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

中国美术史

张中:名守中。字子正,一作子政。画山水师黄公望,善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晕染,生动而富韵味;偶尔设色,清隽雅致,亦能墨戏。今存三幅花鸟画:《芙蓉鸳鸯图》、《枯荷鸳鸯图》、《桃花幽鸟图》。《芙蓉鸳鸯图》,使南唐徐熙、北宋崔白等人创造的水墨技法变得更加精工细致。所不同的是,元人普遍采用了纸本作画,其平衡笔墨和纸质表现效果的能力是前人所未及的。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画梅学杨无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劲,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没骨体,别具风格。常以墨笔点梅,不加勾勒,成为自然恬淡的没骨梅花,表现简率野逸之气。

传世的《墨梅图》有多种,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著有《梅谱》一书,记述画梅的种种技法。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

赵麟:字彦徵,赵孟頫之孙,赵雍次子。以国子生登第,为江浙行省检校。善画人马,亦能山水,亦习书,可造父域。

古意:元代初期开始在画坛上流行的审美倾向,主张摆脱近世(指南宋院体)画的作风,追求晋唐的艺术境界。倡导“画贵有古意”的主要人物是赵孟頫。

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不同的一种风格形式,以笔墨皴写为结构,再敷之以淡赭色点染山石、树干,呈现出苍劲古朴之气,为元末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所专长。

阔远:山水画构图的一种,最早由宋代韩拙提出,到元代成为代替“深远”一法的表现形式。黄公望《写山水诀》解释为:“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

书斋山水:元代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类型,专门以文人画家自己或友朋的斋室为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它和表现一般性自然山水的作品相比,更能突出特定的文化背景。

书画合一:是宋代文人开始将书法笔法和写意画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它由赵孟頫明确加以提倡和总结,得到了元代文人画家们的积极响应。

明 代

明代的绘画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导性的画派。明代前期的绘画有两个重点,一是宫廷绘画的重新兴起,几位帝王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带动了院体风格的复兴;二是南宋院体的复兴,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进为代表,形成了所谓的“浙派”,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宫廷对南宋院体风格的提倡,在画坛上一度成为主流。

―浙派‖一般是明中叶以前同―院派‖联系密切的山水画派,沿袭了南宋画院的主导风格,掌握了基本的艺术造型本领,代表人物是戴进、吴伟、蒋嵩、张路等人,由于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人,因而得名。浙派师法李、刘、马、夏,笔致粗放,注重绘画性的表现。浙派以劲拔精简为特点,主要的后继者有戴泉(戴进之子)、夏芷、夏葵兄弟、陈(王几)、仲昂、钟钦礼、张复阳、郑文林等人。

浙派:明代前期绘画流派,因创始人戴进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故名。它适应了当时宫廷对南宋院体风格的提倡,在画坛上一度成为主流。浙派师法李、刘、马、夏,笔致粗

- 29 -

中国美术史

放,后有吴伟崛起,追随者蜂从。武林派的蓝瑛画风与浙派相近,被认为是浙派殿军。

王绂:1362 - 1416 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和倪瓒同乡,但年龄相去太远,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其坎坷的一生最后也没有以画艺列籍宫廷画院,因为他所持的文人画山水并没有得到时人的欣赏。

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吴镇)遗法,为明朝第一。山水师王蒙、倪瓒自有一种风度,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徐贲)、天游(陆广)之上,而与蒙并驾。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有意所适,无不妙绝。存世画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潇湘秋意图》、《枯木竹石图》、《江山渔乐图》、《送行图》、《送别图》、《北京八景图》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