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备课

第三章 血液生理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 课 题 生理学 护理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浆 课时 1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等渗、低渗、高渗及等张溶液 。 2.熟悉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

3.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红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1. 血浆渗透压的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血液这一部分内容是以前接触较多的一个内容,大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在这一次课,重点也是难点就在血浆渗透压的产生及其生理意义,在讲述血浆渗透压的时候,首先给出装有低渗液的水槽,然后再插入有半透膜的内含高渗液的漏斗,引出渗透现象,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什么是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再对渗透现象产生的机制,尤其是对渗透压的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半透膜及溶液中溶质颗粒与渗透压的关系进行讲解,由渗透现象引出渗透压的产生,再到影响渗透压产生的因素,这样层层深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应注意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并且强调渗透压主要影响的是水分的转移,由此影响到水的平衡,影响到细胞的功能及血容量等。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运用黑板,粉笔等教具,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讲清疑点。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方式,多提问题,可采用自问自答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教学课程的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1.水,O2,CO2 2.低分子物质 3.血浆蛋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①渗透现象(图示:渗透现象) ②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Cl-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图示: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平衡的调节)

(四)血浆的pH 六、小结

本次课重点内容在血浆的渗透压及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促红素对红细胞生成的反馈性调节。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分的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的转移方向是由低渗区向高渗区转移,从而引起水分在机体的重新分布,影响到细胞,组织的功能。 七、课外作业

1.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八、教学体会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意义的教学如果利用课件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表述平台,解决了对抽象内容的形象化问题,尤其是对渗透压产生的调节机制,在课件中可以动态地把渗透现象及渗透压产生的机理更好地体现。

第三章 血液生理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 课 题 生理学 护理 第三章 血液 第三节 血细胞 课时 1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与功能。

2.熟悉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