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本质

题是首要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尚不合时宜。这些都是非持续性发展的典型表现。因为利益的竞争,连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都不能统一,还谈何来共同实现它呢?可见,竞争的存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社会持续发展只有在与盲目竞争和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的资本逻辑进行决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用有限的物质生产代替无限的物质生产

地球是有限的、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人类征服地球、改造地球的能力却是动态的,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人类有能力用光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有能力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使之不能平衡。地球的有限性是不能改变的,而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却是可以改变的。物质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物质生产也应该是有限的,受控制的。马克思说:“如果在一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从反面告诉我们这几层意思: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追求,导致了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如果社会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进行的话,生产就不会因为追求价值而无限扩大;为价值生产是无限的,为使用价值的生产是有限的。

要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必须按照社会对产品使用价值的实际需要作为我们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们的生产规模和强度应该控制在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地球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我们的生产,满足我们的合理需求,把宝贵的资源用在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消费物质的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俗话说:“饮河止于果腹,巢林止于一枝。”也就是这个道理。如人对食物的需求,生命活动每天对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营养不足或过剩都会对人的健康不利。

虽然现在人类存在着贫富差别,但是,从目前世界总体生产水平看,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满足其自身的自然需要的临界点。“蛋糕”已经够大了,不能再按资本的性质把它继续做大了。《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2日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据美国一家有影响的调查机构透露,1998年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为7025万辆,而实际销量为4940万辆,出现了年剩余量2000万辆以上。从地区情况看,亚洲的剩余量在生产能力中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8%(890万辆),就连所占比率最小的北美也达到了23%(510万辆)。这个事实表明,为利润而生产,往往会造成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大大高于社会的实际需要,浪费宝贵的资源。

9

如果按照人们对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合理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可以使生产与社会需要直接结合起来,起到节约资源、减轻污染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和发展没有多大实际使用价值的花样翻新产品,社会是不会生产的;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像生产商品那样,需要层层精美包装,以此来吸引顾客购买。比如,现在社会上许多流行的商品,对它进行包装的生产成本比生产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成本还要高。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还可以克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负面影响,它不再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的进步就可以真正减轻地球供养人类生存发展的压力,我们就不再因为它的发展而悲喜交集。

2、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不仅要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改变它所决定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消费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人的需要,走向为发展而发展,为消费而消费的道路。这样的发展即使可以满足人的某些方面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使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即使可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保障未来人类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按马克思的观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享乐和发展三种需要。发展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可以提高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关系上,尽管人作为一生命体,要维持生存首先必须衣食住行,即物质消费是基础;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且区别于其他生命体,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有一种精神生活,有一种精神需求,要进行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人的物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现代人体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心理学都发现,人的精神潜能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一般人只不过用了人整个潜能的百分之几,其他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潜能,如超常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同情心、奉献精神等,都是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增加精神消费,开发这些巨大的精神潜能,将会日益丰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并且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合理消费,科学消费,以人的健康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不断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费的比例,做一个精神财富的富翁。

3、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

10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80页)在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因而其相互联系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来进行的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的分配是借助于产品交换价值的形式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条件下,劳动按比例的分配不需要借助交换价值的形式,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不需要表现为价值规律,而将表现为社会中心直接按比例分配劳动量,表现为直接以劳动本身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的分配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即实行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和经济运行的手段。两者不同的是,市场调节是与为价值而生产的商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调节方式;计划调节是在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社会经济关系下,与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生产调节方式。前文讲到,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必须用有限的生产代替无限扩大的生产,以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代替为价值而生产。与此相适应,生产的调节手段也要相应改变,就必须对资源的利用和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只有计划调节才能克服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灵,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和人口生产方面,计划调节代替市场调节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

假如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意由人类使用,那就不存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谁代替谁的问题。可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消耗一份,就少一份;你多消耗一份,别人就少消耗一份;当代人多消耗一份,后代人就少消耗一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用资源有三大缺陷:第一,导致社会不平等。世界上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竞争优势,霸占和消耗了地球上绝大多数能源和矿产资源,过度消耗资源。第二,导致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严重。生产者只根据市场价格高低来决定生产规模大小的转移,而不是以社会的真正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就有大批的生产者涌来生产这种商品,结果这种商品就大大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商品卖不出去,形成积压。这些积压产品要么由于自然的作用慢慢让其自然消失,要么人工把它毁掉,使地球上有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了。竞争者争资源、争市场的矛盾激化,还会引起战争爆发,战争对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破坏。第三,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市场调节作用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开发和利用资源上患有“短视症”:生产者只管眼前的赚钱,消费者只管眼前的享受。至于资源用完了,人类怎么办?

11

这不是他们眼前所关心的问题。总之,市场调节只会加速资源的消耗,把人类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

市场调节的缺陷只能由计划调节来克服。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计划机构,准确地计算出全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要是多少,并通过计划调节生产出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各种产品。这样,生产每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和劳动准确明了,经济运行中就不存在供求量和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了,不存在经济生活中的诸种无序和混乱了。在正确的、准确的计划调节下,社会生产产品的品种与数量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大体等同的,生产和消费不再存在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中,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会更加斤斤计较、慎之又慎,严格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认真安排。我认为,既然资源有限,人对物质财富的合理需求有限,那么作为中间环节的生产就应该也是有限的。只有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才会使它成为有限的生产。

在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上,全人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合理计划,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案择优,把污染的破坏力度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环境,谁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治理污染又出现“搭便车现象”。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有优势的地方,它给人类带来污染就越多,危害就越大。美国生产的污染列世界各国之首,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为52.3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4。如果世界各国生产都达到美国的水平,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维持吗?地球还适宜人类居住吗?虽然不少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试问全球排污总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呢?只从上层建筑不从经济基础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困难是,第一,没有一个制定并实施适当政策的权威机构;第二,解决方法必须顾及不同国家得失方面的巨大差异并予以平衡。这里缺少的权威机构就是计划权威机构,巨大差异平衡办法就是计划调节。只有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按照“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才能够把生产和消费带来的污染控制在生态系统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制定、监督检查和调整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国家的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针对污染的特点规定生产的品种和规模,带来严重污染的生产坚决禁止;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去实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标。这些都是市场调节难以做好甚至不可能做到的。

不仅物质生产要进行计划调节,人口生产也离不开计划。只有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地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市场调节对人口生产的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