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理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备战2020高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卷(一)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命题人:冯建国 高三化学备课组 刘旭华

审题人:高三生物备课组 高三化学备课组 高三物理备课组

时量:150分钟 满分:3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33-38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N-14 O-16 Cl-35.5 Cr-52 Ag-108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某些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细菌代谢旺盛,与其细胞体积较小有关

B.草履虫体积相对较大,其通过增大细胞核的体积,满足细胞核对细胞质的控制 C.卵细胞体积相对较大,储存了大量营养物质,减少了对外界物质的需求 D.草履虫伸缩泡收集废物,连通胞外,提高了其排出废物的效率

【解析】细菌代谢旺盛,与其细胞体积较小有密切关系,A正确。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大核管营养小核管生殖,草履虫通过增加细胞核的数目满足细胞核对细胞质的控制,B错。卵细胞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不需要与外界进行旺盛的物质交流。C正确。草履虫伸缩泡收集废物,连通胞外。提高了其排除废物的效率。相当于增大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D正确。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在高倍镜下看不到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双层膜结构

B.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不能观察到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 C.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再加入双缩脲试剂摇匀可以看到紫色反应 D.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滤液颜色较淡,可能是研磨时未加SiO2

3.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在细胞中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当阿糖胞苷进入胃癌患者体内后,机体短期内可能发生的明显变化是(B)

A.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B.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糖蛋白的合成增加,癌细胞的转移速度变慢 D.抑癌基因表达加速,胃部肿瘤生长变慢

【解析】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在细胞中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因此,抑制细胞分裂,导致胃癌患者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其他选项均与细胞分裂无关。

备战2020高考

备战2020高考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a、b、d过程中均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a、b、d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a、b、c过程均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a、b、d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均遵循中心法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抗体、淋巴因子、血小板、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一定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异常有关 C.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就是效应器

D.胚胎期大脑中大量的神经细胞的凋亡与大脑功能的完善密切相关

【解析】血小板是细胞,不是内环境成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不一定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异常有关,比如,饥饿时血糖含量不能维持正常值;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是效应器;胚胎期大脑中大量的神经细胞的凋亡是大脑功能的完善所必须的。故D正确,其余错。

6.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两个实验,不正确的是(C)

A.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B.乙处的噬菌体不一定含放射性

C.两个实验结合起来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并不增多

7.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备战2020高考

备战2020高考

B.“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医用酒精体积分数是75%,用医用酒精灭菌消毒是使细菌、病毒蛋白质变性后死亡 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在标准状况下,11.2 L丙烷含有的极性键数目为5NA B.7 g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1 mol葡萄糖(C6H12O6)分子含有的羟基数目为6NA

D.常温下,0.2 L 0.5 mol·L NH4NO3溶液中含有的氮原子数小于0.2NA

9.工业酸性废水中的Cr2O7可转化为Cr除去,实验室用电解法模拟该过程,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开始时溶液的体积均为50 mL,Cr2O7的起始浓度、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实验 电解条件 Cr2O7的去除率/% 2-2-

2-

3+

-1

① 阴、阳极均为 石墨 0.922 2-② 阴、阳极均为石墨,滴加1 mL浓硫酸 12.7 ③ 阴极为石墨,阳极为铁,滴加1 mL浓硫酸 57.3 A.对比实验①②可知,降低pH可以提高Cr2O7的去除率 B.实验③中,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6 mol电子,就有1 mol Cr2O7被还原 C.实验②中,Cr2O7在阴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Cr2O7+6e+14H===2Cr+7H2O D.实验③中,Cr2O7去除率提高的原因是Cr2O7+6Fe+14H===2Cr+6Fe+7H2O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A) 选项 A B 实验操作和现象 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在2 mL 0.01 mol·L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D mol·L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 mol·L 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解析】A.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苯酚钠、碳酸氢钠,则酸性:苯酚>HCO3,故A正确; B.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酸化后,相当于存在硝酸,会把Fe氧化为Fe,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色不能确定Fe(NO3)2是否已变质,故B错误; 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发生水解反应,应在酸性条件下检验Cl,没有加硝酸至酸性,再加AgNO3溶液,不能检验,故C错误; D.先滴入几滴0.01 mol·L

-1

2+

3+

--1-1-12-

2-

2+

3+

3+

2-

2-

3+

2-

实验结论 酸性:苯酚>HCO3 Fe(NO3)2已变质 -C 氯乙烷发生水解 Ksp(CuS)

-1

色沉淀CuS,无法据此比较Ksp(CuS)、Ksp(ZnS)的大小关系,故D错误。

备战2020高考

备战2020高考

11.体育竞技中服用兴奋剂既有失公平,也败坏了体育道德。某种兴奋剂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D)

CH3CCH2OHHOCH3HO

A.该物质与苯酚属于同系物,遇FeCl3溶液呈紫色

B.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能证明其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 C.该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D.1 mol此物质分别与浓溴水和H2反应时最多消耗Br2和H2分别为4 mol和7 mol

12.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C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A、B、C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简单离子的半径:B>C>D>A

B.B与C形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C.C与D都可形成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且漂白原理相同 D.B与D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显酸性

【解析】由题意可知,A、B、C、D四种元素位于第二周期或第三周期,由A、C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可知,A、C在同一主族,令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A、C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x,则x+2x+2x=15,解得x=3,再根据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A为O,B为Al,C为S,D为Cl。A项,O和Al外层电子结构相同,有2个电子层,Al原子序数大于O,离子半径O较大,S和Cl

2-

2-

2-

3+

3+

2-

2-

2-

外层电子结构相同,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均较大,且Cl原子序数大于S,离子半径S较大,所以C>D>A>B,故A项错误;B项,B与C形成的化合物Al2S3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会发生完全双水解生成Al(OH)3和H2S,故B项错误;C项,S与Cl分别可以形成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SO2、HClO,二者漂白原理不同,故C项错误;D项,B与D形成的化合物AlCl3溶于水会发生水解生成HCl,所得溶液显酸性,故D项正确。

1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C)

A.图1表示同温度下,等体积的p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Ⅱ为盐酸,且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a点强

B.图2中纯水仅升高温度,就可以从a点变到c点

C.图2中在b点对应温度下,将pH=2的H2SO4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

备战2020高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