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岭一直是一条自然分界线,也一直作为行政边界线。

(2)只有将行政边界与自然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地理分区,地理分区的分界线最好保持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一方面行政区界限较稳定,另一方面各项经济统计和政策法规均以行政区为单位予以实施。

(3)中国的行政边界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元朝就实行了行省制度,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省规模和政区划分。而行政分区的划分也是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有的是依山划分,有的是依水划分,现在社会要协调自然与行政界线的关系并不难.我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靠的是人民大众,政府管理.这个行政界限已经淡化了。

6、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P269——P270)

(1)中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单纯的对自然或者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把全国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2)地理分区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等。

第 24 页 共 25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六章:中国的土地退化

1、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P279——P280)

(1)中国的土地退化分布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到低,几乎都有病土地退化的发生。沙漠化土地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形成长达5500km的弧形带。①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②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带;干旱区的绿洲周围;半湿润区的河流迂回扇及古河床沿岸;海滨、湖滨、江河入海入湖口和漫滩;高寒地带的河流沿岸。③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华北牧区、东北牧区、西北牧区、青藏牧区、西南牧区以及南方草地。④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河中上游、极端干旱漠境、青藏高寒漠境盐渍区、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滨海平原。⑤土地污染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区、城郊农田区。

(2)从宏观上看,呈现东西分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土地退化类型的组合的地域差异在东西分异的基础上,呈现南北差异,北方以沙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南方以水土流失、石化(沙漠化)、土地污染和浅育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2、对比黄土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异同。(P287、P289) 相同点:

(1)黄土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的成因相同,自然因素均是由于地质基底不稳,人为因素都是因为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第 25 页 共 26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2)黄土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中降水特点相同,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

(3)黄土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都表现为植被覆盖率降低、天然植被消失、沟谷切割深度变大等特点。 不同点:

(1)黄土丘陵和卡斯特丘陵区地表土质不同,黄土丘陵区地表为黄土,喀斯特丘陵区地表为红土。黄土结构松散,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解、崩解,抗蚀能力很低,黏粒含量低于20%,腐殖质含量低;红土成土过程慢,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差,土壤层缺乏过渡层,与母岩间存在明显的软硬界面,土壤性质对于植物有强烈的选择性。

(2)水土流失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表现为地表呈现千沟万壑、植被消失殆尽,土地生产力丧失;喀斯特丘陵区表现为植被消失、土壤流失殆尽、基岩完全裸露,出现石漠化景观。

(3)水土流失过程中对人类的影响不同,黄土丘陵区表现为坡地种植作物破坏、地表切割破碎;喀斯特丘陵区表现为土壤稳定性下降,并伴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阐述沙漠化土地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P292+自己总结+P259) (1)频繁的、超过临界起风沙(5m/s)的风力条件极其与干旱季节在时空分布上的一致性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

(2)以松散的沙质为主的地表组成物质,为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沙源,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 26 页 共 27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3)降水量的不足和不稳定,构成了区域生态的脆弱性。

(4)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地表失去植被保护,产生风蚀破口,是加速风蚀沙化的诱导因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破坏等。

(5)沙尘暴既是沙漠化的结果,又是土地沙漠化加剧的动力因素。

4、阐述草地退化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P298——P300)

(1)气候暖干化过程引发草地退化: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就是气候变化,即暖温化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引起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为重要。

(2)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加剧草地退化: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草地退化过程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表现出来,成为区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人类活动。

(3)载畜量与波动降水的不匹配加剧草地退化过程: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不匹配加剧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人为相互作用的过程。降水量的年际不稳定与牲畜数量的变化,形成载畜量与降水波动的组合关系。高降水/低载畜量带来草地恢复,低降水/高载畜量加剧草地退化。

5、简述土地退化对中国的区域影响。(P289、P295、P301、P307+自己补充) (1)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水土流失极大地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影响的核心,在于水土资源的破坏和丧失,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另一方面,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

第 27 页 共 28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