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品系中,勐海种和勐库种比较适合制作普洱茶,而凤庆种则适合生产高档红茶。”张成仁说。凤庆种茶叶面宽大肥厚,内涵物质多,结实力较强,产量也高。其中所含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高,适合生产红茶。“用凤庆大叶种生产的红茶,香气高、汤色好,味道更浓。”茶叶专家、滇红集团监察部经理杨明柱说。
我国著名茶学家湖南农学院教授陈兴琰曾在凤庆考察得出结论:“顺宁(凤庆原名)之自然环境,极易于茶树生育,茶树品种有类似于印度及锡兰所植之阿萨姆种,单宁成分甚多,极宜于外销红茶之制造,且可试植于全国之低级红茶区,以求增进全国红茶之品质,进而与印锡红茶相竞争。”1984年凤庆大叶种被评为国家级良种,开始在云南、四川等地大量引种。
凤庆茶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了茶科所,在凤庆大叶群体种中继续寻找更优的植株。经过30多年的研究,陆续培育了“清水三号”、“凤庆九号”、“早春翠芽”、“探春银毫”,用于高档茶的生产。张成仁告诉我们,培育一个优良品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一种特殊“蜜糖香”被认为是滇红的独有气息,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拼配产生出玫瑰花香,则是目前最高品质滇红的标志符号。滇红的汤色橘红,通透明艳。如果用白瓷杯盛放,则看到茶汤边缘有一环金圈,茶水冷却后呈乳凝状,被称为“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质更优。
作为大叶种红茶,滇红的味道更加浓烈、厚重,富有刺激性,如同云南高原肆意奔放的生命力,带有一股野性的魅力。尤其是以外销为主的红碎茶,口感冲击力强悍,需要牛奶调饮,很少用于清饮。“别的红茶往往三泡之后味道就淡了,滇红可以冲六七泡都没问题,所谓?七碗至束味?。”杨明柱说。
岁月的味道
滇西的大山层层叠叠,似乎永远绕不出去,从凤庆县城到锦绣村不到5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多半的路程穿行于浓雾中。
路的尽头是一处名为香竹菁的小村寨,村子的山坡上有一棵被称为“茶祖”的古茶树。2003年2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蔡新亲自测量了茶树。树高10.2米,树幅11.1米×11.3米,树根周长5.67米,直径1.59米,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抱住。
锦绣村村长李玉禄告诉我们,1986年小湾镇茶叶推广员毕文才来村里指导茶叶种植,发现了这棵长在村民李文朝家田埂上的大茶树。由于茶树体形庞大,枝丫繁多,极为罕见,引起了毕文才的注意。于是他将这棵古树的信息通报了凤庆茶厂。茶厂随后派人实地考察,初步认定是一棵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县茶叶学会迅速将古树进行了保护。
古树的发现引起了生物学界广泛的注意。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教授,采用同位素方法,推断香竹箐古茶树树龄在3200年以上。随后,广州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叶创新对香竹箐古茶树进行考察,得出和王广志一样的结论。2004年初,日本农学博士、茶叶专家大森正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博士对香竹箐古茶树做了测定,认为树龄在3200~3500年。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龄最古老的茶树。
3200年——当这棵古树萌发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商朝末期。算起来,它比商纣王还年长
近100岁,比孔子大近700岁,1000年之后秦始皇才出生。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棵古树有明显人工栽培的迹象,即使不是为人所植也是经过了人工驯化和利用。“我们这里自然生长的古茶树都会长得很高,不会有太多的分叉;而这棵树并不高,分叉也多,顶端明显经过了修剪。”李玉禄说。
换句话说,在3200年前的商朝末期,滇西大山中的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茶树,采撷茶叶了。
东晋《华阳国志》中曾记载,巴蜀军队支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向武王进献茶叶,这是中国最早有茶的记载。也恰好也是在3000多年前。有学者认为。献茶者为巴蜀军中的濮人。而古代濮人则是现在德昂族、布朗族和佤族的祖先,就居住在滇西澜沧江、怒江流域。或许周武王所得到就是这一类古茶树所产的茶叶。
目前,这棵栽培型的“茶祖”品种尚难确定。按照茶叶高级工程师夏祥明的观察,从性状来看,既不同于茶系中的茶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