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篇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但它采用的声音材料具有非语义性的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音乐是一门非描绘性的艺术,不可能描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而是通过时间展开音响构成的各种要素,以直接激发和呼唤听者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更注重严谨的形式和结构,因此有人称其为形式的艺术。
音乐的几种社会功能:
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可能出论述题 详见书5页)
第二章
音乐的声音材料
音乐建立于特殊的音响——乐音。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它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乐音是音乐构成的最主要的物质材料。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声乐和器乐(人的嗓音和乐器发出的乐声)
节奏、速度与旋律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任何音乐都具有节奏。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延续,强拍和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性格。音高和节奏构成了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几个不同高度的乐音和某种样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获得了最简单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旋律。对于传统的音乐概念来说,旋律是音乐的根本。
曲式
曲式涉及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
曲式的最小完整单位被称为乐段,一个乐段内部可以包含若干个乐句。
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 (详见书 10 页)
第三章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远古
中国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有物证可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18支用猛禽腿骨制成的笛子。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骨哨和陶埙证明中国的音乐文明不仅产生在黄河流域,同样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原始时代的音乐往往是与生产劳动、巫术联系在一起的。
夏代的乐舞《大夏》和商代的乐舞《大濩》成为昭显统治者功德的工具。
求雨的《無舞》、驱鬼逐疫的《魌舞》。
音乐教育始于周代 “大司乐”,产生于春秋末期的《诗经》是当时的一部音乐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末期共 500 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的《国风》160 篇,包括了当时北方 15 国的民歌,音乐结构多样,表演形式新颖。
《楚辞》所收集的是以屈原辞赋为主的楚国音乐作品。
先秦时期的中国音乐成就是 1978 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
中古
乐府始建于秦朝,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加强。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是鼓吹乐、相合歌和歌舞百戏。
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总称,其中民间音乐吴歌和西曲多数为爱情题裁,风格清新自然,后来为隋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阮籍、嵇康等著名琴家,琵琶是此时由印度传入华夏。
宫廷燕乐是隋唐时期音乐成就的代表。燕乐大曲结构复杂多变、艺术精细,代表作《霓裳羽衣》。
唐朝政府建立多种音乐管理机构,梨园(创始人唐玄宗)是由艺术水平最高的音乐舞蹈家组成。
近古
南宋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现存的宋代歌谱。
宋元时期最重要的说唱体裁是鼓子词和诸宫调。
杂剧在元朝达到鼎盛。
南戏在北宋形成,元末达到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郭沔创作古琴曲《潇湘水云》
元代反映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昆山腔经过魏良辅改良创造了被称为“水磨调”的清丽委婉唱腔,风靡全国。
昆曲明末清初趋于衰落,“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18 世纪末四大徽班艺人进京,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