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

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使儿童由乡土文化的体验,自觉意识到个人为乡土的一分子,愿意服务于乡土社会,由乡土爱恋或乡土情操推及于爱护国家,改造国家,发展国家。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定位在乡土教育上,其目的就在于此。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素材库,是我们在充分挖掘与利用地方资源实践研究中的一项创举。课题组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上网查询,访问民间艺人,请教文化管理人员,走进古街村落,走进青山秀水,发动同事、学生和家长帮助搜集等多种途径探寻民间艺术文化。开展 “故土乡情”采风活动,引导学生在节假日外出游玩、走亲访友之际,以摄影、访问等形式搜集当地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学生拍摄的图片、了解的口头传说来自四面八方,富有地域特色,再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素材库,为《家乡》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教材分为“山水篇”“物产篇”“人物篇”“发展篇”“节日篇”五个单元。收录了家乡富有特色的山水和物产以及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介绍,展望家乡未来的发展。“人物篇”收录的内容广泛,有家乡的历史传奇人物,有抗日英雄;有全国抗洪英模,有勤劳致富标兵;有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县长,有因公殉职的好工人。他们有的还健在,有的还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这些触手可及的景物和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家乡》的目标、内容、活动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如下特点:

1. 了解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怀。

2. 走进乡土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生活感恩社会的品德。

3. 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融入社会深入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三)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选题,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教师对其加以有效的指导。

(2)活动形式多元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主动探究,深度体验”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必须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获得能力和发展,使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坚持活动适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把乡间艺术文化资源和当地自然风光资源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按审美性、典型性、适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进行选择,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有效学习时间的最大效应性、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和能力的可行性进行开发,遵循内容排列内在推进和结构的渐进关系,体现与原教材教学内容相融衔接的特性,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的制订,使参与教师明确其开发的意义和目的,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资源提供具体的内容、目标。开学初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两个学习内容;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结合原有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四)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面做到以下三个“整合”三个“为主”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及整体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体体验,两者具有相似性,都强调综合。在新课程条件下,整体认知的获得,方式途径的选择决不限于传授式、接受式的,而是强调通过知识的运用实践,来获得体验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我们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福音堂的变迁》一课前,开展了“走近社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福音堂的变迁史、建筑特色、自然风光、传说故事、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开展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运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手段找资料、集图片、访游人等,加深了学生对福音堂的了解,更多地了解家乡福音堂背后的故事,那种爱国的情怀自然激发,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两者在活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活动课程,如果说两者有区别的话,课外活动是学科教学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学科开展的灵活性,限制因素较少,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课程,它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讲究课程实施的序列化与规范性。它是按照一定的活动主题,调集了各种课程资源,由多个环节的活动构成。多环节的活动可以拆零为一个个的课外活动,因而课外活动又可以看作是某一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如在综合实践活动《参观望月山庄》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目的地,孩子们来到茶园学习采茶、来到葡萄架下收获葡萄、来到养殖场喂养家禽,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毫无约束的生活,老师及时把握切入口,把自主选题的权力交给了他们,告诉他们:“接下来就是要让你

们充分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时候了,等一下老师要让你们分组讨论,你们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每一组的组长必须做好记录,因为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将在你们今天下午所提出的这些主题中诞生,看看谁最聪明,既让人们感兴趣,又值得探究的话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通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确定了小组活动的主题,并让学生们讨论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明确分工,让学生自由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中。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在作业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不同的功能。开放性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学科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的呈现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的是强调学生的做、考察、探究、设计及其他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活动,这种呈现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无疑也具有一致性。学科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整合起来。 例如,三年级教学《桥林玉米》时,以探索玉米的种植的奥秘为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围绕玉米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中学生了解了有关玉米种植的一般知识,在“种植一棵玉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集体研究完成种植的方法,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反馈时学生的回答积极踊跃,听着学生一句句充满童趣的话语,看着一个个争着发言的学生,老师始终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始终给以肯定。积极的评价贯穿于活动当中。学生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我的想法最科学”,“我的想法最有创意”,“××同学点子最多,我要像他学习”;小组之间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出“最棒的小组”,“最能干的小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小组合作、交流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

4、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参观和访问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之一。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通过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创业致富的榜样徐燕》时,活动前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通过社会调查、查找资料了解创业致富的人和事。活动中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她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教师适时地提问:听了这些介绍,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事例去研究、体验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都给以鼓励。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在四年级教学《中秋节的传说》时,设计了贴叶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集了很多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片,准备了胶水、剪刀和16K纸,让学生自己想要贴什么画面,就选什么样的叶片去粘贴自己的作品。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着,精心地选择、相互配合、认真地完成了一幅幅叶画,教师让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画”,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在黑板上展评,请小作者们自己也来评说一下,“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画最美”,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画(十幅)在学习园地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6、以“社区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在社区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学习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活动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我们十分重视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本土开展社会性服务、管理和公益活动。师生们来到活动基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协助街道做好“环境美化进桥林”的清扫活动;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回收、保护生态等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此类社会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本土化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敬老爱幼和关心社区、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良好公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新课程的基本结构,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文学、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二者打通进行。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探究是“协同开发”的关键,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选择个人独立、小组或班级合作、跨班跨年级甚至跨地区合作的探究方式,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教师有效指导是“协同开发”实施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全体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既不能单纯地“教”,也不能放任学生,而要努力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他们选择课题,帮助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并展开探究活动。年级越低,指导力度就应越大。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时间安排上,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周五下午使用,根据需要将综合课与某学科打通使用(但要保证每学期的课时总量),必要时可将几门课时调剂集中使用。集中课时主要用于小课题(或活动项目)的启动,活动体验交流、研究成果的汇报等。分散课时用于学生独立探究活动。

八、主要成果

1、综合实践活动读本《家乡》破茧而出。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