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2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P138)

29、劳动时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P139)

30、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P139-P140)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3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P140-142)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2、为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到的决定作用?(P140-142)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43-P144)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34、国家的特征: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征收赋税。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节的矛盾。(P116)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目的,产生条件(P151)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2、商品的含义,二因素,两因素关系(P152) 含义: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素:

(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社会属性) 二者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P152-P153)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P153-P154)

9

(1)质的规定:价值的实体是什么。(劳动)

(2)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劳动量)

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5、价格的定义:价值的货币表现(P155)

6、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P155-P157) 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

>>闂備浇顕х换鎺楀磻閻愯娲冀椤愶綆娼熼梺纭呮彧缁犳垹绮堥崒鐐寸厪濠电姴绻樺顕€鏌f惔顖涘<<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