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复习重点

9. 平衡功能的感觉系统组成和作用

感觉系统组成:躯体系统,视觉系统,前庭系统

躯体系统作用:皮肤感触、压力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分布情况

和身体重心位置的信息,本体感受器想大脑皮质输入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

视觉系统作用:通过视觉,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自

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前庭系统作用:前、后、外三个半规管內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

部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

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吸引力和

直线加(减)速度变化引起的刺激。

10. 姿势与运动发育的规律

1. 动作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的方向和发育

2. 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3. 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育 4. 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放下手中的东西

5. 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到坐下 6. 先学会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11. 姿势维持期的两大特征 生理性弯曲、原始反射

12. 要完成翻身运动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头向一侧或左右回旋,受非对称性反应的影响,呈非对称性的伸展模式

13. 要完成四爬(膝手爬)动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胸部离开床面,用手和膝关节的交替运动

14. 立位姿势发育时间点 5~6个月立位条跳跃 7~8个月扶站阶段 9个月,抓站阶段 10个月,独站阶段

15. 步行姿势运动发育的规律

1. 有两脚分开大足距发展到两脚并拢小足距 2. 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

3. 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4. 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 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 6. 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7. 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 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16. 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

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应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立位姿势运动发育—步行姿势运动发育

17. 由卧位向坐位转换的运动模式(正常模式和异常模式)

18. 影响运动发育最常见的原因 中枢性运动功能调控障碍 19. 运动发育的异常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 原始反射亢进或残存

2. 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3. 肌力和肌张力异常

4. 运动不规律,不协调或不自主运动 5. 病理反射出现

20. 小儿脑瘫实施早期康复的理论依据

婴幼儿处于脑发育的关键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其可塑性最强,是学习运动模式等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具备早期治疗的最佳条件,通过一定方法使患儿学习到正确的模式,促进未成熟性到成熟性发展,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固定和发展,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21. 脑瘫患儿姿势与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1. 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2. 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 3. 固定的运动模式 4. 抗重力运动困难

5. 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 6. 发育不均衡 7. 肌张力不均衡

8. 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9.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感觉”过敏而导致运动失调 10.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22. 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方的表现形式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升高,表现为“折刀式” 不自主运动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张力的动摇性变化,静止时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时增高

强直型脑瘫表现为“铅管状”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