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54.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5. 科技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四、论述题:(每小露20分,共20分)
56.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GDP成为世界第二这一客观事实。
五、材料分析题:(每/睡IO分,共20分) 57. 材料1:“你(钱学森)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我们国家决定用你的工程控制论,组
织各学科和各部门奋力搞原子弹。”(毛泽东) 材料2:“尽管我们走遍全世界去找美,我们也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爱默生) 材料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列宁)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2、3,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2) 结合材料1、2、3,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8. 材料1: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
会平均利润率,农业是弱质产业。但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生存依赖是100%的,农业又是永恒的必不可少的产业。
材料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由国家全包,农村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而且还逐年下降。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讯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 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材料3:长期以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比维持在 3.1:1左右,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3:1警戒线,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比如奖金、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折算成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6:1。
材料4:十一·五期间,中央政财“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54641万吨,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5
请问答:
(1) 简单概述材料1、2、3反映的问题。
(2) 说明材料4反映的问题,并指出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2011年专接本公共课政治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D 3.A 4.B 5.B 6. A 7.B 8.B 9.A 10.A 11.D 12.A 13.A 14.D 15.C 16.D 17.A 18.A 19.A 20.B 21.D 22.B 23.B 24.C 25.D 26.C 27.A 28.C 29.B 30.D 31.B 32.D 33.A 34.C 35.C 二、多项选择题
36. BC 37.ABC 38. ABC 39.ABC 40.ABCD
6
三、判断题
41.F 42.F 43.F 44.F 45.T
46.F 47.F 48.F 49.F 50.T 51.F 52.T 53.F 54.T 55.F 四、论述题
56.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发展的,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事物质的飞跃,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 国力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GDP总量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幅,先后超越 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并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3)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跃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较快发展历史进期,国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CDP总量超越一些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是30多年经济建设成果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的体现,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4)但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中国CDP成为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赶上和超越了发达国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国人均C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均等化,幸福指数低;从全面和协调发展角度看,社会建设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发展落后,区域发展不协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经济发展成本较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压力大。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已有的成绩,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要继续推进这一发展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以CDP为中心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包容性增长,由主要侬靠投资、出品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考察目的:本题不仅要求答题者能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认识题目,更要将题目中的材料和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联系。分别考察了辩证法的发展观和规律认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规律观分析解决问题,注意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联系运用与认识,注意过程性、阶段性、整体性合理性的运用。 五、材料分析题
57. (1)材料l说明的是工程控制论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导;材料2说明的是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行为的引导作用;材料3说明的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由此可知,三段材料共同蕴含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即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着消极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为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考察目的: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尤其需要考生着重把握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2)材料1、2、3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即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项伟大社会实践,无疑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国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7
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考察目的:本题主要考察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58. (1)材料l、2、3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民收入低,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考察目的:本题主要考察“三农”问题在材料中的体现和对问题的概括、总结、分析能力。
(2)材料4概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三农”问题上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取得上述成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总的政策是,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①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②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剞;③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⑤培育新型农民,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工问题。⑥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提高,让农民增产增收;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考察目的:本题主要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三农”问题的具体内容,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工业反哺农业”的关系,需要考生对时政和政策观点熟悉把握,并进行总结分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