苦写的稿子终于成书出版了,但是我老早过了不惑之年了,我不会感到怎么高兴。也许你会说我太过份了。说真的,该高兴的时候,反而会感到一团疑惑。该高兴的时候,高兴不起来,我也曾经烦恼过,以为自己有什么毛病。 “为什么不能天真地兴高采烈?” “难道我做错了什么?” 我会这样想。

我以为唯圆房所产生的就是同样的疑问。他也为了自己该高兴却高兴不起来而烦恼,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他会去请教老师亲鸾圣人。

源大夫的发心

鎌仓初期的佛教说话集《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所编的《发心集》第三,收录了一篇有名的往生谭。

赞州源大夫,出家七日突然往生──。

赞崎国(香川县)源大夫是以杀生为业的流氓。他那旁若无人的态度真是令人呕心。

有一天他打猎回来途中,看到了一大群人,聚集在供养佛陀的人家中听法。源大夫好奇起来,一边吆喝着,一边推开了人群,挤到前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