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1)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光、电、磁功能材料。
(2)新型稀土及过渡金属纳米光电及催化材料的构筑与性能。 (3)稀土功能及结构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
(4)铝镁稀土合金及其多孔复合材料,研究内容包括:材料的 设计和制备、组织构造、成型技术、材料力学性能、应用开 发等。在耐高温Mg-RE系变形合金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 制的Mg-Gd-RE-Zr合金具有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
(5)合成了一系列以稀土为发光离子的复合氧化物及配合物, 观察不同波长激发光源与稀土离子的相互作用与发光行 为;研发了新型的稀土信息功能材料,对其作用机理进行 了深入研究,并将此类材料应用航天测温、交流LED和OL ED荧光粉及器件、信息的光存储及弱光指示照明等领域。
(6)自主创新研发的轻质、高强稀土镁合金材料,在国内实现 了产业化,已经成功地应用与航天和航空等尖端领域,满 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
(7)研究了固体材料中结构与电、磁学等性能之间的关系;从 元素组成、化学键性质等方面研究了材料性质与关键功能基 元之间的构效关系。所得到的结论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组装、 剪裁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
5
1.1.3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国科
学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学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1951年正式组建成磁学实验室,198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磁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经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批准成为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 成昭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员,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将主持国家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重点在自旋电子学,纳米磁性结构、新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微观磁性等方面的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实验室计划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部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自行设计研制先进设备,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磁性理论与实验结合、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宽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使之真正成为我国新型磁性材料与物理的基础研究基地、优秀磁学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联系的桥梁。
研究领域:
磁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础
研究为指导,以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材料--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电子学等为重点,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和磁电、磁热、磁光等效应研究,探讨从微观电子结构、介观、界面及复合相到宏观
6
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结构材料的磁性物理学。实验室现分五个课题组开展相应的工作:
(1)散裂中子源设计。
(2)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
(3)磁性金属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调控及相关效应研究。 (4)磁性纳米结构与磁共振研究。 (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1.1.4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实验室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1年4月,通过验收,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周兴江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赵忠贤研究员。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超导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际国内超导学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实验室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