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基础知识测试十三十四
与讲评 学 以 致 用 教学内容 课 型 第二单元导读 教学班级 四年三班 教学时间 2016、 二次 备课 新授 ? 复习 □ 讲评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通过本组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语言。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本组课件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即将步入第一单元的学习,在这一单元,我们要看看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了哪些神奇的景象。学习本单元时,同学们要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描绘神奇的自然。 二、感知单元主题 1、阅读单元导语说一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阅读本组课文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本组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2)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引主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3)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明确单元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 1、本单元要求会认27个字,会写会认27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仔细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四、明确学习方法: 1、边读边想象。 2、关注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字词都已经掌握,对每一篇课文也有了了解,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每一课,去感受细心观察后会有哪些发现。 教学反思: 。 《题西林壁》《黄鹤楼》 教学内容 课 型 新授 ? 复习 □ 讲评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班级 四、三 教学时间 2016、 二次 备课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 。 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小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组内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