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 1 -
绪论 一、填空题
1.实验针灸学是在 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 ,研究针灸学 ,探索针灸对人体 的一门新兴学科。
2.大量研究资料已证实,针灸对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及主要作用,即 作用、 作用和 作用,是针灸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主要作用基础。
3.许多科学实验证明,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 途径而实现的。探索针灸对各系统生理调节功能的 ,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 4.实验针灸学以 为研究对象,以 为研究手段。 5.针灸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只有用 手段去研究针灸 的相关规律,去探索它们的 ,并揭示其本质,才能站在当代科学制高点上,懂得中医针灸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实验针灸学是在哪种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针灸学研究和探索的一门新兴学科 A.传统医学 B.中医学 C.西医学 D.中西医学 E.自然医学
2.实验针灸学的内容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促进了传统针灸学进一步与现代实验 医学的结合,这标志着传统针灸学正在自我完善,已进行了什么样的过渡 A.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 B.医学科学向朴素理论医学 C.实验医学向本能医学 D.朴素理论医学向经验医学 E.现代医学向朴素理论医学
3.科学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衡,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 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 A.体液 B.血液 C.淋巴液 D.神经 E.神经体液 (二)A2型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
A.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加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B.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
C.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规律和作用原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D.培养新世纪从事中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E.针灸实验仪器的性能及推广应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A.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B.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C.传统针灸学基础理论的应用
- 2 -
D.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 E.针灸效应及机理
3.下列哪一项成果不是发生在1966年到1979年之间 A.实验针灸学的诞生。实验针灸学已现雏形
B.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各中医院校自编或协编了多本《实验针灸学》教 材和《实验指导》
C.实验针灸学趋向成熟的阶段
D.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的协作调查发现一批“经络敏感人” E.系统总结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成果 (三)Bl型题 A.1965年 B.1977年 C.1979年 D.1980年 E.1982年
1.我国开设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是在什么时间以后
2.全面系统总结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成果是在 A.穴位探测 B.针刺麻醉 C.针刺镇痛
D.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E.穴位的结构和功能
3.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可包括上面的哪项内容 4.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可包括上面的哪项内容 A.西医学 B.基础医学 C.自然医学
D.循证医学 E.针灸学
5.实验针灸学应该被认为是什么学科新的分支
6.指导临床、制定科研成果计划、分析结果、临床决策、医学教学、医学保险等属于什么医学研究范围 (四)B2型题 A.32 B.40 C.50 D.64 E.120 F.200
1.1958年针灸临床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以确定针灸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治病机理研究,针灸治疗病症已扩大到多少种
2.目前,针灸疗法已在多少个国家逐渐开展
3.199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讨论,初步确立了多少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证
- 3 -
(五)C型题
A.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
B.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是 2.中医针灸学与西医学的关系是 A.实验者和实验手段
B.实验者、实验手段和实验对象 C.实验者和实验对象
D.实验手段和实验对象
3.科学实验是指自然科学实验,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相应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以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和任务,它包括 (六)K型题
(注:K型题备选答案组合方式见编写说明,正文中不再列出,下同) 1.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即是
①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方法_的理论,它主要探索实验针灸学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②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 ③是指哲学方法论
④研究科学认识过程、方法和形式的一般理论问题,如科学理论的发现、构建、检验、评价、预测、决策等
2.实验针灸学的任务是
①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 ②加强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应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③培养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④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的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人才 (七)X型题
1.医学是一门科学,针灸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工作者是 A.医学家 B.历史家 C.数学家 D.思想家 E.科学家 F.理论家
2.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针灸技术、方式、方法和器具的革新也势在必然,针灸诊疗技术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A.客观化 B.定量化 C.标准化 D.自动化
- 4 -
E.简单化 F.机械化 G.电动化 H.无创伤化 三、改错题
1.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用于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西医医学与现代麻醉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2.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术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新学科领域。它将与临床医学结合,进入经典实验医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医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保守的学科。不断探求新的观念,以经典内容作为它永恒不变的规律,正是医学活力所在。
4.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科学内部需求动力往往要大于外在动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把继承传统经验作为实现自身学术发展的根本保证。
5.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更应借助于传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才能使实验针灸学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6.实验针灸学将传统的临床经验,按学科体系进行了梳理、编排,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扩展了针灸学的任务。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 2.什么叫科学实验? 3. 什么叫软科学?
4. 回顾建国以来实验针灸学的发展,简单分为哪几个阶段? 5.简述学好实验针灸学这门课必须注意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随着20世纪生命科学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实验针灸学不断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赋予了实验针灸学新的历史使命? 2.实验针灸学理论部分包括哪些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3.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是什么? 4.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西医学 技术和实验方法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 生命活动影响规律 2.针刺镇痛 促机体防卫免疫 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 3.神经体液 最大极限及其机理 4.针灸学范畴的内容 现代科学实验 5.科学实验 调节机体生命 相互关系
二、选择题 (一) A1型题
1.D 概念较完整。A、B、C选项概念不完整,E选项不准确。
2.A 遵循自然科学发展的医学发展规律,大致为:本能医学一经验医学一朴素理论医学一实验医学一医学科学一现代医学阶段。传统针灸学可认为属于经验医学和朴素理论医学阶段。
- 5 -
3.E A、B、C、D选项不完全。 (二) A2型题
1.E 针灸实验仪器的性能及推广应用不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 2.C 传统针灸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属于临床针灸学的内容。
3.B 1982年以后,天津、上海、南京、辽宁、陕西等高等中医院校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各中医院校自编或协编了多本《实验针灸学》教材和《实验指导》。因此,不在1966年到1979年之间。 (三) B1型题
1.D 1982年以后,天津、上海、南京、辽宁、陕西等高等中医院校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1983年,在国家卫生部等领导的支持下,天津中医学院首先自编了教材《实验针灸学》,此后全国各中医院校也自编或协编了多本《实验针灸学》教材和《实验指导》,从而开创了中医实验教学新纪元,把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随后,国家教委正式承认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地位。
2. C 1979年,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所发表的经络研究论文数量质量震惊国内外,代表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经络现象再发现之后,全国大普查与临床研究的领先成果。这次会议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最新成就,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确立了我国针灸现代科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会议丰富了实验针灸学的内容,使其科研方法和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实验针灸学已现雏形。会后,出版了《针灸针麻研究》《针灸研究进展》《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百科全书一针灸学分卷》等著作,是建国30多年来,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成果的全面系统总结。 3. E 4. A
5.E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机体生命活动规律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6.D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指导临床、制定科研计划、分析结果、临床决策、医学教学、医疗保险等的内容可归于循证医学的研究范围较恰当。 (四)B2型题
1.F 2.E 3.D (五)c型题
1.B 2.A 3.B (六)K型题
1.E 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即是关于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
探索实验针灸学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实验针灸学科学研 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广义的则是指哲学方法论,即研究科学认识过程、方法和形式的一般理论问题,如科学理论的发现。构建、检验、评价、预测、决策等。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许多新的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等,促进了实验针灸学方法论研究的大力发展。因此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选E。
2.A 实验针灸学的任务应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 加强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并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作用 规律和作用原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以促进针灸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针灸医学现代 化。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新世纪从事中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 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也是实验针灸学的重要任务。
- 6 -
但并不是培养跨学科的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人才。因此①②③是正确的,选A。 (七)X型题
1.A、E 医学是一门科学,针灸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工作者是医学家也是科学家。
2.A、B、C、H 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针灸技术、方式、方法和器具的革新也势在必然。针灸诊疗技术正朝着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无创伤化的方向发展。 三、改错题
1.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用于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是我国针灸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2.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术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新学科领域。它将与传统针灸学结合,进入现代整体医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医学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学科。不断探求新的观念,以不断的变化作为它永恒不变的规律,正是医学活力所在。
4.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科学外在需求动力往往要大于内部自身动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把创新、完善自我作为实现自身学术发展的根本保证。
5.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必须紧跟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更应借助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才能使实验针灸学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6.实验针灸学将针灸学相关科研成果,按学科体系进行了梳理、编排,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扩展了针灸学的任务。 四、简答题
1.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即是关于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实验针灸学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广义的则是指哲学方法论,即研究科学认识过程、方法和形式的一般理论问题,如科学理论的发现、构建、检验、评价、预测、决策等。
2.科学实验是指自然科学实验,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相应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以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和任务。它包括实验者、实验手段和实验对象三要素。
3.软科学是研究某一学科的发展,并对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规划、管理、指挥和监督,使之有机地配合,极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综合多学科和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科学。
4.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1958年为实验针灸学的准备阶段。
②1959年到1965年,为实验针灸学的奠基阶段。 ③1966年到1979年,是实验针灸学趋向成熟的阶段。
④1980年以后,实验针灸学进入全面总结、整理、汇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5.实验针灸学属于实验医学,因此除熟悉掌握本学科传统特色外,还必须有扎实的中
医、西医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不断更新知识,注意科技信息量的积累。学好实验针灸学,还应具备完成实验研究的广博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多种技能,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五、问答题
1.随着20世纪生命科学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和 技术成果已渗入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呈现出多学科、大开放特征,传统的学科界线正在消失。这既是科学前进的动力,又是不断产生新学科的源泉。针灸学科研究的思维、策略、观点、
- 7 -
方法等,必然也会受到多极医学世界的影响,因此也给实验针灸学不断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与医学模式在改变,回归自然的思潮、医疗保健观念在更新和提高,医药费用的膨胀,都迫使以调节为主的针灸疗法,尽可能用现代科学方法迅速完善、充实自己,并且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一部分,这也赋予了实验针灸学新的历史使命。
2.实验针灸学理论部分主要的基本内容包括:
(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实验针灸学的研 究方法,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等内容。
(2)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其中包括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穴位功能与结构,经
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及发生机理,针灸作用基本特点及影响的因素,时效及量效等内容。 (3)针灸的效应及机理:介绍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呼吸、 循环、血液(血液成分)、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的调节作用、效应及机理等内容。 (4)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针灸应用技术及器具的原理及效应 等内容。
3.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十分
密切,同属医学科学范畴,都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主要任务是探索与研究针灸防病、治病方法和原理,以保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传统针灸学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整体观念为基本思想,经穴刺激为防治手段,稳压调节为作用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实践;其目的是去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去验证、充实、发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现代内涵,研究其作用的效应、机理、治病物质基础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局部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结构到功能、静态到动态、分析到综合,观察、探索现象的本质到作用规律,为提高传统针灸疗效,扩大应用范围,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实验依据;从而推动传统针灸医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解决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问题。因此,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的发展对充实和深化中西医学内容有重要学术价值。
4.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术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新学科领域,是经验医 学的发展。它将与传统针灸学结合,进入现代整体医学发展的新阶段。针灸学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发展针灸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这也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针灸学是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验针灸学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题。加强实验针灸学和软科学研究,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振兴,这对促进针灸教学、临床、研究、学术进步和走向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一、填空题
1.选题能集中体现研究者的 、 、 及实验能力等综合水平。
2.科研选题有不同的类型,依据研究目的,可将研究课题分为 、 、 三种类型。
3.研究对象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为了使研究结论具有真实性,要求研究对象具有 和 ,以尽可能地反映 ,这就是研究的“重复性”原则。
4.一个研究项目,当选题确定后,则进行研究设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 、 、 。
5.研究因素可有不同的类别。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称为 ;若同时观
- 8 -
察多个类别的作用,则称为 。
6.一个科研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 、 、 、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7.医学信息检索的主要途径包括 、 、 及其他途径检索。
8. 科学实验必须建立假说,科学的假说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 、 、 。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实验针灸学的科研选题,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研究方法而确立的准备探索或解决的某一个临床或基础的研究课题 A.中西医学基本理论 B.西医基本理论 C.中医经络理论 D.现代科学理论 E.现代医学理论
2.科研选题的原则应该是
A.统贯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B.需求性、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C.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D.需求性、先进性、科学性、严谨性 E.科学性、推测性、系统性、可验证性
3.针灸科研过程中,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这种空白对照的特殊性类型是 A.自身对照 B.标准对照
C.安慰对照 D.空白对照 E.配对对照
4.应用研究以应用为目的,其特点是
A.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 B.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较大
C.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大 D.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较小 E.未知因素少,风险低,成功率高
5.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如研究对象出现可疑的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发生明显的进展,应给予什么,并同时使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A.单盲 B.双盲
C.双盲双模拟 D.揭盲 E.破盲 (二)A2型题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效应指标的特点
- 9 -
A.客观性 B.精确性 C.灵敏性 D.特异性 E.重复性 (三)B1型题
A.以资助经费为目的 B.以应用为目的
C.以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理论问题为目的 D.以申报课题为目的 E.以物化研究为目的 1.应用研究是 2.开发研究是 3.基础研究是
A 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B.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 C.对临床研究过程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时进行鉴别处理 D.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
E.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 4.对照的概念是指 5.随机的概念是指 6.重复的概念是指 (四)B2型题
A.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 B.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
C.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大 D.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较小 E.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 F.未知因素较多,风险低,成功率高 1.应用研究的特点是 2.开发研究的特点是 3.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五)C型题
A.统贯全局,突出重点,科学性,可行性 B.需求性,先进性,可行性,可验证性 C. 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D.科学性,可验证性,可行性,突出重点 选题的原则是 (六)K型题
开发研究的特点是
①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 ②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 ③投资大,经济效益高
④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大
- 10 -
(七)X型题‘
1.选题能集中体现作者的 A.学科信息 B.学术水平 C.学历高低 D.科学思维 E.实验能力 F.资历水平
2.科研选题有不同的类型,依据研究目的,可以将科学研究分为以下几种 A.实验研究
B.基础研究 C.临床研究 D.开发研究 E.应用研究
F.课题研究
3.实验效应是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结局,主要效应指标具有以下特征 A.关联性 B.客观性
C.精确性 D.灵敏性 E.特异性 F.多样性
4.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有 A.简单随机法 B.时间随机法 C.区组随机法 D.分层随机法 E.顺序随机法 F.随意随机法
5.动物实验研究实施重复原则的措施是 A.保证足够的样本含量
B.规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 C.选用相同的动物 D.保证造模相同
E.尽可能给予类似的治疗或刺激 F.选用不相同的动物 6.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A.实用性强,风险较小 B.投资大,成功率高 C.实用性强,风险较大 D.风险较小,投资大 E.未知因素多,风险高 F.探索性强,自由度大
- 11 -
三、改错题
1.实验针灸学科研选题,是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准备探索或解决的某一个临床或基础的研究课题。
2.研究因素可有不同的类别,同一类别的因素,有不同的水平,不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 3.灵敏性又称反应性,灵敏性高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阳性率,所以灵敏性越高越好。 4.进行盲法的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可以认为双盲法适用于所有的临床研究。
5.如何把初始意念深化,进而建立工作假说,这些问题不一定通过文献检索来解决。 6.假说是科研选题的核心环节,若发现与事实不符,且无法补充和修订,也不能放弃。 7.随机化的概念是指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随机等同于随意。 四、简答题
1.简述对照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 2.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五、问答题
1.选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假说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科信息 科学思维 学术水平 2.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3.代表性 一定的数量 群体的情况
4.对照原则 随机原则 重复原则 盲法原则 5.单因素研究 多因素研究 6.具体 新颖 醒目
7.主题词检索 分类检索 关键词(或自由词)检索
8.来源的科学性 说明的推测性 解释的系统性 结论的可验证性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A 2. C 3. C 4. A 5. E (二)A2型题
E 实验效应指标的特点是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并不是实验效应指标的特点。 (三)B1型题
1.B 应用研究是以应用为目的,针对针灸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如针灸防治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方案、疗效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采用基础研究提供的理论和成果,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在课题设计上要求技术路线清晰,方法具体可行,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2.E 开发研究是以物化研究为目的,运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成果,研制出产品,或对产品进行技术工艺改进的创造性研究。如中医针灸诊疗仪器研制或改造等。这类研究是采用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产品研究,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这类研究多与企业合作进行,也是今后鼓励的方向。
3.C 基础研究是以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理论问题为目的,探索在中医针
- 12 -
灸领域中带有全局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如针灸学中的经络现象、经络实质、腧穴功能与结构、经脉腧穴与脏腑相关、针灸作用的规律和原理、时效和量效等研究。这类研究特点一般不以具体应用为目的,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由于未知因素多,在课题设计上要求比较原则,对研究手段要求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常常对整个中医针灸领域甚至可能对生命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4.A 对照的概念是指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5. B 随机的概念是指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6.D重复的概念是指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 (四)B2型题
1.A 应用研究的特点是采用基础研究提供的理论和成果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在课题设计上要求技术路线清晰,方法具体可行,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2.E 开发研究的特点是采用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产品研究,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这类研究多与企业合作进行,也是今后鼓励的方向。
3.B 基础研究的特点一般不以具体应用为目的,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由于未知因素多,在课题设计上要求比较原则,对研究手段要求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常常对整个中医针灸领域甚至可能对生命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 C型题 C
(六)K型题
B 开发研究是采用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产品研究,未知因素较少,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这类研究多与企业合作进行,也是今后鼓励的方向。因此①②是正确的,选B。 (七)X型题
1.A、B、D、E选题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学科信息、学术水平、科学思维、实验能力,而与学历高低、资历水平无关。 2.B、D、E
3.A、B、C、D、E 实验效应是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结局,主要效应指标具有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特征,但不包括多样性特征。
4.A、C、D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有简单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分层随机法,但不包括时间随机法、顺序随机法、随意随机法。
5.C、D、E动物实验研究实施重复原则的措施是选用相同的动物,保证造模相同,尽可能给予类似的治疗或刺激,但不包括保证足够的样本含量,规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F项是干扰项。 6.E、F 三、改错题
1.实验针灸学科研选题,是在中西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准备探索或解决的某一个临床或基础的研究课题。
2.研究因素可有不同的类别,同一类别的因素,有不同的水平,可能产生不同的 效应。
3.灵敏性又称反应性,灵敏性高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阳性率,但并不是灵敏性越高越好。
- 13 -
4.进行盲法的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 素所导致的偏倚,但双盲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临床研究。
5.如何把初始意念深化,进而建立工作假说,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文献检索来解决。 6.假说是科研选题的核心环节,若发现与事实不符,且无法补充和修订,就要果 断放弃。
7.随机化的概念是指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 配到某一组,但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四、简答题
1.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
的主要作用是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合理 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2.检索者因需求和习惯不同,检索方法和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检索的基本步骤却是一样的。一般包括:分析研究检索课题,明确文献检索要求;编制检索策略;使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线索;了解馆藏情况,索取原始文献,满足课题需求。 五、问答题
1.选题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科研选题来源于临床实践,有客观事实或合乎逻辑推理的科学理论依据,不是主观臆想或凭空猜想。选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上:选题具体而明确,实验设计类型选择正确,统计学设计合理。设计的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及观察指标的选择合乎研究目的的要求,设计规范严谨,技术路线清晰,方案具体可行,实验步骤合理,方法先进。
2.假说的作用可概括为两方面。首先,假说决定了医学研究的具体目的和方向。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未知领域漠大无垠,如果没有假说就很难有切入点,针对所研究课题提出假说,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目标和思路。其次,假说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新规律,建立新方法,形成新理论,而假说是发现新事物、形成新理论的桥梁,是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文献是记录 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它包括 资料和 资料。
2.文献研究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阅读、 、 、 和 来完成的。 3.临床研究一般可分为 临床研究和 临床研究。 4.针灸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 和 。
5.前瞻性临床研究是研究者根据 而进行的研究。 6.受试对象是指被 作用的对象。
7.实验针灸学的文献研究最常见表述形式是 。 8.现代针灸常用研究方法包括 、 和 。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下列哪项属于实验研究论文独有的结构特点 A.前言 B.结果 C.讨论
D.材料与方法 E.临床资料
- 14 -
2.观察指标是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出现的 A.实验效应 B.不良反应 C.灵敏性 D.稳定性 E.特异性 (二)A2型题
1.临床研究论文写作中,哪一项不属于正文部分 A.资料 B.结果 C.引言 D.讨论
E.参考文献
2.针灸科研文献综述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项 A.综合性 B.时限性 C.灵活性 D.信息性 E.学术性 (三)B1型题 A.敏感性 B.综合性
C.耐受性 D.适应性 E.灵活性 1.文献综述具有
2.受试对象对施加的处理因素应具有 (四)B2型题
A.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设计 B.无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设计 C.对已有的临床资料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分析 D.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标准化,即保持不变 E.明确具体操作方法、原理和特点 F.有明确的目的,但没有周密的计划 1.前瞻性临床研究是指 2.回顾性临床研究是指
3.实验研究中,处理因素是指 (五)C型题
A.心理因素 B.社会因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实验研究中,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 2.实验研究中,如果受试对象是动物,应考虑到动物的
- 15 -
(六)K型题
1. 实验研究论文正文部分包括 ①前言
②材料与方法 ③结果 ④讨论
2.实验研究中,选择受试对象时,应注意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具有 ①一定的敏感性 ②较强的特异性 ③相对的稳定性 ④较强的适应性 (七)X型题
1.现代文献研究中,对所选课题项目应进行文献资料的 A.收集 B.阅读 C.积累 D.整理 E.分析 F.归纳
2.文献综述的特点包括 A.创新性 B.综合性 C.时限性 D.信息性 E.学术性 F.灵活性 三、改错题
1.在临床研究中,前瞻性临床研究比回顾性临床研究要求低,其论文的学术水平更具有领先性。
2.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随机化。 3.试验研究中,观察指标最好具有非特异性。
4.在实验研究论文中,讨论部分一般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对象进行分析阐述。
5.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灵活的治疗方案。 四、简答题
1. 何谓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论文书写中,材料的内容包括什么? 3. 在针灸实验研究中,选择受试对象应注意什么? 4. 在针灸实验研究中,针刺作为处理因素应注意什么? 五、问答题
1. 文献综述的特点是什么?
2. 临床研究中,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有什么不同? 3. 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16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已有知识 文字 视听 2.积累 整理 分析 归纳 3.前瞻性 回顾性 4.人 动物
5.选题和设计的要求 6.处理因素 7.文献综述
8.文献研究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D A、B、C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共有结构,E为临床研究论文的独有结构,故根据题意选D
2.A 处理因素作用受试对象后可出现多种效应,B、C、D、E均为其某一个方面,故选A。 (二)A2型题
1.E A、B、C、D均属正文部分,只有E不属正文部分,故选E。
2.C 文献综述是严密的、科学的文献总结,灵活性不属其特点,故选C。 (三)B1型题
1.B综合性是文献综述的特点,A、C、D均为实验研究中受试对象的特点,E
2.A受试对象对施加的处理因素应具有敏感性,才能反映出处理因素的效应,其余均不合题意,故选A。 (四)B2型题 1. A 2. C
3.D选择处理因素时应明确具体操作方法、原理、特点,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标准化,保持同一性,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正确的实验效应,故选D。 (五)C型题
1.C 因人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故选C。
2.D动物一般不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故选D。 (六)K型题 1.E
2.A只有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时,才能有效地反映处理因素的实验效应,适应性强则不能更好地反映实验效应,故选A。 (七)X型题、
1.A、B、C、D、E、F
2.B、C、D、E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属文献综述的特点,故选B、C、D、E。 三、改错题
1.在临床研究中,前瞻性临床研究比回顾性临床研究要求高,其论文的学术水平 更具有领先性。
2.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标准化。(随机化是实验分组原则,而实验中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才能客观地反映出实验效应。)
3.实验研究中,观察指标最好具有特异性。(观察指标只有具有特异性时,对处理因素的效应才有说服力。)
- 17 -
4.在实验研究论文中,讨论部分一般是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阐述。(讨论的是实验效应,即实验结果,而不是实验对象。)
5.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若治疗方案不固定则不能说明研究结果的原因,故应在研究前首先固定治疗方案。)
四、简答题
1.文献研究就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或找出规律。也就是利用某些真理性的、已经得到证明的特殊或个别的事实或理由,证明出一般性结论的说理方法。即通过一些个别事例,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论点。
2.包括实验对象、实验试剂、实验仪器等。
(1)实验对象:如对动物种类、数量、种系、分级、性别、体重、来源、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和分组情况等应详细介绍。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如实验对象是人,则参照临床研究论文的要求,应遵循双盲(或单盲)法则。
(2)实验试剂:包括试剂的名称、规格、成分、纯度、剂量、生产厂家、批号、配制等应介绍清楚。
(3)实验仪器:如仪器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等均应介绍。
3.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对处理因素的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同时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研究的内容不同对动物的要求也有不同。动物的选择除种类、品系外,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也应注意。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
4.实验研究中,如处理因素是针刺,应明确针刺的穴位、针刺的深浅、针刺的手法或电针的刺激参数等。 五、问答题
1.文献综述的特点是:
(1)综合性:综述是根据自己所选的专题,搜集大量的资料,纵横提炼,重新组织布局编辑而成,信息量大,非独家之言,所以具有综合性。
(2)时限性:由于文献积累都必须有一个过程,文献综述必然具有时限性。其时限跨度根据需要而定,如强调“新进展”则时限跨度一般为近2~3年之内;如着重回顾发展,以利于读者从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扩展思路,则跨度可大到近5~10年。
(3)信息性:医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书籍相比较,更具有信息性,综述论文尤为突出,因其汇集的某一专题的资料信息较为全面,故可帮助科研人员发现前人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从而选出新的课题,得到信息后面的信息,所以信息价值之高是其他论文无可比拟的。换句话说,信息是综述的生命,综述的价值就在于附有大量的信息。
(4)学术性:文献综述既反映历史背景,又反映科研现状,既有综合归纳,又有分析探讨,既有发展的脉络,又有前景的展望,既有综合评述,又有专题特色,所以文献研究产生的文献综述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2.前瞻性临床研究是研究者根据选题和设计的要求而进行的研究。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周密的研究计划,合理的观察指标,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归纳、统计、分析,得出某一结论。前瞻性临床研究报道其质量主要取决于事先的选题和设计以及在临床实施中是否完全按照设计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处理是否合理等。前瞻性临床研究常与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方法、条件、设备等因素有关。
回顾性临床研究是从以往临床工作积累的病例资料中,选择某一时期同类临床资料进行整
- 18 -
理、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以指导实践。针灸最常见的是用某穴、某法治疗某病的临床观察等。回顾性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对已有的临床资料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其质量取决于是否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数和收集的资料是否翔实、全面,统计方法是否正确等。这种研究不需要事先有严格的设计,但研究者应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完整性,这样总结出的结论才可能具有科学性。回顾性临床研究也属文献研究的范畴。
总之,临床研究中,前瞻性研究比回顾性研究要求高,其论文的学术水平更具有领先性。 3.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包括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观察指标。
(1)处理因素: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如何保证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如一,按一个标准进行,这就需要明确量化标准。如处理因素是药品,除应确定药品的名称、性质、成分、作用及用法外,还应注明生产厂家、药品批号及保存的方法等。如处理因素是针刺,应明确针刺的穴位、针刺的深浅、针刺的手法或电针的刺激参数。对检测方法应明确其具体操作方法、原理及特点。对检测的仪器应明确其名称、产地、型号、规格、性能和精密度。另外对观察的时间应具体一致。
(2)受试对象:受试对象是指被处理因素作用的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在医学实验中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实验研究从受试对象来分,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对处理因素的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同时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研究的内容不同对动物的要求也有不同。动物的选择除种类、品系外,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也应注意。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
(3)观察指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出现实验效应。实验效应一般用各项指标来反映。指标按其性质可分为计数(含等级)指标和计量指标。观察指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的观察指标应与实验研究目的有本质的联系,它能够确切地反映处理因素的效应。其次,观察指标应具有客观性,避免主观性。另外,观察指标最好具有特异性,特异性高的指标易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而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三节 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一、填空题
1.断面解剖方法是采用锯切方法制作断面标本,是研究 及 之间、或 之间位置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2.辣根过氧化酶法是利用 现象追踪 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
3.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法。记录肌肉在 、 及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
4.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特定的基因所 、 的细胞自杀行为,这种细胞的自杀过程又称为 。
5.细胞生物学主要包括 、 、 、 。
6.核素示踪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能被核仪器 和 或被 显示,故可将其引人体内追踪它们的行径和归宿。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研究穴位大体结构主要利用下列哪种技术 A.断面解剖方法
B.血管灌注技术 C.淋巴管灌注技术
- 19 -
D.形态计量方法 E.组织化学方法
2.适合观察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仪器是 A.心电图仪
B.经颅多谱勒超声 C.脑电图仪 D.肌电图仪 E.核素追踪
3.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一般要利用下列哪项技术 A.光学显微镜技术 B.电子显微镜技术 C.电泳技术 D.层析技术 E.光谱技术
4.一般情况下,脑电图检测中正常成人波型的基本节律主要是 A.θ波、 B.δ波 c.α波 D.棘波 E.尖波 (二)A2型题
1.体液免疫检测技术不包括下列哪项 A.荧光免疫技术 B.沉淀反应 c.免疫转印技术 D.凝集反应
E.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2.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子生物学主要技术 A.载体重组 B.凝胶电泳 C.生物磁学
D.DNA文库构建 E.DNA的测序 (三)B1型题 A.内切酶
B.DNA酶I c.连接酶 D.聚合酶
E.反转录酶
1.将RNA作为模板合成互补DNA链 2.用于将两段DNA拼接起来 3.用于催化DNA体外合成反应 A.细胞化学 B.免疫细胞化学
- 20 -
c.免疫组织化学 D.甲醛诱发荧光法
E.辣根过氧化物酶法
4.利用轴浆运输现象追踪神经元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
5.可显示单胺类物质,利用其方法可使儿茶酚胺类神经元呈绿色,而5一羟色胺则呈黄色 6.用于检测细胞内某些肽类和蛋白质大分子物质的分布 (四)B2型题
A.肌电图仪 B.脑电图仪 C.经颅多谱勒超声 D.心电图仪 E.磁共振成像 F.红外线热像图仪
1.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大脑半球生物电活动的是 2.是非损伤性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查方 3.是检查周围神经与肌肉的方法之一 A.光镜技术 B.电镜技术 c.光谱技术 D.电泳技术 E.层析技术 F.荧光免疫技术
4.研究组织或细胞显微结构的主要技术是 5.研究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技术是 (五)C型题
A.透射电镜 B.扫描电镜 C.分析电镜 D.以上都是
1.在观察超微结构的同时,能测定各种细胞结构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显微镜是 2.利用高速电子束聚焦,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图像 A.荧光免疫技术 B.免疫转印技术 C.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D.以上都不是
3.一种可行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种方法的检测技术是 4.应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是 (六)K型题
1.可用于分离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技术是 ①离心技术
②电泳技术 ③层析技术 ④光谱技术
2.放射自显影技术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核素)有
- 21 -
①3H
②14C ③32p ④35S (七)X型题
1.常用于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仪器是 A.普通光学显微镜 B.荧光显微镜 C.相差显微镜 D.扫描电镜 E.透射电镜 F.分析电镜
2.可用于观测脑部病变的检测技术是 A.肌电图仪 B.脑电图仪 C.经颅多谱勒 D.心电图仪
E.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 F.红外线热像图仪 三、改错题
1.常用的标本防腐固定剂为20%左右的甲醛溶液。甲醛是一种聚合性固定剂,能溶解蛋白质分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脂类物质。
2.脑电图是大脑半球的生物电活动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下来,其节律性脑电活动是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突触前电位不同步综合而成。
3.体液免疫检测主要是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用未知抗原或抗体来测定已知抗原或抗体。
4.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小分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5.PCR的特点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方便、快捷地将微量DNA扩增达1012倍,得到微克级的DNA。 6.MRI中T1WI图像适于观察骨组织的解剖结构,T2WI和PdWI显示病变的信号变化明显,利于观察病理变化。 四、简答题
1.体视学中精密定量技术主要有哪几种? 2.在医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3.体液免疫检测法主要有哪几种? 4.细胞培养是什么?
5.克隆化基因在大肠杆菌培养细胞中如何表达? 6.核素示踪的原理是什么。 五、问答题
1.DNA的测序机理是什么?
2.什么是细胞凋亡,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3.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及其应用原理是什么?
4.红外线热像图仪的原理、作用及其应用有哪些?
- 22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器官位置 器官与器官 局部与整体 2.轴浆运输 神经元
3.静止状态 主动收缩 受刺激 4.操纵 调控 程序性细胞死亡
5.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 细胞及细胞器官的功能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6.测定 定量 核乳胶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A 穴位大体结构主要观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C 脑电图仪是记录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仪器。
3.B 电子显微镜是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图像设备,故可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
4.C 波节律是正常成人大脑放电的基本节律。p波节律也可认为是基本节律,但选项中未出现。 (二)A2型题
1.E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细胞免疫检测。 2.C 生物磁学主要是应用于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三)Bl型题
1.E 2.C 3.D
选项中,内切酶能特异性地结合于一段该酶能识别的特殊DNA序列之上或这一DNA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在此切割双链DNA。而DNA酶I是内切核酸酶。 4.E 5.D 6.B
细胞化学是在组织切片上或被取材上加某种试剂,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某些物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最终反应产物。而免疫组织化学是应用于解剖学研究,特别是神经解剖学研究,有效地显示各种神经递质、合成递质的酶以及与递质结合的受体在细胞水平的定位。 (四)B2型题
1.B 2.C 3.A
心电图仪是检测心肌细胞电活动。核磁共振是利用人体内H原子在主磁场和射频场中被激发产生的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成像的。而红外线热像图仪是利用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客观尺度作为辐射体温高低的表达。 4.A 5.B
电泳技术是指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带电物质向所带电荷的相反电极方向移动。层析技术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而荧光免疫技术是应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光谱技术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能的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一类分析技术。 (五)C型题
1.C 2.D 3.C 4.A
免疫转印技术是通过转移电泳或直接印渍方式原位转印后其原有物质类型和生物活性不变的技术。 (六)K型题
1.A 光谱技术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能的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一类分析技术。
- 23 -
2.E
(七)x型题
1.D、E、F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组织形态的大体结构。荧光显微镜是用来观有自发荧光或荧光素染色标记的细胞和组织。而相差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组织培养中的活细胞。 2.B、C、E 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方法。心电图是对心肌细胞电活动的检查方法。红外线热像图仪是利用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客观尺度作为辐射体温高低的表达。 三、改错题
1.常用的标本防腐固定剂为10%左右的甲醛溶液。甲醛是一种聚合性固定剂,能交链蛋白质分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脂类物质。
2.脑电图是大脑半球的生物电活动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下来,其节律性脑电活动是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突触后电位同步综合而成。
3.体液免疫检测主要是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定未知抗原或抗体。
4.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5.PCR的特点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方便、快捷地将微量DNA扩增达106倍,得到微克级的DNA。 6.MRI中TlWI图像适于观察软组织的解剖结构,T2WI和PdWI显示病变的信号变化明显,利于观察病理变化。 四、简答题
1.①显微分光光度术;②显微荧光光度术;③流式细胞光度术;④图像分析仪。
2.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目前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①凝集反应;②沉淀反应;③荧光免疫技术;④免疫转印技术。
4.细胞培养是指细胞体外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把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从有机体分离出来,制造合适条件,使细胞能继续生存和生长的一种方法。
5.将目的基因重组人相应的分别可以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的载体,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重组后的载体导人真核或原核细胞,使目的基因得以表达出所需的蛋白,用以研究或作为产业生产。
6.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能被核仪器测定和定量,或被核乳胶显示,可将其引入体内,追踪它们的行径和归宿,用以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和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原子、分子、活的生物体等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转运、排泄等变化,还显示脏器的图形及动态变化。
五、问答题 1.DNA的测序有多种方法,近年开发出了不同的自动测序仪,测序速度快而准确,但试剂,尤其是设备十分昂贵,如果不是有大量的测序工作,可以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该方法是应用较多的测序方法,有现成的试剂盒供应。其原理是采用了2,3ddNTP在3位置上缺少一个羟基,当这些ddNTP掺入到正在延长的DNA链上,由于缺乏3一羟基,后继的dNTP不能与之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使DNA链终止延伸。于是,在DNA合成反应混合物的4种dNTP加入少量的一种ddNTP,将得到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链,其长度取决于引物末端到过早出现链终止位置之间的距离。在4组独立的反应体系中,加入4种不同的ddNTP(和一种经标记的dNTP),结果将产生4组长度不均的寡核苷酸,分别终止于模板链的每一个A、C、G或T的位置上。然后采用能分辨长度仅差一个核苷酸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把4组反应液加样于凝胶顶部若干相邻的泳道上,电泳分离之后,从凝胶的放射自显影片上可
- 24 -
直接读出DNA上的核苷酸序列。
2.是由细胞内特定的基因所操纵、调控的细胞自杀行为,这种细胞自杀过程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其所清除的是那些陈旧的受损伤的或癌变前的细胞。凋亡的出现可能与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有关。寻找导致细胞凋亡的基因,研究它的调控作用,其意义决不亚于对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3.是利用轴浆运输现象追踪神经元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因为轴浆运输是神经元的一项基本活动,即沿着轴突有从胞体向末梢(顺向)及从末梢向胞体(逆向)的物质运输。不同物质有不同的运输速度。HRP被摄入后,可经逆行轴浆运行到胞体(末梢摄入者),或被顺行轴浆运输到末梢(胞体摄入者),借此可以了解一个核团的传出和传入的联系。HRP法可用于中枢内核团间联系的追踪,也可用于对周围神经传出、传入的追踪。如果将HRP溶液注入脏器壁内或脏器实质以及自主神经节内,可以标记出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和内脏传人一级神经元的所在位置及节段范围。
4.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宏观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持续地向外辐射能量,辐射波长比红光长者称为红外辐射,即红外线。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保持在37℃。其红外辐射的波长主要分布在8~14μm之间,峰值波长为9.3μm,此波段内皮肤不反射周围环境的寄生辐射,故此热辐射与肤色、色痣、乳晕等都无关。用对红外线辐射敏感的材料制成探测和接收红外线的探测器,使红外线辐射产生光电效应后输出电流,高强度的辐射以标量的方式予以记录,作为量度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客观尺度,即可作为辐射体温高低的表达。红外线热成像(简称红外热像)是在上述检测器的基础上,利用电视扫描原理,将瞬时只能记录一点红外辐射强度的红外辐射检测器发展成为红外热像仪。该仪器通过光学机械扫描系统,将一个较大面积区域发出的红外线辐射会聚在红外探测器上,利用扫描电路将光学系统视野内的景物逐点逐行进行扫描,从而得到一个全部景物红外辐射强度的分布图像,经微机处理,在荧光屏上显示或打印出温差实体图像,此图像即称为红外热像图,有黑白和彩色之分。组成热像图上的每一个象素不是可见光的景物,而是景物在该点的红外线辐射。因此,黑白热像图上较亮的部位其红外辐射较强,较暗部位则相反。热像图上显示的温度值实际是由接收到的红外线辐射转换而成。彩色热像图则是经电子电路的处理,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医用红外热像显示常用红外热像图法或液晶热像图法。医用红外热像仪属于中红外 波段被动式成像仪。由被测对象(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通过扫描系统(常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和聚光(聚光透镜)、滤光装置(红外薄膜滤光片),使红外探测器顺序对目标进行水平方向扫描和帧扫描,红外探测器的输出端将随之输出微弱的相应电信号,经过放大系统放大后,输入到图像显示系统(阴极射线管等),以显示屏幕上将会映出被摄对象的红外热像图,此热像可用照相机或其他方法记录下来,其中同步装置是用来对扫描系统和图像显示系统进行控制,以便两者同步工作。测试时受试者安静休息,充分暴露被测部位,将测头瞄准检测部位,调准焦距后,即可在荧光屏上进行观察拍照并测试体表温度。红外热像仪接收人体表面不同部位上辐射出的不同强度的红外线,转换成温度标值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分析研究。医用红外热像显示测定不接触体表,无副作用,可反复多次进行,而且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测出全身皮肤温度,从而获得人体功能状态的大量信息,加之测定面积可调节,测定部位及温度之间可做定量分析,准确度高,操作简便。 第二章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一、填空题
1.从中医理论来说,刮痧、拔罐、皮肤针等方法主要是通过 而起作用的。 2.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为 不等。
- 25 -
3.刺激方法引起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 快于电针,电针快于 ,艾 灸的感传较慢。
4.感传线上局部 ,能加快其感传速度。
5.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 在体表, 在中枢。 6.“走罐”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 以增强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健康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为 A.95% B.70%
C.43%~50% D.30%~42% E.12%~25%
2.指压刺激出现的循经感传以何种感觉为主 A.酸 B.麻 C.热 D.胀 E.痛
3.下卿种方法可改变循经感传方向 A.加强电针刺激强度 B.加大艾灸量 C.点刺井穴出血 D.机械压迫经脉线 E.经脉线局部加温
4.有关单位研究循经声波可能沿下列何种组织传导 A.皮肤 B.血管 C.筋膜 D.肌肉 E.骨
5.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人 A.I类 B.Ⅱ类 C.Ⅲ类 D.B类 E.C类 (二)A2型题
1.下列哪项不能阻滞循经感传 A.局部机械压迫
B.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C.局都加温
D.局部注射受体阻断剂
- 26 -
E.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2.下列哪项不是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A.循经扩布
B.宽度与深度不均 C.可以阻滞
D.以0.5~1.0m/s速度传导 E.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3.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A.反复轻微捻针 B.多次接力刺激 C.入静诱导
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E.沿经撮提循按
4.下列哪项不是循经钙离子活动的特征 A.经穴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
B.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 C.络合针刺穴位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不消失
D.脏腑出现病变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 E.脏腑病变痊愈,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逐渐恢复正常 5.下列哪项不能用于观察同位素迁移现象 A.于人体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 B.以大视野了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 C.将同位素注入深部肌肉有针感处 D.局部外加100mmHg的压力 E.将同位素注入深筋膜处 (三)B1型题 A.肾经 B.大肠经 C.肺经 D.心经 E.膀胱经
1.循经皮肤病损最多见的经脉为
2.循经感传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为 A.四肢 B.躯干部 C.头部
D.四肢末端 E.体腔
3.循经感传路线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经络主干基本相符的部位是 4.同位素沿手三阴经的迁移基本走完经脉全程的部位是 A.于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 B.于静脉滴入生理盐水
C.于穴位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及盐酸普鲁卡因 D.于静脉滴入25%葡萄糖
- 27 -
E.于静脉滴入10%葡萄糖
5.观察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的方法是 6.观察循经感传阻滞的方法是 (四)C型题 A.胃肠病变 B.咽部病变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大肠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伴有 2.心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伴有 A.抑制作用 B.促进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有什么作用 4.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有什么作用 A.局部机械压迫 B.局部冷冻降温 C. 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5.导致循经感传阻滞的因素为 6.阻止循经性疼痛发作的方法为 (五)K型题
1.循经感传出现率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①年龄 ②体质 ③季节 ④家族
2.循经感传速度较快的部位是 ①前臂 ②上臂 ③小腿 ④头面
3.循经肌电现象包括
①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
②臂丛神经阻滞后,在上肢出现的循经感传和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 ③步进速度为2.3±0.8cm/s
④肌电振幅在10~150μv之间 4.循经钙离子活动表现包括 ①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
②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浓度降低
③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 ④脏腑病变改善,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仍无明显恢复 (六)X型题
- 28 -
1.循经感传的速度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A.刺激穴位的方法 B.受试者的体位 C.刺激强度 D.室内及局部温度 E. 受试者的心态
2. 先天性循经皮肤病多见于 A. 各种痣 B. 汗空角化症 C. 湿疹
D. 神经性皮炎 E. 单纯性血管瘤
3. 作为与经脉有关的组织应符合以下哪些条件 A. 与分肉相关 B. 内属于脏腑 C. 外络于肢节
D. 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 E. 接受刺激后,令人产生酸胀感
4. 作为与络脉相关的组织应符合以下哪些条件 A. 脉之可见 B. 刺其上可出血 C. 遍布全身 D. 呈网状分布
E. 接受刺激后不产生酸胀感 三、改错题
1. 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以痛感循经传导。 2. 循经感传带的宽度范围在0.1~0.3cm之间。
3. 皮肤低电阻点的分布基本循经,其排列相连不断。 4. 外加5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5. 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降低。
6. 脊髓横贯性损害,在该感觉障碍区的足三里、足三阳经穴仍有针感。 7. 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快。 8. 指压刺激多以痛感为主。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循经感传? 2.什么是经络现象? 3. 什么循经皮肤病
4. 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有哪些?
5. 经络的调整作用与哪三种形式息息相关? 6. 作为与经脉线相关的组织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7. 经脉作用在机体怎样体现? 8. 络脉作用在机体怎样体现? 五、问答题
1. 经络磁学的特点表现是怎样的?
- 29 -
2. 循经感传有哪些特征? 3. 循经感传的性质是怎样的? 4. 常见的经络现象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络脉
2. 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 3. 手法运针 压迫穴位 4. 加温 5. 传感
6. 红细胞免疫功能 二、选择题 (一)Al型题
1.E 健康人群循经感传出现率较低,为12%-25%。
2.D 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的不同而各异,指压刺激由于作用于皮肤、筋膜及肌肉,多呈胀感。
3.D 循经感传的传导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由于刺激的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局部机械压迫能改变其传导方向。
4.C 循经声波是经络生物物理学表现之一,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循经声波可能在筋膜组织上传导。
5.B 针感冲动因刺激方法不同,传入神经的类别也不同,据研究,以麻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Ⅱ类粗纤维传人为主的神经传导。 (二)A2型题
1.C 局部加压无论机械刺激还是注射不同液体均能阻滞循经感传,局部加温可以促进循经感传。
2.D循经感传速度为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3.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能够阻滞循经感传。 4.C络合针刺穴位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消失。
5.D 局部外加10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三)Bl型题
1.A 2.E 3.A 4.A
5.A观察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是于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移过程的图像。 6. C
(四)C型题
1.C 2.D 3.A 4.A 5.C 6.A (五)K型题
1.E循经感传出现率与年龄、体质、家族、季节等有关。
2.B循经感传的速度因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异,其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感传速度较快。
3.E循经肌电现象包括: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在上肢出现的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步进速度为2.3±0.8cm/s:肌电振幅在10~150μv之间。
- 30 -
4.B循经钙离子活动表现包括: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与脏腑的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髓着脏腑病变的痊愈,相应经脉上的钙离子浓度也逐渐恢复正常。 (六)X型题 1.A、C、D 2.A、B、E
3.A、B、C、D、E 4.A、B、C、D、E 三、改错题
1.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循经传导。 2.循经感传带的宽度范围在0.5~3cm之间。
3.皮肤低电阻点的分布基本循经,其排列并不相连。 4.外加10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5.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6.脊髓横贯性损害,在该感觉障碍区的足三阴、足三阳经穴均无针感。 7.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 : 8.指压刺激多以胀感为主。 四、简答题
1.循经感传现象系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2.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3.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
4.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有年龄、体质、家族、疾病、季节等。 5.经络的调整作用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自身调节息息相关。
6.作为与经脉线相关的组织应该符合的条件是:①与分肉相关;②内属于腑脏;③外络于肢节;④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⑤接受针刺后令人产生酸胀感。 7.经脉作用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8.络脉作用也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五、问答题
1.经络磁学的表现特征为自然状态下经穴上的磁信号的低频成分较多,而经穴外的相对高频成分较多;针刺后经穴上磁场的频谱表现为低频成分进一步增加,高频成分进一步降低,而在经穴外结果正相反。
2.循经感传的特征有:①感传具有循经性;②感传性质多为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③感传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④感传宽度范围在0.5—3cm;⑤感传深度随机体部位而有不同;⑥感传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但由于刺激的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⑦感传具有阻滞性;⑧感传能引起相关脏腑的内脏效应;⑨适当采用一些方法可激发感传。
3.针刺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可有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循经传导,数受试者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感及热感等。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沿经传导。电针刺激时则出现麻感沿经传导。指压多以胀感沿经传导。 4.常见经络现象有:①循经感传现象;.②循经皮肤病;③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④循经感觉障碍;⑤经络的生物物理现象;⑥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 31 -
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一、填空题
1.穴位的功能表现为两方面,即 和 。 2.参与针灸作用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是 类纤维,但不完全排除 与 类纤维参与。
3.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手下感松空时 肌电发放;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 ,幅度 ;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 。
4.针刺不同组织所引起的感觉不一样,刺激神经干支,多引起 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 感;刺激血管多引起 感。
5.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是:穴位可感受多种 ;穴位对刺激具有 现象;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有一定的 。
6.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 。
7.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人神经上 ,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 。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在腰麻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的脊髓麻醉或横断水平以下穴位针刺可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可获得针感,但不能获得手下感 B.可获得手下感,但不能获得针感 C.可获得针感和手下感
D.一般不能获得针感和手下感 E.可获得酸胀感。
2.针刺得气时手下感主要出现在何部位 A.肌肉菲薄处的穴位 B.关节附近穴 C.肌肉丰厚处穴位 D.肌腱处穴位 E.结缔组织处穴位
3. 刺激不同组织,可引起不同性质感觉,如毫针刺到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 A.痛感 B.麻感 C.酸胀感 D.手下感 E.无感觉
4.对产生针感的部位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发现穴位针感点主要分布于 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深部组织
D.腱和腱周围组织 E.皮下组织
5.易出现手下感的一组穴位是 A.阳白、攒竹、承泣、地仓
- 32 -
B.足三里、合谷、上巨虚 C.百会、印堂、大椎 D.下关、睛明、风池: E.天枢、期门、太冲 (二)A2型题
1.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传导通路不包括 A.背索通路 B.脊髓丘脑侧索通路 C.脊髓腹外侧索 D.浅感觉传导通路 E.脊髓丘脑前束 2.穴位下组织中可除外 A.肥大细胞 B.肌细胞 C.星状细胞
D.植物神经末梢 E.游离神经末梢
3.穴位不能感受的刺激形式是 A.毫针机械刺激 B.温热刺激 C.电流刺激 D.光刺激 E.磁场刺激
4.针刺效应的外周传人通路不包括 A.交感神经传人纤维 B.躯体感觉神经纤维 C.躯体运动纤维 D.Ⅱ类纤维 E.Ⅲ类纤维
5.穴位肌电特点不包括下列何项 A.穴位肌电呈干扰型发放
B.穴位肌电持续时间最短为10秒 C.腰麻后针刺可引起穴位肌电活动 D.穴位肌电呈单位型发放 E.穴位肌电信号集中在低频段 (三)B,型题 A.麻感 B.痛感 C.酸感 D.酸胀感 E.手下感
1.针刺到神经时多引起 2.针刺到血管时多引起
3.针刺到肌腱、骨膜时多引起
- 33 -
4.针刺到肌肉时多引起 A.肌梭分布密集 B.以腱器官为主
C.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 D.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E.以环层小体最多 5. 肌肉丰富处穴位 6.肌腱附近穴位
7.肌与肌腱接头部穴位 8.关节囊处穴位 (四)B2型题
A.交感神经、皮脂腺、汗腺活动增强 B.皮下小动脉血管运动神经抑制 C.角化层变厚
D.小血管的内皮细胞膨胀
E.游离神经末梢缺氧所致病理变化 F.肌肉组织局部变化
1.穴位低电阻形成与什么有关 2.穴位压痛点形成与什么有关 3.穴位皮下硬结形成与哪项有关 A.脊髓背索通路 B.脊髓丘脑通路 C.后索及内侧丘系 D.脊髓-γ通路 E.脊髓腹内侧索 F.躯体感觉神经
4.针刺信号外周的传入通路包括 5.针刺信号外周的传出通路包括 (五)C型题 A.梭内肌
B.肥大细胞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穴位的形态结构中包含 2.手下感的产生包括 3.穴位的病理反应包括 A.丘脑 B.脊髓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4.针感的传导通路中包括
5.针刺引起的肌电活动有什么参与 6.穴位感受器换能与什么有关 (六)K型题
- 34 -
1.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有 2.穴位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①穴位的感觉阈 ②穴位的适宜刺激 ③穴位的适应现象 ④感受刺激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3.针刺信号外周传人通路包括下面的哪几项 4.以下何项包括在针刺信号的传人和传出通路中 ①脊髓腹外侧索 ②脊髓背外侧索 ③Ⅱ类纤维 ④丘脑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七)X型题
1.针感性质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被兴奋的感受器结构的种类 B.受针对象 C.刺激手法 D.针刺部位 E.针刺时期
2.为了探寻穴位中产生得气感的确切部位,常用哪些方法来标记得气部位 A.美蓝法
B.碘化银显示法 C.钨丝微电极法
D.铁离子普鲁士蓝法 E.墨汁法 三、改错题
1.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某种神经结构特殊反应的结果。
2.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的主要差别在于穴位下聚集了大量的肥大细胞。
3.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针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波形不同,它们传到高级中枢后就会产生复杂针感。 4.产生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
5.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是沿背索通路和脊髓丘脑通路上行人脑的。
6.因为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故穴位肌电可作为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 四、名词解释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穴位病理反应
4.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 5.感受器电位 6. 穴位肌电
- 35 -
五、问答题
1.什么是穴位的病理反应,其反应种类和特征有哪些?
2.根据现有研究资料,简述针刺引起脏腑功能变化的可能途径。
3.为什么可以将穴位看作效应装置,与穴位效应装置有关的组织结构有哪些,针刺穴位时,在穴位处可能出现哪些功能变化?
4.何谓穴位肌电,穴位肌电有哪些特点,它与手下感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感受刺激 反映病证 2.Ⅱ Ⅲ Ⅳ
3.无 增多 增大 减少 4.麻 酸 胀痛
5.适宜刺激 适应感觉阈
6.感觉异常 组织形态改变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7.动作电位 换能作用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D 腰麻或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深、浅感觉通路均被阻断。 2.C 出现手下感的前提是有肌肉存在。
3.C 针刺到肌肉或腱器官感受器多产生酸胀感。 4.C 实验发现出现针感的部位多在深部。 5.B 该处肌肉较丰厚。 (二)A2型题
1.A 针刺信号不由此通路上行。 2.C 外周不存在星状细胞。 3.D 穴位下无光感受器。 4.C 躯体运动纤维是传出纤维。 5.C 腰麻节段下不能传导针感。 (三)B1型题
1.A 2.B 3.C 4.D
针刺刺到的组织结构不同可产生不同感觉。 5.A 6.E 7.B 8.D
不同组织结构内感受器不同。 (四)B2型题 1.A 2.E 3.F
穴位效应功能变化产生机理各异。 4.F 5.D
传人通路与针感形成有关;传出通路与针刺效应有关。 (五)C型题
1.C 2.A 3.B
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穴位出现病理反应。 4.C 5.B 6.D
穴位感受器换能只与感受器有关。
- 36 -
(六)K型题
1.E 2.D 3.A 4. E (七)X型题
1. A、C、D B、E不影响针感性质。
2. A、C、E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产生蓝点。 三、改错题
1. 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多种神经结构综合反应的结果。
2.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在组织结构形态方面的差别除肥大细胞分布不同外,还有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别。
3. 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被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与种类不同,它们兴奋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以不同编码传导到高级中枢,产生复杂针感。 4. 产生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除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外,还有部分交感神经的传入成分。
5.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级中枢传递。
6.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但穴位肌电并不是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因脊髓有病时,针感和针处肌电活动可能分离;正常人肌肉丰富处的穴位,针感与肌电有时也有可能出现分离。 四、名词解释
1. 适宜刺激就是指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就是指某一恒定强度刺激长期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穴位病理反应就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异常变化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4.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就是指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产生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利用该原理,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一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Fe++电解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等肢体截下后,用l%氯化钾一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的Fe++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这就是标记针感点的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
5.感受器电位在感受器的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电位变化,前者称感受器电位,后者称发生器电位,对于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就是感受器电位。 6.在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五、问答题
1.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感觉异常:内脏患病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感觉异常是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脏腑病变时有些人穴位处病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出现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
(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主要有穴位皮肤温度的改变和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
- 37 -
穴位病理反应可表现出以下规律:穴位病理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及其他特定穴和个别经外反应点(阿是穴)。 穴位病理反应具有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穴位病理反应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和部位,与患病脏腑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疾病进程有平行关系。
2.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Ⅱ、Ⅲ类传人纤维)进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就地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人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继续由腹外侧索传至脑于、丘脑、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形成针感。针刺信号经中枢整合调整后的抑制性输出,又经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到脊髓背角。针刺信号经下行通路的传出冲动既可对脊髓有关节段的侧角或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调制性影响,又可通过躯体一内脏或躯体一躯体反射的方式,经交感或了一传出纤维对痛反应和内脏或躯体活动进行调节或控制。
3.穴位除接受刺激引起相应躯体一内脏反射外,还能对针刺本身作出应答性反应,所以穴位不只是一个感受装置,而且是一个效应装置。与效应装置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肌梭中的梭内肌、穴位局部小血管。针刺穴位时穴位处出现的可能变化有:梭内肌接受来自脊髓γ一传出系统的冲动产生收缩,发放肌电,产生手下感。针刺及内脏病理冲动通过交感传出纤维引起穴位局部小血管舒缩效应,使穴位局部出现丘疹、白线、皮丘带等变化。 4.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穴位肌电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施术者手下有得气感时,大多可以从针刺处引导到肌电。肌电是肌纤维兴奋的标志,穴位肌电的发放有单位型和干扰型两种不同形式。而针刺穴位得气过程中肌电发放持续的时间最短为10多秒,长的可达5~6分钟。腰麻和全身麻醉后针刺不再引起穴位肌电活动,说明得气时的肌电活动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活动。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得多,针刺得气效应中,穴位处出现的肌电信号之频谱集中在低频段,如55Hz和165Hz附近为多。而在肌肉主动收缩时引出的肌电信号其频谱范围在0~1000Hz之间。穴位肌电的幅度通常在80~300μV之间,而肌肉主动轻度用力收缩时,肌电幅度可达100~300mV。由此可见,针刺时施针者的手下感主要是由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所造成的。
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的肌电活动三者有无和强弱常有规律性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手下感到松空时多无肌电发放;有肌电发放时,手下多有沉紧感;当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增多,幅度加大;而当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也变得较少、较小。
第三节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 一、填空题
1.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有 、 、 、 、。
2. 针灸现代研究成果表明,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产生有赖于 的完整性,针灸作用与 调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
3. 胃和“足三里”穴在 ,肝脏和“肝俞”穴在 ,胆总管和“日月”穴在 ,子宫和“次髎”穴在 节段重叠标记。
4.形态学研究资料证明,三叉神经 和 与 发生了会聚,这种会聚可能是面部穴位调整内脏功能和镇痛的神经学基础。
5. 针刺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以 为主;针刺调整支气管、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可能以 为主;针刺还能激活 而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6.四肢经脉穴位与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为“ ”及“ , ”的治则,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二、选择题
- 38 -
(一)A1型题
1.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心脏和“内关”穴传人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l~C4 B.C5~C7 C.C8~Tl
D.T2~T4 E.T5~T8
2.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子宫和“次髎”穴传人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4~C8 B.Tl~T4 C.T5~T9 D.Tl0~Ll E.L2~S4
3.假定传入神经有一分支分布于内脏另一支分布于躯体其他部分,形成了内脏躯体的牵涉关系,这种内容的学说是 A.集中一易化学说 B.集中一投射学说
C.躯体一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D.轴突分支学说 E.闸门控制学说
4.采用交叉循环方法后,电刺激供血动物心脏后,受血动物的耳穴在电压及电阻恒定条件下平均导电量呈现与供血动物一致和同步反应。提示参与内脏一耳穴反应的可能因素是 A.神经 B.体液 C.免疫 D.淋巴液 E.组织液 (二)A2型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A.压痛与硬结
B.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 C.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D.牵涉痛 E.皮肤病
2.下列哪一项不参与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传入 A.躯体神经 B.迷走神经 C.交感神经
D.血管壁神经丛 E.周围神经结构 (三)Bl型题 A.T2
- 39 -
B.T3 C.T4 D.T5 E.T6
1.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2.心之募穴巨阙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7 B.T9 C.T10 D.T11 E.T12
3.胃之俞穴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4.胃之募穴中脘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7 B.T8 C.T9
D. T10 E.T11
5.肾之募穴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6.脾之募穴章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1 B.T2 C.T3 D.T4 E.T5
7.肺之俞穴肺俞穴眵神经节 8.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 四)B2型题 A.T1 B.T2 C.T3 D.T4 E.T5 F. T6 G.T7 H.T8 I.T9 J.T10 K.T11 L.T12
1.中府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2.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A.L1 B.L2
- 40 -
C.L3 D.L4 E.L5 F.S1 G.S2 H.S3 I.S4 J.S5
3.大肠俞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4.小肠俞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A.Cl B.C2 C.C3 D.C4 E.C5 F.C6 G.C7
5.风池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6.风府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五)C型题 A. 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参与耳廓低电阻点形成主要是。 2.肺和气管占优势的内脏传人神经是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位于前头、面部及耳区穴位的传人神经是 4.位于后头和枕部穴位的传人神经是 (六)K型题
1.急性心肌缺血(AMI)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穴的信息在下丘脑发生汇聚的部位 可能在
①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②下丘脑前区
③下丘脑后区 ④下丘脑外侧区
2.目前研究经脉、穴位和脏腑传人信息在各级中枢会聚的主要技术方法是 ①分子生物学技术 ②电生理技术 ③大体解剖学技术 ④神经通路追踪技术
- 41 -
3.神经节段归属于T9的腧穴可能是 ①天枢 ②章门 ③胃俞 ④肝俞
4.妇女妊娠过程中穴位在电压及电阻恒定条件下导电量增高的腧穴是 ①气海 ②关元 ③中极 ④中脘
5.本节中,采用动物交叉循环方法观察电针刺激供血动物双侧“足三里”、“内关”、“肾俞”、“合谷”等穴位以了解针刺镇痛的体液因素,所选的指标是 ①脑电图
②皮质痛觉诱发电位 ③心功能 ④血浆皮质酮 (七)x型题
l.手少阴心经体表循行路线的神经节段是 A.T1 B.T2 C.T3
D.T4 E.T5
2.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可能是 A.脊髓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三叉神经运动核 D.迷走神经感觉核 E.运动背核
3.动物实验表明一经脉、穴位和脏腑传人信息可在各级中枢会聚。目前所研究的中枢有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丘脑 D.小脑.
E.大脑皮质
4.与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耳廓皮肤低电阻形成的核团或脑区有 A.延髓孤束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中脑中央灰质 D. 下丘脑前区 E.大脑皮质
5.属于T10节段的穴位有 A.天枢 B.肝俞
- 42 -
C.胆俞 D.胃俞 E.章门
6.属于C2节段的穴位有 A.天柱 B.风池 C.风府 D.完骨 E.廉泉 三、改错题
1.兴奋性会聚电位活动可能是电针“内关”穴抑制内脏痛的生理基础。
2.慢性刺激胃迷走神经也能引起耳廓低电阻点显著增加;在恢复时逐渐相对集中,其部位都在“胸区”。
3.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但引起牵涉痛常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4.体表和内脏传人在皮质神经元共同会聚,且两种传入信号有相互兴奋作用。
5.头面部针感的初级传人是通过面神经感觉支,因此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不是在脊髓。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 2.什么是内脏性牵涉痛?
3.为什么俞穴、募穴对所属脏腑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4.什么是集中一投射学说? 5.什么是“内关”穴投射区? 五、问答题
1.试述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 2.从牵涉痛理论的角度,举例说明“经络”概念的形成。
3.从牵涉痛理论的角度解释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的循行方向。
4.为什么头面部穴位除对局部病症有良好疗效外,对内脏功能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压痛与硬结 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 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牵涉痛 2.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 3.T10~T14 C8~Tl T6~Ll T4~T10 L2~S4 4.一级传入纤维 脊束核 脑内许多核团 5.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系统 6.循经取穴 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C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或其他神经追踪法发现心脏和“内关”穴在C8~Tl节段重叠标记。
2. E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或其他神经追踪法发现“子宫”穴和“次髎”穴在L2~S4节段重叠标记。
3. D 轴突分支学说认为,假定传入神经有一分支分布于内脏,另一支分布于躯体其他部分,
- 43 -
这便形成了内脏与躯体的牵涉关系。
4.B 采用交叉循环方法对内脏一耳穴反应中体液因素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当电刺激供血动物心脏后,除供血动物的耳穴平均导电量显著增加,两只家兔的增加程序和变化趋势呈一致和同步反应。被刺激心脏的家兔(供血者)有心电图改变,说明在内脏-耳穴反应中也有体液因素参与。 (二)A2型题
1. E 前四个选项均为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反应,而E选项是皮肤病,未特指循经皮肤病。循经性皮肤病可能是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反应之一。
2. B 针刺“足三里”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除穴位的躯体神经外,交感神经、血管壁神经丛及其周围的神经结构均有可能参与针刺冲动的传入。 (三)B1型题
1. D 2. D 3. E 4. A 5. E 6. D 7. C 8. E (四)B2型题
1. A 2. K 3. C 4. F 5. B 6. B (五)C型题
1. C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活动参与了耳廓低电阻点的形成过程,它可能在内脏体表联系途径中起着传出的作用;迷走神经的持续刺激所造成的传入冲动对于耳廓低电阻点的生成和存在也是必需的。
2. B 肺和气管的内脏传入迷走神经占优势,而迷走神经传人纤维是从C2节段进脊髓上传至孤束核,当其病变时病理性冲动便可从C2节段沿C3、C4、C5、C6方向扩散(从肩部沿上肢拇指方向放射)。
3.A 位于前头、面部及耳区穴位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 4.D 位于后头和枕部穴位的传入神经为C2脊神经。 (六)K型题
1.B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0-AH)和下丘脑后区(PHA)神经元的电活动都能被来自内脏性的AMI刺激和电针“内关”穴以及各种躯体刺激所激活或抑制。即AMI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穴的信息在下丘脑有关部位发生会聚,AMI对下丘脑电活动的影响可被电针“内关”穴信息所逆转。
2.C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技术和解剖学神经通路追踪技术的发展,会聚一投射学说已得到充分证明和承认。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等各级中枢都存在着既受来自内脏传入信息的影响又受来自体表(皮肤和肌肉)传入信息的影响,或两方面传入的信息投射在同一部位的会聚现象。 3.D 肝俞穴的神经节段为T9,天枢和章门穴的神经节段为T10,胃俞穴的神经节段为T12。 4.E 妇女妊娠过程中任脉的中脘、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以及冲脉的肓俞穴、带脉的带脉穴等导电量,均较未孕时高。
5.C 本节中采用动物交叉循环方法,观察到电针刺激供血动物双侧“足三里”、 “内关”、“肾俞”、“合谷”等穴位时,不仅可使供血动物因刺激内脏大神经所引起的皮质痛觉诱发电位受到抑制,而且还可以使受血动物因刺激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皮质痛觉诱发电位也受到抑制,其抑制率为71%~73%。同时还观察到由供血动物流入受血动物动脉内血浆皮质酮含量与这种抑制效应有平行关系、,即电针刺激供血动物穴位时,使受血动物皮质痛觉诱发电位完全抑制者,针刺后其血浆皮质酮含量亦明显升高。 (七)X型题
1.A、B、C手少阴心经走行于前臂内侧,上达腋窝前缘,从神经节段支配角度看,该经线位置正是胸髓上部节段区(T1~T3)。
- 44 -
2.B、C、D、E 由于头面部针感的初级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感觉支,因此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不是在脊髓,而是通过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脊束核)实现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除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还有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运动核、迷走神经感觉核和运动背核等核团。
3.A、B、C、E 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等各级中枢,都存在着既受来自内脏传人信息的影响又受来自体表(皮肤和肌肉)传入信息的影响,或两方面传人的信息投射在同一部位的会聚现象。
4.A、B、C、D、E在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身上,观察延髓孤束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中央灰质、大脑皮质等核团或脑区对家兔耳廓皮肤低电阻形成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到,化学性溃疡形成后,家兔耳廓皮肤电阻点升高,3日达高峰,持续7日,以后开始下降,说明内脏病变能引起体表(耳廓)低电阻点生成。当毁损上述核团或脑区后,在形成溃疡时,家兔耳廓低电阻点升高延迟,持续时间缩短,最高峰值降低。此外,以慢性埋藏电极刺激核团或脑区,也能显著地引起家兔耳廓低电阻点形成。结果表明,上述核团或脑区可能是内脏与体表联系途径“交接点”之一。研究还证实,形成实验性低电阻点主要与自主神经有关,传入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则通过交感神经。形态学及生理学研究证实,这几个核团或脑区有神经纤维直接或间接与下丘脑有突触联系,下丘脑前区主要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有关,下丘脑后外侧区则与交感神经活动有关。因此,下丘脑外侧区对耳廓低电阻点形成有重要作用,传入纤维(迷走)与传出纤维(交感)可能在此“交接转换”。
5.A、C、E 天枢、胆俞和章门等穴同属于T10节段,而肝俞穴的神经节段为T9胃俞穴的神经节段为T12。
6.A、B、C、D、E 前头、面部及耳区是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区,后头和枕部为C2脊神经支配区,由于这些部位的经穴分布于神经附近,因而这些部位各经穴位主治病症主要是以局部病症为主。 三、改错题
1.抑制性会聚电位活动可能是电针“内关”穴抑制内脏痛的生理基础。
2.慢性刺激胃迷走神经也能引起耳廓低电阻点显著增加;在恢复时逐渐相对集中,其部位都在“腹区”。
(慢性刺激胃迷走神经也能引起耳廓低电阻点显著增加,在3天后达到高峰,约1星期后恢复到刺激前水平。耳廓低电阻点产生多,往往是弥散分布,而在第4天后趋向于恢复,逐渐相对集中,其部位都在“腹区”。)
3.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但引起牵涉痛则常以占优势支配地位的感觉神经为主。
(例如,心绞痛的产生通常是通过交感性感觉支配,发生从前胸到上肢尺侧的牵涉痛,而迷走神经性的头颈部放射痛则很微弱。此外,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等器官以交感性上腹痛为主,同时有微弱的迷走感觉性恶心、暖气和肩部放射痛,而交感性感觉占优势的小肠只有上腹、中腹部疼痛,而不伴有特殊的脏器感觉。)
4.体表和内脏传人在皮质神经元共同会聚,且两种传人信号有相互抑制作用。
(用3~5V强度的电脉冲刺激腓浅神经,以引起A类纤维兴奋;以20~30V强度的电脉冲刺激内脏大神经,玻璃电极在对侧大脑皮质体感I区由表到里寻找由于刺激腓浅神经和内脏大神经引起皮质放电的会聚单位,即在一个神经元上,既可以记录到刺激腓浅神经诱发放电,又可记录到刺激内脏大神经诱发放电,两者在潜伏期、持续时间和波形上均有区别。两种传入信号有相互抑制作用,体表传人对内脏传人的抑制效应大于内脏传入对体表的抑制效应。) 5.头面部针感的初级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感觉支,因此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不是在脊髓,而是通过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脊束核)实现的。
- 45 -
(近年来研究发现,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除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还有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运动核、迷走神经感觉核和运动背核等核团。) 四、简答题
1.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脉或穴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2.内脏性牵涉痛是一种来自内脏冲动,并由自主神经传导(一般是交感神经)的疼痛。牵涉性内脏痛的部位常出现在与疾病器官有一定距离的体表,且符合神经节段支配规律。不同脏器的内脏牵涉痛部位及其牵涉痛神经节段各不相同。
3.据研究,在11个脏腑22个俞募穴(三焦经未统计)中,21个俞募穴位于所属脏腑神经节段分布范围之内,或邻近节段上下不超过2个脊神经节段。
4.集中一投射学说认为,某种内脏的传入冲动与皮肤的传人冲动集合在一起,传递至感觉传导径路某处的同一神经元,这种情况可发生在脊髓、丘脑或皮质内的神经元;这种集中投射于同一神经元的纤维系统,便足以引起皮肤的牵涉痛。这里首先涉及脊髓丘脑束,由此引起的冲动上达于脑;而根据机体过去的生活经验,此束内的痛觉冲动经常是来自皮肤,于是把内脏来的疼痛冲动也“理解”为来自皮肤,便形成了牵涉痛。
5.电针刺激“内关”穴时(刺激参数:波宽0.1~0.3ms,电压4~6V,频率50Hz),可以在对侧皮质后乙状回引导诱发电位和单位放电,最大诱发电位集中在沟前外侧方,相当于内脏大神经投射区后面一些小范围,此区称为“内关”穴投射区。 五、问答题
1.分布于躯干腹侧和背侧的经脉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等八条经脉,这些经脉的穴位排列有如下特点:①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恰是两侧胸神经前皮支末端的交界处,穴位的排列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 ②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腹部皮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较短,而在腹部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距正中线较近,待此三经到达胸部时,随胸廓扩大,胸神经的外侧支变长,而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随之向外侧转移,与腹部比较,远离正中线。③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穴位排列与腹侧完全相似,也与胸神经后支分布完全吻合。
④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排列匀称,与神经分布极其吻合。这种来自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趋神经”现象可能就是经络实质的反映。
2.通过对某些内脏病变牵涉痛或过敏带在体表出现的部位与经络线比较发现,有些牵涉痛的放射方向与有关经络的部位十分一致。如心绞痛的放射方向是从心前区沿左上肢尺侧放射到小指尖,与心经循行路线很相似。肺和气管的内脏传入迷走神经占优势,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是从C2节段进脊髓上传至孤束核,当其病变时病理性冲动便可从C2节段沿C3、C4、C5、C6方向扩散(从肩部沿上肢拇指方向放射)。如哮喘、肺结核等患者,当气候变化时,主诉后头有沉重感,上肢拇指侧酸胀感,这个方向与肺经上肢的循行部位相似。电刺激输尿管肾端时,患者主诉在脐水平沿直肠边缘的肌肉出现典型的疼痛,而刺激肾脏时,则在背部脊柱与肋骨联合处出现疼痛,前者与肾经走行一致,后者相当肾俞部位。骶髓副交感性牵涉痛的放射(S2,S3)与膀胱经方向一致。用气球刺激十二指肠时,牵涉痛自剑突沿中线投向脐部,与任脉循行相一致。这些牵涉痛的体表放射方向与有关经络循行部位的一致,不是偶然的巧合,很可能是古人形成经络”概念的重要根据。
- 46 -
3.内脏病变牵涉痛主要出现于躯干部位的腹背侧,但当内脏受到刺激过强时,其传入冲动可在脊髓节段上下扩散,因而内脏的“疼痛”就可以从上肢神经节段交界处传到四肢。支配肩及上肢的神经节段为C3~C8及Tl~T2节段,肩及上肢掌侧的桡侧从肩到拇指尖神经节段顺序为C3→C4→C5→C6,是从肩至拇指尖的方向,而尺侧的节段顺序为C8→T1→T2,是从小指尖至腋下的方向。当高位迷走神经感觉传人时,对上肢的影响是从上方开始扩散,下行到拇指,如哮喘患者后头沉重感,肩部酸胀感,这时上肢的拇指桡侧(相当于手太阴肺经上)也出现反应,可以认为这是迷走神经性过敏症的结果;当内脏感觉神经冲动从低于上肢节段的部位传入,则可以从下方开始扩散,如心脏交感神经传人兴奋很强时,则从尺侧下方开始扩散,上行至腋下的路线相当于手少阴心经的方向,产生放射性疼痛。
4.前头、面部及耳区是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区,后头和枕部为C2脊神经支配区,由于这些部位的经穴分布于神经附近,因而这些部位各经穴位主治病症主要是以局部病症为主。头面部19个穴位分属于六条经脉,但其主治病症几乎完全一致,都是以局部病症为主,主要是口、眼、耳、鼻五官科病症。由于头面部针感的初级传人是通过三叉神经感觉支,因此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不是在脊髓,而是通过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脊柬核)实现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除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还有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运动核迷走神经感觉核和运动背核等核团。因此,头面部穴位除对局部病症有良好疗效外,对内脏功能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针刺水沟穴可以抑制针麻手术过程中内脏牵拉反应和对失血性低血压有升压作用。
第四节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填空题
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 , 。
2.腧穴功能特异性主要表现为 、 、 的差异。
3.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 、 、以及 等。 4.影响针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 、 、 。 5.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 、 。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天枢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双向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功能性 E.早期性
2.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好,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调整作用 B.双向性 C. 整体性 D.功能性 E.综合性
3.大椎穴可以退热,曲池、合谷穴也可退热,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 B.相对性 C.整体性
- 47 -
D.功能性
E.良性调整作用
4.足三里穴较其他腧穴有明显的促防血免疫作用,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吞噬能力提高,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 B.相对性 C.功能性
D.早期性 E.良性调整作用 (二)B1型题
A.个体差异 B.心理因素 C.腧穴特异性
D.针灸作用的功能性 E.针灸作用的整体性
1.循经感传的差异对针灸作用的影响反映了 2.暗示对针灸作用的影响体现了什么作用。
3.针灸治疗面瘫对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好,体现了
4.针灸治疗急性心梗,既可缩小梗死范围,提高心肌收缩力,也可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体现了
A.腧穴的功能特异性 B.腧穴的相对性 C.个体差异
D.良性调整作用 E.针灸作用的综合性
5.足三里穴主治胃肠病,但还可治疗高血压、休克、心律失常等,体现了 砥 6.天枢穴可以通便,还可以止泻,体现了 (三)X型题
1.针刺麻醉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 A.情绪 B.暗示 C.精神 D.分心 E.入静诱导
2.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通过什么来体现 A.情绪反应
B.循经感传程度
C.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程度 D.痛情绪成分 E.躯体神经
3.机体对针灸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 A.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 B.自主神经功能类型 C.皮肤的电敏感性
- 48 -
D.疾病证候
E.痛阈和耐痛阈的高低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包括 A.穴位特异性 B.得气状况 C.个体差异 D.时间因素 E.心理因素
5.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有 A.良性、双向性 B.整体性、综合性 C.功能性、早期性 D.单向性 E.暗示性 三、改错题
1.腧穴功能具有特异性,在对膀胱收缩的影响方面,膀胱俞、次髎、中极穴没有三阴交、阴陵泉、阴谷穴有效。
2.肺经腧穴可以治疗肺系、咽喉病变太渊、列缺穴侧重于治疗咽痛,少商、鱼际穴侧重于治疗咳嗽。
3.心理因素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但躯体运动功能不受影响。 4.针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暗示的影响。 5.针灸效果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 四、简答题
1.简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2.简述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
3.简述心理因素对针灸作用的影响。 4.简述腧穴特异性对针灸作用的影响。 5.简述个体差异对针灸作用的影响。 6.简述针灸作用的良性调整作用。 五、问答题
1.试析心理因素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穴位特异性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3.试析针灸得气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良性、双向性 整体性、综合性 功能性、早期性
2.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 不同经脉上的穴位在主治功能上 同经不同穴在主治功能上 3.腧穴特异性 得气与否 个体差异 心理因素 针灸时效和量效 4. 情绪变化 心理暗示 精神心理状态 分心
5. 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 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A 2. D 3. B 4. A
- 49 -
(二)B1型题
1. A 2. B 3. D 4. E 5. B 6. D (三)X型题
1. A、B、C、D 2. A、B、C、D 3. A、B、C、D、E 4. A、B、C、D、E 5. A、B、C 三、改错题
1. 腧穴功能具有特异性,在对膀胱收缩的影响方面,膀胱俞、次髎、中极穴较三阴交、阴陵泉、阴谷穴有效。
2. 肺经腧穴可以治疗肺系、咽喉病变,太渊、列缺、少商、鱼际穴侧重于治疗咽痛。 3. 心理因素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同时躯体运动功能也受到影响。 4. 正确应为针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受暗示的影响。 5. 针灸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 四、简答题
1.针灸作用具有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等基本特点。 所谓针灸作用的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当针灸适宜刺激作用于机体后,在通常情况下,使特定病理变化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即使体内失调、紊乱的代谢过程或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从而使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 所谓针灸作用的双向性是指针灸作用在方向上具有兴奋或抑制的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而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所谓针灸作用的整体性就是指其作用的范围具有整体性,即是指针灸机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的功能产生影响。而针灸对某一脏器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通过对该脏器所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整而实现的。
所谓针灸作用的功能性系指针灸对于功能性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优势;而针灸作用的早期性是指针灸对于疾病早期或新病的疗效显著。
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状态、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等。
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是医生用作判断患者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不同称为个体差异。
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由于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其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理因素会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影响针灸效应。
3.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由于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其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理因素会有很大的差别。
①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有影响。由于情绪不同,可发生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可表现为交感或副交感神 经活动相对增强)和躯体运动功能(如肌紧张和肌肉运动增强)的变化。
②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有影响。情绪可影响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针灸效应。
③心理因素可影响针刺效果,其中包括情绪、暗示、分心等。
4.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穴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